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东部地区显著.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6-2007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变化强度、相对变化率及景观生态学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比例锐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则逐年上升,交通用地的变化幅度及动态度最大;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在此期间呈一定波动,除牧草地外,交通用地历年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期间以2004年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衡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各市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差别不大,而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鄂尔多斯市1997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等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年~2012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研究表明:全市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进行分析表明:非农用地动态度之和为-0.12,农用地的动态度之和为-0.07;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的矿产资源推动的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RS与GIS技术,从南阳镇Landsat ETM影像(2000)、南阳镇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2009)和南阳镇总体规划(2010-2030)等数据中解译出南阳镇区土地利用信息,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状态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30年南阳镇区耕地、园地、林地急剧减少,分别为319.62 hm2、253.43 hm2、79.92 hm2,2009~2030年比2000~2009年减少得更多,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1.23%和10.67%。(2)2000~2030年建设用地增长不平衡,2000-2009年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表现为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2009~2030年建设用地增加表现为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增长速率也在加快。(3)2000~2030年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以占用周围大量的优质耕地和园地及林地为代价,土地开发模式可能是粗放型的,并提出土地利用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安康市2005~ 2010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康市11个县市区进行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影响.结果表明:它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面积减小和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其中,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增长三个因素是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分析了2000年~2010年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在2000年至20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河流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在减少,园地、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保持稳定。(2)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经济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1-2001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和信息熵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这一典型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减少,林地、牧草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0.31%,其中园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交通用地的空间变化明显;11年来,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利用方式日趋无序。  相似文献   

8.
利用GIS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千岛湖镇1993~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根据贵州省平坝县克酬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89、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灌草用地为主,1973~2000年林地和灌草地减少,农田、水域、村镇、交通用地增加,林地转化为灌草、灌草转化为农田及农田转化为村镇居民点和公路用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有密切关系。1973~2000年农田、林地和灌草分布的海拔高程和坡度均呈增加趋势,这和上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1986、2006年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地面调研与农户访问,借助GIS技术分析南宁市边缘区典型样区农用地转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农用地类型与结构变化明显,新增畜禽养殖地,农用地中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下降;菜地、园地、养殖水面、畜禽养殖地增加,园地、菜地、养殖水面是研究期内增幅较大的地类;农用地转换率平均每年为1.13%,农用地转移主要方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田、早地、菜地、园地、灌木林地、草地是农用地转换的主体;农用地空间变化格局以点轴式转换和面状转换为主。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导致农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分形理论对地理学中具高度复杂结构的不稳定现象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多样性、破碎度景观指数,分析了长乐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各指数的变化情况:交通用地的分形维数最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稳定性指数增加,居民点及工矿、园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尽管形态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稳定性很强,而受人类影响小的自然土地覆被稳定性普遍较差,由此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研究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程度3方面分析了科尔沁沙地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总体变化速度较慢,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仅为0.44%;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与林地迅速增加。(2)研究区各旗县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都和整个科尔沁沙地的变化相当,差异不大,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下降态势。(3)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两个模型的研究表明,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综合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3.
运用3S技术,分析了风沙化土地典型区滑县1979-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风沙化土地利用对研究区各土地类型之间的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了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需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宜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或调控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对研究区202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2000-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3.22×10^6 t;预测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同2012年相比,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增加3.18%、0.84%和0.77%,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减少3.32%、1.13%和0.33%;2012-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7.55×10^6 t,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碳储量变化更加明显,其中林地和耕地增加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2012-2024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将继续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体将继续呈减少趋势;2012-2024年较2000-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4.33×10^6 t,固碳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孔雪松  陈俊励  王静  赵晓东 《地理科学》2021,41(11):2031-2041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地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耦合生态斑块空间格局变化、生境面积增减和生态破碎化过程,提出生态干扰格局指数和生态干扰过程指数,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生态干扰。结果表明:① 2000—2018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农用地及生态用地,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② 生态干扰格局指数和生态干扰过程指数时空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易出现生态负干扰,且干扰程度趋于增加;③ 尽管部分区域生态用地净面积有所增加,但其实际受到的生态干扰过程并未减轻,甚至呈现负向化发展趋势。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用地变化过程中蕴含的生境数量、质量和空间关系,能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冰  毕军  田颖 《地理科学》2012,(4):471-476
通过对太湖流域重污染区1999年、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结果的分析,获取了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分析了8 a来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99~2007年,太湖流域重污染区内耕地面积从2 033.53 km2减少到1 401.04 km2,而林地、建设用地、园地、水域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1999~2007年太湖流域重污染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使研究区生态资产减少了2.40亿元,除气体调节和原材料以外,各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稳定,及生活用地快速增加。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0持续降至2010年的0.444,整体质量有所恶化,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与比重保持稳定。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生态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详查数据,并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分析了农牧交错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的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神木县各类用地中: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呈现减少趋势,但前两者减少幅度较大;其它用地都有增加。其中园地增长最快。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策,人口,以及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73年MSS、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崩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未利用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小,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和均匀.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产业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及人类干扰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调控及效益定量评价提供依据。以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0 a间,耕地保持面积最大,其次是林地和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28.43%和44.32%,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83.68%、10.75%、21.07%和162.74%。2.2000—200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12.42%,其次为未利用土地和草地;2005—2010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24.82%,其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和开发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0—2005年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和转出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微地貌、减少地表坡度、提高植被盖度,在短时间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是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