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面梳理了闽台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依据海洋文化学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伴随海洋文化的发展,特殊的地脉条件是闽台海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区形成的共同基础,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和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共同推动了闽台文化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文献总量、文献类型、成长趋势、关键词、作者、国家与机构等方面,对1900-2012年SSCI收录的73种人文地理期刊的144719条文献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包括:构建作者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作者对人文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利用网络图分析各阶段作者、国家与机构之间合作的网络关系等。研究表明:1百年来,人文地理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占SSCI发文总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英美一直引领全球人文地理研究及其发展;3人文地理学有明显研究热点主题,包括地方性、迁移、性别、旅游、规划等,研究注重地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GIS和RS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的采借;研究热点区域集中在英、美两国,尤以其特大城市为重点,中国的部分城市近十年来也受到较多关注;4人文地理学作者分布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并形成了以Johnston R J、Thrift N、Sayer A、Jackson P、Harvey D等为中心的学术高产核心作者群。本研究对揭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有较好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CiteSpace对1984—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2703篇文献进行分析,利用发文时间分布、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检测分析了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发文趋势、阶段划分、核心作者与机构网络、主题演变与历史热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先升后降,可以划分出萌芽、快速、蓬勃、成熟4个时期.涌现...  相似文献   

4.
书法文化的区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回顾地理视角下书法艺术研究的历史入手, 辩析了区域层面上的书法内涵和书法文化概念, 为开展系统的书法文化区域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由对中国以往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的评价引出作者所构建的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 空间维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即书法文化的地域空间研究; 书法文化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异质性空间的书法文化研究。时间维着重不同时段书法文化的比较研究, 书法文化的演变态势研究; 实践维则强调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研究书法文化并拓展其应用领域。最后又对书法文化区域研究理论展开了实证分析, 尝试用这一理论把世界的书法划分为 5 大区域, 即汉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阿拉伯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拉丁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斯拉夫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印度文字圈书法文化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探究土地污染研究现状及其时空格局,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从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及内容等角度对1957-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土地污染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共涉及13 077篇文献、15 714位作者、5 663个研究机构、2 141种期刊。结果表明:土地污染文献数量增长符合指数模型,土地污染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核心作者177人;土地污染核心研究机构较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土地污染研究的核心力量,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92.80%;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已经形成,核心区期刊中《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发文量为172篇,居榜首,《安徽农业科学》发文量为115篇,位居第二;从关键字分析来看,重金属污染和土地污染修复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地污染修复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地理科学》2020,40(8):1300-1309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演化过程、发文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特征、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比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差异。研究表明:①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快速发展阶段尤为显著,每年发文量分别达到117篇和238篇;② 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域研究、城市设计、建筑学等期刊。相对于国外,国内发文期刊更集中。国内排名前10的期刊发文量占比达46.65%,国外仅29.84%;③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间初步形成合作网络,但网络联系与合作程度依然较低。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机构间联系更紧密。④ 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伙伴关系与公众参与、绅士化、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国内研究热点体现在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广州?深圳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公众参与的初步探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个体及研究机构的科学定位、能力大小的差异决定了高质量的研究往往并非随机空间分布。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科学基金空间分布规律是制定宏观资助管理战略、统筹区域基础研究发展和人才布局的基础。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2001-2010年10年间省际获资助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工具和空间分析方法,主要采用Moran’s I指数和G系数等统计指标,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分别对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体空间分布情况、省际获资助和城市获资助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文化景观地域差异明显,按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则,以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观,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方言)类型,适当兼顾民俗信仰等因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文化区、江淮文化区、江南文化区3个文化区和7个文化亚区;探讨了安徽省文化区划的特点,并指出了安徽省文化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AsTER卫星影像中提取城镇建成区空间信息,采用城镇用地规模代替人口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对闽台两地城镇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位序-规模法则能很好地描述福建省和台湾省城镇用地规模分布特征.(2)相比于全国和其他区域的研究而言,闽台两地城镇体系较简单、总体规模小,而且主要集聚分布在闽东南地区及台湾西部地区.(3)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福建省,未来城镇用地规模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将会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CNKI的1982-2014年《地理研究》载文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对1982-2014年《地理研究》的载文情况进行了总体回顾和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33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年际变化、第一作者及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各类资金资助情况、论文关键词及被引用情况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① 《地理研究》的载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② 《地理研究》拥有庞大的作者数量,但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核心作者占第一作者的9.5%;③ 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④ 国家级基金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项目资助类型;⑤ 在热点内容、区域(尺度)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学科特点;⑥ 《地理研究》在地理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地理研究》33年来的办刊历程及学术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地理研究》今后发展以及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从总发文趋势、文章引用率、一流学术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发文热门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对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学术地位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领域发展迅速,在自然地理学领域能够发挥特长并贡献力量,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文献成果方面,至2016年底,中国在自然地理学权威机构的发文量占比达18.96%,位居世界第二。