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泉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技术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应用于县级区划实践。结论如下:1)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调控和规范区域开发行为为主要功能,作用范围更广且作用力更强。2)建立主体功能区划的5个约束性指标,即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提出"反规划"的区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即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顺序进行主体功能区划。3)首次对平泉县进行两区划的同步编制,将全县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进行4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启动,一些省份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和试划工作。然而,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各地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可循的技术方法。本文从计量革命到生态人文化思潮的方法论思变以及"开发"与"保护"的内在逻辑出发,以生态功能分析为基本视角与切入点,探索性地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并着重对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的流程、指标体系和判别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开发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层次判别系统。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沙县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遵循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沙县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的差异及其特点,在省三级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沙县进行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即第四级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在沙县生态功能区划背景图的基础上,共划分出10个生态功能小区,并为每个生态功能小区提出了主导功能、辅助功能和相应的生态保育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宪坡 《热带地理》2007,27(5):385-389
从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工作思路、区划方法和实施机制4方面对我国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界定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对比了分摊法和汇总法,提出了校核法,讨论了划分的层次和空间单元大小、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指标的选取、域值的确定等划分方法问题,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功能区划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而塔里木河流域由于缺少生态功能区划导致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缺乏针对性,生态引水工程布局欠佳,以及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成效低下。为此,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相结合,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将该流域分为2个生态大区、4个生态区、28个生态亚区。研究成果不仅为流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相似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区域规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解决中国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中国区域规划将产生创新性影响:①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②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③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④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⑤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它空间规划的融合;⑥保障了区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讨论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认为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应分为6类。区划时选择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并遵循“复杂性系统工程—简单化假设处理—合理化分析识别”的总体思路;采用矩阵分类、矩阵分类与标准定位相结合两种路径,基于不同路径的主体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区划方法采用综合集成法,包括修正的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法、矩阵判断、叠加分析和缓冲分析等;区划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县级行政区界限,但保持乡镇行政区的相对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划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空间框架的约束性重构,是以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为基本诉求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通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和管治3个方面系统总结与分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强主体功能区划空间定位、主体功能区划过程相对标准化、主体功能区划动态调整机制、主体功能区外部效应等方面研究,是今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 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全国主体功能 区划工作已经启动,一些省份也已开展前期研究和试划工作。然而,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各地都还处于摸索阶 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可循的技术方法。本文从计量革命到生态人文化思潮的方法论思变以及“开发”与“保护”的 内在逻辑出发,以生态功能分析为基本视角与切入点,探索性地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并着重对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的流程、指标体系和判别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生态足迹”、“生态承 载力”、“开发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层次判别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案例,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当前国内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与主题规划的区别及联系、区划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外经验借鉴、区划的方法论等基本问题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攻破方向.研究认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理论基础,空间均衡模型是该理论基础最为直接的应用,重点深刻解析了空间尺度效应和区域功能属性对于主体功能区划指标因子体系的构建、指标间的优化组合所带来的影响,加强GIS的空间叠置和聚类等空间分析技术在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尺度与区域功能属性之间的矛盾为区域功能区的定位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转变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归纳不同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类型、动力、特点及未来方向,并针对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进一步细分为8种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与国家宏观空间格局的适应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海洋是国土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兼具海洋特色的指标体系,是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充分考虑海洋空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内水与领海、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类指标体系,并针对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设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海洋空间的特性设置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对于海洋空间区划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体系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划对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提出了挑战。在研习区划理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试点省实践的基础上发现:(1)主体功能区划既是综合性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又是其结果,同时,还是地域空间管制的科学方法之一。(2)现有方法研究集中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方法上,且仍停留在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相融合的哲学基础上,缺乏对区划方法的人本主义探讨。(3)现有研究虽初步形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程序,但区域功能判别和功能区域定界及指标体系构建仍未取得突破。基于此,首次提出了由区划哲学层次方法论、区划科学层次基本方法、区划实践层次具体方法构成三层一体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体系,深入阐述了方法体系中每层的功能及逻辑关联,各层方法的内涵、基本内容,梳理出区划实践层次具体方法的方法路线、区划技术程序及其关键步骤常用方法等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划下过渡期辽宁省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制定和落实是一个长时间跨度的复杂过程。其中, 各区域由传统发展格局向主体功能 区划所建立的新格局过渡的时期, 可以称为过渡期。在过渡期, 需要解决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变更等重大现实 问题, 是主体功能区划落实的关键一环, 这一阶段限制开发区所面临的过渡、发展问题最为突出。选取具有典型性 和代表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为例, 分析了过渡期省内限制开发区的发展难点: 传统产业 与环境保护政策的调和问题、过载人口安置问题、资源匮乏型区域产业替代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限制开 发区周边建立工业聚集园区, 促进传统工业合理转型; 在区内发掘特色产业, 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发展模式设想和完 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健全与区划配套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和法规体系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宁夏地区1978—2010年旱灾灾情要素年资料和23个气象站1971—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详细分析了该地区近33年旱灾灾情及近41年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持续性旱灾产生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978—2010年宁夏地区旱灾呈持续性加重趋势,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增速分别为28.78万人/10a、3.16万hm2/10a和8 504.04万元/10a。空间变化上,旱灾加重速度由中部向北、向南呈减慢趋势。1971—2011年宁夏地区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42 ℃/10a、0.37 ℃/10a和0.50 ℃/10a,增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生了显著增暖突变;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宁夏持续性旱灾是气温持续快速上升和降水量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显著增高是该地区干旱灾害加剧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宁夏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农业生态气候模型,依据宁夏23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的气候资料,首先对宁夏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在总体上得出了农业生态气候资源南高北低的地域分异特征;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3个类型及6个亚型并进行了相应评价,从而为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对照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定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战略以及其他较为显著的地理特征进行"感性试划",即通过定性分析断定一部分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归属,这些单元称之为"易划区"。对于通过"感性试划"不能断定主体功能区类型的分析评价单元称之为"难划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理性试划",最终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政府战略相结合、综合指标分析与关键指标判别相结合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和方法,取得的区划方案易被政府和社会各方接受。  相似文献   

19.
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是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不仅是促进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 ,同时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只有采取合理的符合生态原则的治理活动 ,诸如一系列政策保护与技术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才能实现土地沙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