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GPS基准站的作用,使之灵活适应GPS差分和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多种需要,本采用正交函数基底实时合成了所需指定采样率下的等效观测值,算法稳定可行可扩大GPS基准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随着GPS应用的深入以及处理技术的发展,实时差分RTD(Real-timeDifferential)和实时动态RTK(Real-timeKinematic)测量已在一些部门和行业得到应用,实时GPS测量RTD和RTK技术由于实时性强、精度好而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实时GPS测量涉及到基准站、流动站及数据通讯链等方面因素,要想做好实时GPS测量并非易事,本文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对实时GPS测量中的坐标系统、基准站架设、数据链、流动站定位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A级GPS网的数据处理和精度评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国家A级GPS网共计27点,均匀分布全国,平均边长约650km,于92年7月25日至8月5日的9天(GPS的208~217天)时间内,在全网同持续进行GPS双频观测。全网数据处理时,采用基准钻技术,以国内外已有精密地心坐标和同步GPS观测资料的GPS基准站为加权控制数据,以ITR91为坐标为框架,采用轨道松驰技术,利用GAMI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解算精度为单天解基线水平方向重复性是10mm+0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机载GPS精确的摄站位置及其在空中三角测量联合平差中的应用,在联事平差中通过GPS线性漂移参数来解决GPS系统误差,特别是在地中失锁后使用有偏相位模糊时所出现的误差。这就意味着无需GPS的绝对坐标,而基准变换可通过少数地面控制点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广域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的基本思想、基本构成、工作流程和它的技术特点,针对广均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中的数据通讯和难点,难过改进计算技术和软件的方法,提出了分布式广域差分GPS这时定位系统。相对通常的广域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来说,该“分布式”的技术特点是以预报精密星历来代替星历差分改正;设立地区性差分基准站来计算星钟差分改正和电离层差分改正;极大的降低了主控站和跟踪、用户站之间的大范  相似文献   

6.
确定卫星与接收机信号延迟偏差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单频GPS接收机用户通常需要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电离层延迟改正量通常来源于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或双频GPS基准站信息,后者即是利用双频GPS观测值估计电子含量总数,求解电离层延迟改正量。利用双频GPS观测值估计电子含量总数,一个关键总是是去掉卫星与接收信号延迟偏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GPS卫星SA和AS技术的人为精度降低措施,应用多个地面基准站的DGPS载波相位测量模式,精确地测得了飞机在航三维实时点位、对地摄影时元和三维飞行速度;其二维点位的外部符合精度达到了±7.9cm,高程外部符合精度为±18.1cm  相似文献   

8.
针对GPS卫星SA和AS技术的人为精度降低措施,应用多个地面基准站的DGPS载波相位测量模式,精确地测得了飞机在航三维实时时点位、对地摄影地元和三维飞行速度;其二维点位的外部符合精度达到了±7.9cm,高程外部符合精度为±18.1cm。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广域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普通广域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中对数据通讯链的高要求,提出分布式广域差分GPS实时定位系统,解决了预报精密星历、外推卫星相对钟差等技术难点。经过对该系统的中试实践,证明该系统对改善GPS实时定位精度是有保障的。该系统的特点是降低数据通讯链工作频度和实时性的要求,并通过增设区域性差分基准站来计算卫星相对钟误差和电离层改正,以减少主控站的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连续运行多功能差分示范基准站的建设与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差分GPS定位技术包括了米级精度常规差分实时导航定位(CDGPS),厘米级精度实时动态定位(RTK),广域差分实时动态定位(WADGPS)等技术,综合以上的多功能差分基准站是国内外目前GPS研究和重点之一。本文就武汉多功能差分示范站的建立,简述了多功能参考站的技术背景,介绍了示范站的整体结构,组成和功能,并利用自行开发研制的用户系统在武汉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初步展示了这一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GPS形变监测网基线处理中系统误差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高精度GPS形变监测网基线处理中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及其对基线处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和削弱这些系统误差影响的一些原则和算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GPS基准站数据浅析我国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内GPS基准站1999-2005年共?年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数据,浅析我国的地壳垂直运动。粗略地分析GPS基准站的垂向位移分量时间序列,表明地壳垂直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境负载对区域GPS基准站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卫平  夏传义  李昭  郭启幼  张顺期 《测绘学报》2014,43(12):1217-1223
基于1999-2011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及2007-2012年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的观测数据,联合中国及周边35个IGS基准站数据,采用GAMIT软件解算,获得了ITRF2008框架下的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然后采用QOCA计算了环境负载位移,并利用其对GPS时间序列进行改正.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负载造成的中国区域基准站位移呈现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东北、华北、华中区域变化较为一致且较大,西南区域基准站(KUNM)垂直方向的负载位移均方根(RMS)最大值达6.09 mm.通过对改正前后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认为环境负载改正能够削弱中国区域大多数GPS基准站(约70%)垂直及水平东方向位移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变化,其加权均方根(WRMS)减小量最大达1.5 mm,但是对于水平北方向坐标时间序列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全球IGS站数据与GPS区域网数据的联合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文海  王刚  贾小林 《测绘学报》2000,29(Z1):90-95
为了使区域GPS网建立的参考框架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更加接近,利用全球IGS站观测数据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本文对处理大尺度GPS网数据时如何利用全球分布均匀的IGS站观测数据以及如何选择全球基准站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利用全球IGS站数据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国内专家选择基准站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选择基准站的新方法,这一方法适合于建立我国新的地心参考框架。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计算的未知站地心坐标精度相对于ITRF96参考框架约±2 cm。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主要基准站垂直位移时间序列的频谱特征,得出了站点的垂直位移变化具有很强的周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天文台的VLBI、SLR、GPS站的空间归心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天文台的余山VLBI、SLR和GPS站是国际上用以建立和维持地球参考系进行全球动力学研究的基准台站之一。联合应用这些空间测量,需要知道这三个站心间的三维相对位置。本文采用GPS技术及常规的方向、距离和精密水准测量对三个站进行了空间归心测量。介绍了布网、观测和计算方法,得到的归心结果在坐标分量上能达到2cm的外附精度。  相似文献   

17.
ARMA可用于时间序列建模,本文利用ARMA模型改进了部分IGS连续跟踪站GPS高程时间序列。计算了改进前后时间序列的线性速度,可以发现时间序列线性速度变化不明显,但精度却提高很多。通过研究表明利用ARMA模型有利于降低GPS高程时间序列噪声,可用于GPS高程时间序列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GPS跟踪站数据处理与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国内GPS跟踪站7a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跟踪站坐标位置变化规律,并给出了站坐标和速度场精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同时介绍了国内GPS基准站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研究表明,GPS基准站的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高程分量的周期性最为明显,并且时间序列的时频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9.
田云锋 《测绘科学》2011,36(1):26-28
本文分析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基准站及中国周边IGS连续站坐标中的周期性噪声,在北、东和垂向分量坐标时间序列中均发现了周期约351/n(n=1,…,6)天的正弦项,而地表质量负荷造成的位移序列中并没有对应的成分,不能解释异常周期项的来源。在估计台站的运动速率时,如考虑此类"异常"周期项,速率误差略微减小,而周年项振幅的估计误差显著增大,且残差离散度未见明显改善。因此,不推荐在GPS速率矢量反演中加入异常周期项参数。  相似文献   

20.
应用网络工程GPS基准站每周的数据,按非基准方法求得区域解和全球解,分析研究了基准站坐标位置及速度场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站坐标和速度场精度的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坐标分量的变化趋势为线性,坐标残差的变化为随机曲线,可靠地剔除野点后,速度场信息及其精度可靠且优于点位坐标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