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泥蚶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的宏观和组织切片观察以及各期生殖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泥蚶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按肥满度的变化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确定,泥蚶的性晚发育在青岛海区一年一个周期。繁殖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至少有二次集中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育苗场经过大胆探索泥蚶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为我国北方实现泥蚶工厂化育苗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泥蚶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泥蚶Tegillara granosa(Linnaeus,1758)在我国山东以南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在浙江南部,泥蚶作为底播养殖贝类与对虾混养,生长迅速,经济效益高,进一步增加了对泥蚶苗种的需求量。泥蚶养殖主要依据采捕野生苗养成,近十几年来,各地天然蚶苗资源急速下降,有的地区甚至绝产,严重地制约着泥蚶养殖事业的发展。几年来,在广大海水养殖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泥蚶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突破[2],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对虾育苗设施,进行泥蚶工厂化育苗生产,提供泥蚶养殖所需的苗种,是当前必…  相似文献   

4.
泥蚶幼虫滤水率和摄食率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于1996年8月在胶南市棋子湾海珍品育苗采集已孵化5天,在壳长达到145μm的泥蚶面盘幼虫,利用Coulter counter颗粒计数器测量泯蚶幼虫培育水体中饵料颗粒物质浓度的变化,对泥蚶幼虫的滤水率、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并得出泥蚶幼虫滤水率,摄食率与生殖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泥蚶幼虫的壳长与其滤水率和摄食率均呈正相关,即幼虫工越长,其滤水率和摄食率越高。相同环境条件下,幼虫的培育密度与其滤率呈  相似文献   

5.
泥蚶 (TegillarcagranosaLinnaeus)俗称血蚶 ,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 ,也是山东南部沿海传统的名贵水产品。近几年来由于采捕失控 ,海区污染严重 ,泥蚶资源量急剧下降 ,许多内湾绝产。为恢复养殖生产和增加资源量 ,必须首先发展苗种生产 ,解决苗种问题。据王风岗1991年、田传远1996年、张晓燕1996年报道 ,泥蚶人工育苗技术已取得成功 ,但泥蚶苗的中间培育技术还很落后 ,成活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 ,严重制约了泥蚶养殖生产的发展。因此 ,作者于1997~1998年进行了泥蚶苗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 ,并取…  相似文献   

6.
曾晓起  袁修宝  张鹏 《海洋科学》2005,29(12):38-42
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研究了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卵巢组织的周年变化,同时逐月测定了海胆的生殖腺指数。在此基础上将生殖腺的发育周期划分为五期:恢复期、生长期、成熟前期、成熟期、排放后期。实验结果表明,青岛近岸马粪海胆的产卵期为4~6月。  相似文献   

7.
1991-1992年在青岛市黄岛区薛家镇唐岛湾进行了泥蚶苗种增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蚶天然苗种增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首先要留足亲贝,保证了1.8个/m2亲贝;其次是准确预报泥蚶产卵及幼虫附着期,然后及时采取平畦、挑沟、撒砂等措施人工改造滩涂环境,可使泥蚶附苗率增加达(17~56)×10^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象山港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快速生长季(2020年5—11月)糖原、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代谢物的组成、含量及其变化,并对其营养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9月为泥蚶快速生长期,此期前后泥蚶生长缓慢。泥蚶肌肉糖原含量约5.6~11.1mg/g;牛磺酸、丙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其主要的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生长过程中几种生化代谢物含量变化显著:5—7月间,糖原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变化。7—9月间,糖原含量、生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但脂肪酸组成结构无显著差异。11月,氨基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11月泥蚶具有高的营养品质。本研究为泥蚶养殖管理及水产品营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91~1992年在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镇唐岛湾进行了泥蚶苗种增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蚶天然苗种增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首先要留足亲贝,保证1.8个/m2亲贝;其次是准确预报泥蚶产卵及幼虫附着期,然后及时采取平畦、挑沟、撒砂等措施人工改造滩涂环境,可使泥蚶附苗率增加达(7~56)×10-2。  相似文献   

