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根  肖卫兵 《海洋学报》1985,7(3):388-394
参加训练者为4名健康男性饱和潜水员,年龄23.3±0.5岁(均值±标准差,下同),身高173.8±3.9厘米,体重66.1±4.4公斤,体表面积1.75±0.07平方米,有实际潜水经验.训练前经详细临床检查,符合进舱要求.训练在2300型饱和潜水甲板居住舱内进行,分为生活及卫生两舱,总容积25.5立方米,舱内温度控制在30±2℃,相对湿度60-80%.在200米停留的53小时及107小时15分的减压过程中,氧分压分别为0.4及0.6ATA.加压前两周对潜水员进行了肺功能测试方法的训练,使能熟练掌握.在加压前的常压下测试一次,作为对照,在200米高压停留期间测试两次;在减压过程中,分别在127、80及38米深处各测试一次,为避免压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测试时暂停减压;在减压完毕后5小时,在舱内测试一次,以观察减压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1981年5月9日至22日,在我国南海三亚外港利用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配属的氦氧饱和潜水设备,成功地进行了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潜水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氦氧饱和潜水技术是近海工程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饱和潜水中,利用工程技术设备对人体居住的舱室环境进行精确的控制是保证饱和潜水安全至关紧要的技术。饱和潜水的舱室环境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舱室压力控制;舱室气体成分控制和舱室温湿度控制。  相似文献   

4.
进行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需贮备大量的氦气,以满足潜水作业的需要。由于氦气价格十分昂贵,必须进行氦氧混合气体的回收,通常简单的方法是回收居住舱减压排出的气体,如果将压力水箱和传物舱所消耗的气体也进行回收,在经济上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了20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的氦气回收方法、回收过程、回收设备和取得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低压两用舱,是潜水和航空两用设备,解决了高原潜水研究和低空飞行生理研究等所需的工具问题。一舱两用,可以提高舱体的使用率,节省低压舱的建造费和维护费。本文介绍的高低压两用舱建成后,经过千人次的潜水员、飞行员和高压氧治疗使用,特别是经过海拔五千米高原潜水研究和高空飞行生理测定,证明本设计是成功的,并得到了国内外一些专家的承认。高低压两用舱设计的技术关键,是工艺设计问题。本文综合介绍了两座高低压两用舱的舱内气压控制、供气系统、真空系统以及供氧方法等工艺设计方案,还摘录了部分工艺调试记录。  相似文献   

6.
深潜技术是海洋开发中具有通用性的高新技术。它包括直接潜水和间接潜水两类。直接潜水用于水下施工、救捞等活动,但受潜水生理学和装备的限制。目前直接潜水中,饱和潜水人体最大模拟实验深度已达686m,实海实验深度达520m。动物实验最大深度达1500m。现场作业多在200m以浅,个别已超过300m。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实现450m以内安全作业是有可能的。在间接潜水方面,可以使用耐压潜水服,常用的有J1M和WASP两种,最大潜水深度可达605m,更深的则使用潜水器。目前潜水器包括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两类。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考南海二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挪威3x潜水设备公司300米氦氧饱和潜水舱生命维持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应用于25kgf/cm~2加压舱获得成功。本设计较3x潜水设备公司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系统简化、省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九江船用机械厂制造的我国首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于8月3日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并通过国家级鉴定。这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舱室气泄漏率和密封性能分别超过国际标准的17倍和21倍.氦氮氧混合饱和潜水技术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大深度潜水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所拥有.1980年,国家  相似文献   

9.
HSD—001型实时差分GPS海上动态测量定位系统,于1992年8月通过部级鉴定。该系统首先将GPS实用于海上动态定位,定位精度坐标差分方差为±4m,伪距差分为±2~3m。该系统在海洋测量、海上工程勘察、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矿藏开发,以及陆地高精度GPS动态测量诸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993年海军将该系统批量装备海测部队,并将在南沙和黄海大陆架测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控制参数,特别是品质参数和状态参数的控制是潜水领域高压下生命支持系统应执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品质参数和状态参数的控制是在环境气体流通过程中进行的。参数值的改善程度与快慢直接受气体流通量的制约。本文以此物理量为关键,围绕着潜水系统中常见的潜水装具和压力舱所提供的三种环境对这二个主要参数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饱和潜水的实验室摸似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海上现场实验始于六十年代初.由于饱和潜水技术不但能大大提高潜水作业效率,而且被认为是进行大深度水下作业的必要手段,所以各国竞相发展.现在,国外已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开始应用.我国在七十年代才进行动物摸拟实验,1976年10月海军六所首次进行了人体20、30米空气饱和潜水摸拟实验;11月上海救捞局等单位又进行了人体10米空气饱和、30~40米巡回潜水16昼夜的摸拟实验.  相似文献   

12.
荆公 《海洋信息》1994,(2):15-16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成立之初,该中心业务活动的中心是深海载人饱和潜水。当时认为,饱和潜水是支持海上石油业的最重要的深海研究技术。后来发现,日本没有海上石油,因而,科学界普遍主张研制无人遥控潜器和载人潜器。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也改变了它的工作重点,转而研制潜水器和无人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满足海洋调查要求的高精确度数字式温度记录仪,其量程为-3 ̄+37℃,精确度为±0.05℃,分辨率±0.01℃。它以低功耗单片微计算机、液晶显示器和V/F变换接口为基础,采用干电池供电。仪器适于在室内、野外和海上多种用途的精密测温及自动记录;具有标准的并行打印接口和R5-232串行接口。这种仪器已在一些项目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美科学家运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模拟海底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联合潜水科学实验。4名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的职业潜水员参加了此次实验。他们在25m的氮氧环境下饱和暴露了8昼夜,在此期间每天进行60m或80m的水舱巡潜作业,运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并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共完成了32人次的巡潜作业,每次平均2.2h。然后经过53h21min预减压和主减压,安全返回“海面”。在实验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对潜水  相似文献   

15.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16.
西德ZF-Herion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挪威的潜水设备公司合作,于1979年7月开始共同研制一种名为“DAVID”的新型潜器,其第一台样机定于1982年潜水旺季投入试验。这种新型潜器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动力供应系统;控制装置,操作系统;水下工作潜器。动力供应系统装在一个直径为10英尺,顶部水密的容器中,用一个225KVA的柴油发电机(440N/60H_2)供电。控制装置安装在一个空气调节的直径10英尺的容器里。它包括从海面操纵潜器所需要的全部指示和记录仪表,如用于控制运动方向的操纵杆、机械夹紧器、开关装置、电视控制装置、水下声纳,跟踪系统,报警装置,自动误差显示器,视频描绘仪和通话装置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长江水域污染物质的输运和扩散规律,作者利用研制成功的水中荧光计在该水域进行了混合扩散实验。该仪器在高混浊水作中对罗丹明B的浓度检测范围为1×10-9~5×10-5g/cm3,精确度≤±10%。本文着重论述使用水中荧光计和荧光示踪染料在流速大、混浊度高的长江九江江段和镇江江段进行水体混合扩散测量实验的情况,结果令人满意,为我国的高混浊水体混合扩散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利用声学超短基线定位原理设计的一种船用拖曳体水声跟踪定位系统。本系统可以在舰船航速为7~12kn的情况下对水下拖曳体进行跟踪定位,其定位精确度优于±0.8°。本文简述了它的基本性能、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