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滇东地区强震幕式活动与强震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登 《地震研究》1997,20(4):365-372
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已为众多的地震学的研究所证实,但进入第Ⅴ幕第5个强震活动时段后,仅发生了1次6.3级地震,从而改变了本世纪以来前4个强震活动时段的强震活动次数(最少2次)与强度,这就经起人们的关注,是否再次发生比6.3级更大的强震?一直困扰着人们。所以许多学提出不同的认为企图解释这一问题。作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并对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川滇百年强震活动的幕式图像与未来强震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近百年来川滇强震(M≥6.5)的时序特征和地理图像分别作出了两种不同的活踽幕划分,其差别主要在1941年耿马一澜沧地震的归属不同,但划分其后的1948~1998年的三个强震活跃幕却是一致的。另外还对强震幕的起止标志、生现性及对未来(21世纪初)的强震活动趋势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断裂带超长地震活动期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全芝 《中国地震》1998,14(3):94-99
根据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研究了强震断裂带-阿尔金带、祁连山带、阿尼玛卿山带、鲜水河带、金沙江-红河带和汾渭带的地震活动。划分了超长地震活动期。  相似文献   

4.
白超英 《内陆地震》1990,4(2):156-160
一、引言 地震活动期、幕的划分是地震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有助于认清地震的历史背景和对未来地震形势作出判断,而且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目前关于活动期、幕的划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预测 解决开幕、闭幕和幕长三要素,所采用的方法有:(1)类比均值法;(2)内结构有序分析;(3)幕长与天文周期对比;(4)特征图象法等。 2.空间预测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工程强震监测和强震监测仪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强震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国内外强震监测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强震安全监测的进展与现状,介绍了强震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目前国内强震仪研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成果.介绍了水电工程领域强震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展望了强震监测工作在我国水电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强震观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主要介绍了我国大陆强震观测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陆今后的强震观测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炳乾 《内陆地震》1992,6(2):131-13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青藏强震区、南北强震带和北疆强震区强震活动的相互关联程度较强;华北强震区的强震活动与其他强震区的关系较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与其周缘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内部的应力主要来自于相邻板块的挤压,因而,我国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活动与周围几大板块的运动紧密相关。板块边缘的强震活动是板块运动的明显标志。本文研究了板块边缘强震活动与大陆内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从中总结出估计大陆内部地震形势的方法和指标,并且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具体的推测。  相似文献   

9.
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对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中强震和强震(5.0≤Ms≤6.9)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认为从本世纪初以来,东北中强震经历了四次活动期,每个活动期大约为9年,周期为20年.目前,东北中强震正处在1980年以来的第四个活动期内,估计还会有三、四年的活动时间.根据区域分布特征,认为前三次活动期的地震活动逐渐向东北腹地收缩.第四个活动期内东北北部地区、南部地区,是未来中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区.本文还对东北深震、浅震和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以及深震和浅震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成组强震与强震调制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2000,20(Z1):44-5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我国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历史,介绍了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现状、特点和监测技术,以及大坝地震安全报警和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对今后水工结构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强震观测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强震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的现状,还简单地叙述了中国在强震观测领域中的国际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冯希杰  苏刚 《内陆地震》1993,7(3):225-233
依据地震破裂、地震形变带、前震和余震分布,对中国大陆共轭破裂强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共轭破裂现象较普遍,据资料至少有12个单强震、7个双主震和2个主震——强余震为共轭破裂强震。其共轭破裂特征在地震形变带展布、烈度等震线形态、前震和余震分布等方面表现明显。另外,共轭破裂强震具有共轭破裂面方位之一多为北北西向、双主震之间和主——强余震之间相隔时间为“7”和“9”的节律这2个主要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柏美祥 《地震学报》1986,8(1):79-92
新疆6.5级以上地震与16条活断层有关。查明主要活断层的活动率,与地震断距对比,可确定强震复现期。据实际资料总结的3个经验公式,对新疆及其毗邻地区29条活断层的强震复现期逐条作出估计。未来20年内,昆仑山山前活断层、帕米尔-喀喇昆仑活断层和霍尔果斯-吐谷鲁活断层是会发生6.9级以上地震的警戒断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研究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强震所产生的地表破裂。结果表明,中国强震的地表破裂以扭性为主,它的主应力方向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强震观测工作始于六十年代。第一个强震观测台站是在1962年3月19日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地震后不久建立的。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震后,强震台网的规模逐年有所增加,但发展速度较慢。截至1980年底,全国强震台站的仪器数量共计99台,其中,国家地震局系统84台,建筑科学研究院10台(1977年因体制变动,由国家地震局移交水利科学院5台)。这些台站的70%为结构反应观测台站,30%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南、西北等重点地震危险区。台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φN35°~37°,λE113°~115°范围,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φN30°~42°,λE105°~125°)4.0≤MS≤5.9强震活动幕的时序关联性.指出南三省的小震频度演变异常可以作为华北与全国强震幕式活动的前兆,为华北地区的中期动态趋势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震能量、振幅与周期的关系,由震源性质决定,因而其相关程度可作为强震类型划分的指标.初步将强震划分为主余震、双主震和强震群型3类.同类型强震在震源性质定量指标上有相似性,且有一定重复性.它们可为后续强震预测提供依据.从1988~1997 年50多例CDSN宽频带(BPZ波)强震记录中,分析得出的后续强震预测参考指标,对分型预测法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新的强震活动幕与当前地震趋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5,18(1):7-15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毗邻的印度、缅甸地区1980年至今,估计将延续至1996年前后的地震活动时段,称为新的强震活动幕。据有关对比依据认为:一方面新活动幕与1941-1955年活动幕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两幕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在兼顾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特征,全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新活动幕强震现状作了新的解释,并进而讨论了今后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