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凤太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资源基地,多年来无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重金属元素超标、地表水污染等问题。根据矿集区污染特征提出了电动修复法、含磷物质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含磷物质修复法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施以不同类型的含磷化合物以降低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电动修复法具有修复时间短、修复彻底、不会引入环境有害物质等优点;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能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与传统的处理土壤污染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简单和高效等优点。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几种类型,论述了当前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涉及了其中的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两种修复类型,当它们与其他诸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相结合时,可以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而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独有的生理特性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应用。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些不足、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砷富集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水环境中砷的赋存形态和水生植物对砷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富集砷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水体p H、氧化还原电位、磷酸盐含量和铁含量等)、植物自身因素(植物种类、植株的不同部位等)和培养时间与季节等。未来水体砷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砷超富集水生植物的筛选、砷富集功能基因的识别与克隆、富集砷的植物的处置与利用以及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效果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湖沼生态恢复技术等。在高效特异微生物与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机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已筛选出近50种针对农药、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特异菌种和As、Cd、Mn、Zn等12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今后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领域,注重生物修复的机理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的法规与标准;从而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环境与健康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5.
路域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孔昌  张景光  冯丽 《中国沙漠》2014,34(6):1598-1604
道路建设、交通活动向周围环境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引起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升高.这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综述了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随与路缘距离和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路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域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从4方面论述了路域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1)路域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途径;(2)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距离路缘的关系;(3)路域不同植物种的重金属含量差异;(4)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开发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修复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矿区重金属修复的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指出了各方法特点。通过分析,提出联合修复、植物修复和新型化学改良剂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的梯度效应与来源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重金属富集已经成为区域主要的环境风险。通过对无锡市主城区表层土壤大面积的采样(1957个),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统计工具,对无锡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的空间特征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无锡市土壤As、Cu、Hg、Pb和Zn空间变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均超出当地的土壤背景值,而Hg已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健康二级标准阈值,成为无锡市最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子;②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建设用地距离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梯度特征;③基于不同梯度表现,将无锡土壤重金属分为2种典型距离梯度区间1(0~10 km)和区间2(10~16 km),区间1土壤重金属富集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而区间2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④土壤自然特性(CEC、pH和P)与土壤重金属含量(Co、Cu、Fe和Zn)的富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⑤无锡市人类活动对于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范围在10 km左右,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分区治理提供帮助,即对于0~10 km区域内的土壤可以通过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等为主的工程措施来解决;而在10~16 km区间则采用以超富集植物修复等为主的生态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在镍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虽然镍是一种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在较高含量时,对土壤微生物会造成毒害。在长期受镍胁迫土壤中,土壤细菌、真菌、内生菌根、外生菌根中的某些种类产生了体内和体外的抗性机制以减少镍的毒害作用。通过微生物的吸收、沉淀、络合等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毒性;另外,某些根际微生物还能提高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强化植物修复的效果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汞、镉、铅、铜较大。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化工区(1.84)>养殖区(1.54)>大棚菜地区(1.22)>印染造纸区(0.99)。不同地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中部平原区(1.71)>北部洼区(1.57)>南部湖荡区(0.99)。测定的剖面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在剖面上一般都有表聚、亚表聚特征,总体上是上层含量高于下层,增加了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含量分布、化学形态、积累的生物效应及污染修复等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本文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各种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工矿企业也随之产生,这些工矿企业所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物质经过一定处理或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这些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植物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超过一定的耐受值,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不同植物其耐受值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也不同.