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单动双管取心器存在的内外管同心度差、轴承容易损坏、没有滤浆沉砂装置、双管间隙容易堵塞、取心效率低等问题,研制出DJ型单动双管取心器。该取心器主要由滤浆沉砂装置、密封单动装置、内管(半合管)调节组件和卡心装置组成,具有同心度高、密封性好、滤液及水路设计合理、取心管长度大、可减少钻进回次、提高取心效率等特点。现场应用表明:该取心器取心效果好,使用寿命是传统取心器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张万河 《探矿工程》2010,37(1):37-39
介绍了在河北衡水水文地质科学钻探中对双管双动取心钻具异径接头所做的改进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对松散岩层多半采用锤击法,或无泵钻进工艺。我队从1978年起,开始用双管双动取心器钻进砂土层。几年来,经过50多个钻孔的试验,对取心器进行几次改进,岩心采取率由1978年的58%,提高到74%。1981—1982年施工的6个取心率较高的钻孔,第四纪地层岩心采取率平均达92%,S207孔高达95%  相似文献   

4.
我队在千镜山矿区用大口径钻进复杂地层,由于岩矿层松软怕冲刷,长期来岩矿心采取率低,一般在50%以下。曾用喷反钻具,虽采取率可达要求,但分选严重,层位错乱,品质差。为此,我们根据早期使用的无泵钻具原理,设计了一种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应用于施工的二个钻孔,效果较好(见附表)。经地质、水文、物探三家验收,认为岩矿心采取率高,层位准确,品质好,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一、结构原理1.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与其它双管无泵钻具基本相同,但改进了内管回水装置,并在内管上端加了一根短钻杆(见附图)。  相似文献   

5.
在制造绳索取心钻具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需对其各项功能进行出厂检测。其中有的功能是通过冲洗液压力变化来反映的,如内管总成到位报信和岩心堵塞报信。检测这两项功能时,需模拟在钻杆内开泵压送内管总成和钻进时内管中岩心堵塞,分别测量泵压变化数值,来检测报信的可靠性。模拟这两种情况,就需要专用的功能测试台。下面介绍一种绳索取心双管钻具到位报信和岩心堵塞报信功能测试台。  相似文献   

6.
钢绳取心器     
钢丝取心器,是为提高破碎地层岩心采取率而设计的专用取心工具.我们曾在庙沟矿区硬、脆、碎的地层中钻进,用它取心,使采取率得到保证.用于补采,尤为理想.在同一矿区,还用于钢粒钻进,以对付胶结很差的砾石层,使进入岩心管的砾石全部取上.钢丝一般用2~3个回次都不会断.今年在冲击回转钻进中应用它,效果也很好.钢丝取心器可配用于一般单管或双动双  相似文献   

7.
爆炸取心器     
取心方法有传统的岩心管法和绳索取心法.在大口径水文地质勘探和水井工程中,多数采用传统的岩心管法取心.显然,这种方法增加了起下钻等辅助时间和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钻探效率,提高了成本.为此,笔者与陈玉芳技师结合我队的实际情况,经过近2个月的实验,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钻孔"爆炸取心器".取心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 结构取心器由雷管室、炸药室、弹膛和弹头组成(图1).  相似文献   

8.
球饺链式取心器是近年来煤田系统广泛使用的一种钻儿它是报据国外某些绳索取心钻具的结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而设计制造的。现已在5个勘探队,20多个机台推广使用,钻进总进尺已达一万多米,平均岩心采心率  相似文献   

9.
10.
近几年我公司研制的SMQ—1型取心器,在提高煤系地层取心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未完全满足地质要求。取心质量达甲、乙级标准的钻孔仅为82.4—88.1%,甲级孔率为26.7—37.5%。煤心取心率只达到83%。1984年1-9月份,全公司甲、乙级孔率也只达84.5%,甲级孔率为36.5%,煤心采取率只有83.3%。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煤田钻探使用各种双管单动和双管双动采煤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按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双管双动采煤器极易使煤心结构遭到破坏,煤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燃烧。阿式和K-3型两种双管单动采煤器,单动性、导正性能不够好,影响取心质量,而且更不适应煤系地层的岩层钻进。因此,为了打好煤层和顶底板,一般只好严格限制回次进尺,采用多次分段取心的钻进方法。尽管这样,岩煤心缺失、脱落、堵塞和燃烧等情况仍然容易发生,有时还会发生打丢打薄煤层现象。  相似文献   

