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政旦 《气象》1982,8(2):18-19
(一) 气候与地理的关系是气象工作者与地理工作者都颇感兴趣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认真的讨论。气象工作者多年来较多地注意到气候的物理方面,认为气候学属于大气科学。然而,气候现象是有严格地域性的,若不注意气候的地理方面,气候学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方面,地理学家在研究气候的时候,由于着重于气候事实的描述,不注意气候构成的物理机制,因而说明气候事实的联系就发生困难。从学科的观点出发,气候学应是大气科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例如,E.T.斯特林格(Striger,1972)认为:“气候的物理问题涉及到气象学与地理学两者的研究”。从方法论和所研究的内容考虑,气候学现在主要有四个分支,即统计气候学,天气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 不过应该特别说明,地理气候学与现在的气候地理学并不相同。气候地理学认为气候是一种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气候轨道业务包括月、季、年和年际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气候应用与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通过对贵州省气候轨道业务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贵州气候轨道工作存在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施素芬 《浙江气象》2002,23(4):15-18
对台州城市建设与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并就城市发展中的气候相关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气候统计学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Ⅰ.引言气候统计分析、统计模拟与统计预报在八十年代已成为现代气候统计问题的主攻方向。1979年在东京召开的统计气候学第一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集(Statistical Climatology)中,气候统计分析与统计模拟为主要内容,而1983年在里斯本召开的统计气候学第二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集(Reprint Volume)中却以统计预报为主。气候统计问题发展的主流方向就可以一目了然。统计气候学第三次国际会议已决定于1986年在维也纳召开,这就说明气候统计问题在国际上倍受重视,其发展之迅速远非气候领域中其他分支学科所能比拟,已成为国际上共同合作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的国家气候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的发表是我国气候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个关于气候问题的文件。文件以我国建国后气候学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基础,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评述,反映我国科技界与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因而在科学性上与政策性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1997年第22届气候诊断年会,着重讨论了如下5个问题:1997年的厄尔尼诺预报、年代际气候变率、美洲季风与亚洲季风、季度气候预测、气候可预报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外关于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王绍武  朱锦红 《气象学报》1999,57(3):376-384
文中指出在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中,列出年代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报性研究子计划充分显示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成果,特别对全球气候变暖、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自然气候变率和ENSO的年代际变率的研究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气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气候因素在抑制人体健康、促进病患康复、增加人体免疫系统韧性等方面因人因病而异。本文回顾了温度、湿度、日照、气压、大气污染等气候环境要素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四季气候易发病症,介绍了滨海、高山、森林、丘陵与平原等优质气候资源的康养价值和气候康养特性,从趋利避害角度强调了气候康养所应注意问题。在综述有关气候与健康以及气候康养适宜性评估等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养生养老产业及医养融合经济发展前景,指出了气候康养未来研究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气候工程技术可以被视作可替代传统减排措施的备选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管理和CO2移除两大类技术。两类气候工程技术与传统减排方法的空间、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差异性。气候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国际气候制度构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理问题。对该问题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政策和国际气候外交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性气候变暖给新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务委员宋健在中国科学技术兰皮书(第5号)《气候》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能否在这世纪之交,特别是下世纪初,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体科学界的严重关注。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尤其是淡水资源、食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当前最迫切的问题,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研究各种尺度的中长期气候的变化规律,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东亚气候、中国气候以及各地的局部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建…  相似文献   

11.
丁一汇 《气象》2019,45(3):297-304
本文介绍近年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关键的问题:(1)太阳活动与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包含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火山);(3)太阳活动对季风和天气的影响与(4)太阳活动的变化会造成地球的长期寒冷气候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可以深入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的事实与机理,以及对未来地球气候可能变化的前景,从而为认识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一问题已愈来愈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注。要搞好气候研究与应用、气候影响、气候预测及气象业务等工作,气候资料是重要的基础。如何保证资料的质量并方便灵活、快速地提供使用,是气候资料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齐尔曼谈气象界面临的气候与全球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副主席齐尔曼指出,国际气象界至今仍无法运用明确无误的字眼向公众阐述所谓“气候”、“气候变化”、“全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更不用说向他们解释“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差别了。齐尔曼...  相似文献   

14.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对社会与经济和公众生活与生命的影响很大,因此受到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极犬关注。近些年的热点问题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是否会受到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近些年使用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气候模式对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模拟效果,其次是利用CMIP5气候模式评估观洲到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变化是否是由全球变暖造成的,最后是利用CMIP5气候模式考  相似文献   

15.
丁一汇  张锦  宋亚芳 《气象》2002,28(3):3-7
200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减低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针对这个主题,作者对以下四方面问题作了阐述:(1)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以及脆弱性的定义;(2)近百年来全球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3)未来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测;(4)天气与气候极端事件的适应与减缓对策。由于篇幅有限,未介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气候风险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气候保险通过转移分散风险成为应对气候风险的有效机制。文中首先在辨析气候保险的概念和市场机制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气候保险存在逆向选择风险与难以满足大数法则、存在道德风险与反馈效应的问题;其次梳理了发达国家气候保险的发展情况,其风险分散和转移功能比较强,保费一部分存在政府补贴,一般采取政府紧急贷款、再保险和保险衍生品的方式进一步分散风险,但是也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保险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着难以满足大数法则的问题,道德风险尚无明确体现,并提出建议:完善气象站基础设施、制定自然灾害风险地图、提高公众和敏感行业气候保险的购买意愿等尽量使气候保险满足大数法则;促使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时考虑非经济成本,未雨绸缪避免道德风险及反馈效应;适时发展气候再保险和保险衍生品,建立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家诚 《气象》1992,18(2):2-2
7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已成了国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个科学问题。应用气候问题在气候学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在世界气候计划中为此专设一个子计划——气候应用计划,而且只有在应用气候的研究中,在弄清气候对各行各业影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李强 《贵州气象》2014,(1):58-62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南北矛盾是制约国际气候合作进程的主要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承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可持续发展三大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理解南北矛盾及其实质,可以使我们探寻解决矛盾的路径与措施,从而建立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推进国际气候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当代气候研究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气候系统问题,国际上与气候及其变化有关的重要科学计划、尤其是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CLIVAR)计划,作了简要介绍,同时还就气候预测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89年4月25日国务委员宋健在国家气候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能否在这世纪之交,特别是下世纪初,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体科学界的严重关注.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研究和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中国气候及局部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增强气候意识,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研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预测气候变化和预防气候灾害,保护气候环境和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