高质量文章占有率增长十余个百分点,文献累计被引量从0次跃升至2万余次,研究成果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研究力量上,研究机构数量(排名第八)与学者数量(第四)均位居世界前列且发展趋势良好,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于多方面表现出了质和量的突破;从国际形势看来,中国自然地理学者通过多年不断努力,能够紧跟研究潮流,把握研究热点方向,但在理论创新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以近30 年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472 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文献为基础,首先统计发文数量时间分布和期刊分布,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和学科方向5个方面分别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发文呈现由缓慢探索、稳步发展向高速发展的阶段;发文期刊主要为自然灾害类、紧急医学类、工程技术类;研究作者群较多,学术交流较为紧密;美国和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从关键词发现应急避难场所目标人群主要围绕灾害救援和社会弱势群体,研究视角从单一问题和事件开始向综合系统演变,研究方法从定性的方法模型转向动力机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内容则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微观尺度、重视案例实证和信息共享和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学科方向主要为工程学和公共环境与健康两个学科。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背景下,可借鉴国际经验来构建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体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运用CiteSpace对地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绘制文献数量、作者群体、关键词与发文机构等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地理教育研究主要领域有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分科教学法、地理素质教育等;作者和机构主要是师范大学中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除传统地理教育研究视角外,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差异等也是研究热点。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地理教育实证研究、地理教育可持续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等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对中国1957-2015年沿海湿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研究层次、期刊来源、关键词、作者、被引次数、研究机构及项目或基金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湿地的研究与海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多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热点涉及海岸带、滨海湿地、遥感、沿海滩涂、可持续发展等;对沿海湿地的研究较为缺乏,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文献最高发表量仅31篇;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7个省市。  相似文献   

16.
王彦  田长彦 《干旱区地理》2013,36(3):562-570
通过对1900-2011年SCI收录的盐生植物(halophytes)研究文献分析,从年度文献数量变化、国家/地区分布、期刊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发表文献作者、基金资助机构、刊载文献类型和学科类别及高被引论文分析9个方面,对盐生植物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SCI上收录盐生植物研究论文的国家排名依次是美国(19.46%)、中国(11.51%)、印度(7.69);在文献量的机构排名方面,排列前三名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理事会和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中国的主要合作国家中包括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印度等20个国家和地区,建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蒙古等)的合作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是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研究重点领域。在中国步入高铁网络时代之际,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1999-2017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首先从文献量年际变化、载文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机构地域分布等方面归纳分析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研究进展的总体特征;其次从城市可达性的高铁效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高铁效应、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等4个方面深入系统梳理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的研究进展;最后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学科等3个角度展望高铁网络化时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薛熙明  马创 《热带地理》2012,32(4):395-401
选取1920年和1990年两个历史断点,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9世纪的广泛传播,至20世纪20年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区格局已基本形成。从信徒数量和教堂堂点分布的集中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及西部沿海地区、潮汕地区和东江―梅江流域是广东基督教文化三大核心区。及至20世纪90年代,全省基督教核心区已经向粤东潮汕地区和粤东北客家地区偏移,一些原处外缘的地域和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新兴城市基督教文化实力也有增强。在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内部变迁的复杂过程中,除了宗教派别因自身发展演化而做出的空间选择外,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类型、移民和交通方式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钱丽芸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89-1297
国家级研究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学科领域内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自1991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资助文化地理学科16项和47项基金项目,促进了近20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发表成果的增长。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国家基金资助下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科发展区域分布现状、研究特点与质量。研究发现受基金资助的学者产出效率大致呈现上升态势;学科申请依托的学科门类逐渐向社会科学转向,学科间的交叉呈现多元化特征。课题依托单位几乎集中在几个重点院校,呈现圈层放射状分布。研究区域大致覆盖东部,中西部地区研究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被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在学科内部,获得基金资助的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学科内在关联。研究反映了近20年来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学术轨迹和发展趋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相关基金项目的申请。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4-2018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无人机生态遥感监测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和可视化方法对发文量、作者、国家、机构、期刊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评价了国际无人机生态遥感监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进展。结果表明:检索到的381篇该领域的文献来自全球62个国家、646所机构的1 598位学者,2013年以来相关文献数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在该领域研究中,美国、中国和西班牙的综合科研力量最强;美国农业部、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全球领先;虽然全球有较多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但国际学者间的交流和合作相对较少。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和Precision Agriculture是该领域文献的主要期刊载体。除检索词“Unmanned Aerial Vehicle”“Drone”外,“Precision agriculture”“Vegetation indices”“Forest inventory”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表明无人机遥感在精准农业、植被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是研究重点。为了促进无人机生态遥感监测研究,建议国内外学者间加强交流合作,增强技术创新并拓宽在生态监测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