12.
毛志新  刘宝林  夏柏如 《探矿工程》2006,33(2):52-53,62
在湖泊环境研究中,淤泥质沉积物取样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样品的取心率和原状性直接影响了环境研究的结果。重力取样器是获取湖泊、水库等水域浅层湖泊沉积物的一种经济有效、操作简单的常用工具。因此研究重力取样器的取样技术对环境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了重力取样器的取样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重力式取样器,非常适合环境研究机构的沉积物取样工作。  相似文献   

13.
江、河、湖、泊等水域取样是环境科学研究与资源勘查必不可少的工作。本项研究提供了一种适合水域取样的新型钻具——液压活塞取样钻具。与传统的活塞钻具相比,具有取样效率高、对地层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主要介绍了该钻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俄罗斯提出的运用双井简大水平距定向对接智能井钻井技术,利用核废料产生的热量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具有专利技术的一种新方法,简述了其开采原理及开采过程,可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丁旭亭  苏华  虞利军 《探矿工程》2015,42(11):62-65
普通长螺旋钻孔压灌桩适用于砂层、砾石层、硬土层及软岩层,不适用于硬度较高的岩石层。经改进钻头,加装加压系统、冷却系统后,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可用于块石填土层、卵石层及较软—较硬基岩的钻进,拓宽了适用范围。工程实践证明,该嵌岩技术使用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压电驱动的超声波取样钻具有质量轻、能耗低、无回转部件的特点,可以满足地外岩石采样的需求。电能通过压电陶瓷转换为致动器高频振动的机械能,使其在特定频率做超声的共振。这种超声取样钻的机电耦合特征,使超声致动器的设计变得复杂。基于ANSYS环境,研究超声致动器在机电耦合场边界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其耦合场的模态频率、激励响应与单一机械结构场条件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超声致动器把电能转换机械能过程的机电耦合场相互作用是很弱的。因此,采用解耦方法,超声致动器的设计过程将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7.
汪晓亮 《探矿工程》2016,43(6):84-87
传统双排桩单门架式支护结构是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支护手段,由于其施工简便、不需设置内支撑、投资小并节约场地而被经常采用。但在深厚软土超大型基坑且中等开挖深度时采用,往往会出现基坑侧向位移大、沉降大、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结合对传统门架式支护结构的改进,在软土大型中等深度开挖基坑工程中提出了不设内支撑的双门架式支护结构形式,进一步提高支护结构整体安全稳定性和控制支护结构侧向位移,通过将该结构设计应用于绍兴县一小区项目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验证了该改进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GIS中长事务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波  周顺平  万波  叶亚琴 《地球科学》2006,31(5):605-608
为了解决传统的使用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RDBMS) 存储数据的GIS软件平台在需要长事务并发的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从GIS对长事务需求和一般对事务的处理方式遇到的问题入手, 将GIS数据的编辑过程归结为数据库状态的不断演变, 通过增加存储表格的手段, 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长事务解决方案, 并给出了相关问题的算法说明.传统的并发是在编辑之前对要素加锁, 在这个编辑过程中, 其他用户都不能编辑这个要素, 直到第一个用户完成编辑, 释放锁, 其他用户才能对这个要素进行修改.这样存在2个问题: 多个用户不能同时编辑一个要素; 后面的用户对数据的修改会覆盖掉前面用户的编辑结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本方案用状态标识数据的改变, 通过对状态的控制较好地解决了长事务的并发问题, 使多个用户不仅可以同时访问相同的要素, 而且不同的用户的编辑结果可以分别保存, 互不影响.该方案已应用到实践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底振动取样的一些特殊情况,介绍了自行研制的适用于海底振动取样的SSZ-1型双管双簧取心钻具,分析了其结构原理及对海底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Long varve series in Fin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nly varved 'postglacial' organic sediments are quite common in Finnish lakes, and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locate a site where they c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varved 'lateglacial' clays in order to he able to count the entire time since the ice retreat within one varved sequence. One promising site is Lake Valkiajärvi near Ruovesi in the Lake Region. The known sedimentary record covers nearly 9,500 years, which means that it starts very close to the time of the deglaciation of the Valkiajärvi area, around 9,600 B.P., or + 600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Finnish varve chronology (of Saura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