而在倡导低碳、绿色的今天,利用植物来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具有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不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这是其他修复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与优点.但该方法仍是一项刚刚兴起的修复技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土壤砷污染特点与植物修复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土壤砷污染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植物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利用植物治理土壤污染的一种"绿色技术".土壤中砷主要以无机态的形式存在,并主要为Al、Fe、Ca等所吸附而产生共沉淀,水溶态的砷含量一般小于总砷的5%.砷污染区的植物砷含量一般高于非污染区,具有耐贫瘠、耐干旱且地带性不是很强的特点.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已发现3种超富集砷的植物.根据野外调查与分析,利用超富集植物治理土壤轻度砷污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排出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土壤污染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现阶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在各个相关领域开展。本文主要就土壤重金属的概念、来源种类、特点危害、防治修复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得出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及其修复主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9~11月,在测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分析其重金属的来源;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Cu、Zn、Cr、Pb、Cd、Ni、As和Hg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59.73 mg/kg、133.35mg/kg、16.53 mg/kg、39.6 mg/kg、1.26 mg/kg、34.76 mg/kg、5.19 mg/kg和0.08 mg/kg;其中,Cd和Hg含量都高于云南省背景值,大多数采样点土壤中的As、Cu、Pb和Zn含量也高于云南省背景值,Cr和Ni含量低于云南省背景值;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Zn、Pb、Ni、Hg、As和Cr污染,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Cu、As、Pb、Zn和Cr生态危害。退耕4 a的土壤综合污染程度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最高,其次为自然土壤的,退耕10 a土壤的最低;研究区土壤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中等至强等危害程度,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Cd是第一污染物。土壤退耕年限越长,土壤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越低。研究区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可能会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取食和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内四种功能区的10个样本土壤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通过上海土壤背景值下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各功能区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对比、土壤中各重金属之间及重金属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等分析,考察闵行区内土壤重金属在不同功能区内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工业活动、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其中尤以工业活动造成的污染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植物和表层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元素含量、相关性、富集系数及污染指数等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和植物中的Ni、Li、As、Cs变异系数波动较大,且土壤中元素的区域性变化小于植物。植物中的Al、Fe、Mn元素丰度主要依赖于土壤元素丰度的高背景值,而对Ca、K、Cr、Ba元素具有较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对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富集能力很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Cu元素存在普遍污染,Cd和As均达到了轻度污染,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万亩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地调查采样及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广州市万亩果园土壤的重金属(Cd、Pb、Cu、Zn)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万亩果园土壤中Cd、Cu污染不容忽视,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Cu、Zn次之,Pb污染较少;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分的不同等级保护区中,针对研究区域,一级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32,属较清洁(警戒线)等级,二级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792,属轻度污染等级,其中Cd为主要污染物,其次是Cu;三级保护区Cd污染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高达6.390,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4.699,属于重污染等级.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增加,万亩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Cd递增,Cu、Zn递减,Pb先增后减的规律;一级保护区以农业污染源为主,二级保护区农业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并存,三级保护区以工业污染源为主.通过在轻污染区添加石灰、羟基磷灰石等化学修复剂,在重污染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清洁生产,防止土壤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以淮南煤矿复垦区木本植物女贞为例,根据木本植物吸附土壤重金属特点,提出新的采样方案,布设采样点,采用石墨炉法,测定样品中Cu、Zn、Cd、Cr和Pb等重金属含量,通过多参数统计回归趋势分析,探寻重金属在土壤—根系系统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根系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强,其迁移能力就较强,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遵循三次曲线模型(y=ax3+bx2+cx+d);随着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降低,其迁移能力也逐渐降低,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由三次曲线模型向直线模型趋势过渡。研究煤矿复垦区土壤—根系系统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煤矿复垦区土壤的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植物修复土壤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和动物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测量湿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对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光谱分辨率的优势,高光谱遥感可以获取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可应用于土壤研究。以四川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区,在研究区中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分析了环境一号卫星上搭载的超光谱成像仪(hyperspectral imaging radiometer,HSI)的地表反射率数据与实测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利用原始地表反射率及原始地表反射率曲线的一阶微分值和倒数的对数值,分别建立了预测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3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锌含量的平均值(62.83 mg/kg)最高,镉含量的平均值(0.18 mg/kg)最小;土壤锌含量与铅、铬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铬含量与铜、铅含量显著相关;在3个回归模型中,利用一阶微分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都显著相关,其次是利用原始反射率所建立的模型,而利用倒数的对数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对最差,尽管如此,除了镉和铅含量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也都显著相关。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实时掌握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