10.
青蛤的繁殖周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蛤Cyclina sinensis采自福建漳浦佛昙湾。依据青蛤生殖细胞的发育规律,把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五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青蛤怀卵量与个体体积存在线性关系:F=0.6046 0.1266V。根据青蛤肥满度、生殖腺指数和性成熟率等指标的周年变化规律,并结合性腺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认为青蛤繁殖期在9—12月,其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繁殖盛期。文中还就水温与青蛤繁殖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期间各细胞器的特征及卵黄粒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泥蚶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及卵黄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在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微吞饮泡等都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且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卵黄粒的主要胞器.卵黄发生的原料以外源性合成为主,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  相似文献   

12.
尖刀蛏的生殖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尖刀蛏Cultellum scalprum(Gould)生物学系列研究之一,报告了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福宁湾尖刀蛏生殖腺周年发育和组织学观察的初步结果。性腺发育分4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耗尽期。存在着雌雄同体和性变现象。雌雄性比和性变与贝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倍体合浦珠母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倍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春、秋两个繁殖盛期的生殖腺发育状况和性比观察,发现大多数三倍体在外观上没有生殖腺或者只有发育不全的生殖腺。组织切片检查结果表明,多数三倍体的生殖腺停留在休止期和增殖期,少数发育到生长期。没有一个三倍体的生殖腺发育达到成熟期。三倍体中,雌性占94.3%,雄性占5.7%。 三倍体的生殖腺中,初期的生殖细胞占多数,没有出现成熟的卵母细胞和精子。有些滤泡和生殖细胞萎缩退化。因此,三倍体生殖腺发育异常,三倍体合浦珠母贝是不育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19个发育阶段的ADH、LDH、EST、IDH、ALP、MDH、GDH、POD、ATPase和ME等10种同工酶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泥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随着机体分化和生理活动的改变,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显著的时序变化。在10种酶中,LDH和ATPase两种酶的所有酶带及EST、MDH和ME等的部分酶带在各个发育阶段持续表达,其他酶带只出现在发育阶段的某一或某些阶段,并且表现出了与泥蚶营养方式、代谢形式等生理活动的关联性。在泥蚶的个体发育阶段过程中,IDH、MDH、GDH、ME、ALP等5种酶在32细胞期表达的酶带数剧增,因此32细胞期可能是合子基因表达启动的时间;ADH、EST、LDH、MDH、GDH、ME等6种酶在泥蚶的附着变态期酶带大幅减少或产生新酶带,可能与泥蚶附着期运动方式、代谢强度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扁玉螺的生殖腺组织学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切片和HE染色法,对烟台沿海扁玉螺的生殖腺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根据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将扁玉螺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扁玉螺在烟台沿海每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季节为5月上旬至8月中旬,繁殖盛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上述研究结果探明了扁玉螺的生殖腺发育规律,丰富了扁玉螺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对开发利用扁玉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合浦珠母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姜卫国  李刚等 《热带海洋》1990,9(1):24-30,001,T002
通过对三倍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yy(D.)春、秋两个繁殖盛期的生殖腺发育状况和性经观察,发现大多数三倍体在外观上没有生殖腺或者只有发育不全的生殖腺。组织切片检查结果表明,多数三倍体的生殖腺停留在休止期和增殖期,少数发育到生长期。没有一个三倍体的生殖腺发育达到成熟期。三部体中,雌性占94.3%,雄性占5.7%。三倍体的生殖腺中,初期的生殖细胞占多数,没有出现成熟的卵母细胞和精子。有些滤泡和生殖细胞萎缩退化。因此,三倍体生殖腺发育异常,三倍体合浦珠母贝是不育的。  相似文献   

17.
泥蚶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泥蚶人工育苗的若干技术。提出一些高产措施:如优选亲蚶;高密度来卵再分地洗卵、孵化,高密度培育面盘幼虫;无“底质”采集眼点幼虫,细砂(含极少量泥质和有机质)底质培育稚蚶,加大投饵量和换水量;严格防病等。在生产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平均单产稚蚶(壳长0.9±0.2mm)32.90万粒/m2,最高单产59.44万粒/m2。  相似文献   

18.
对虾塘混养泥蚶,目前在浙南沿海地区较为普遍。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虾塘混养泥蚶、既不需增添设备,又不必专门管理,也不妨碍对虾发育生长,所养泥蚶生成快、个体大、肉质肥嫩,每公斤100~120颗,亩产可达0.5吨,而且成活率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如洞头县黄岙镇对虾场第17承包组,于1990年在83亩的虾池中投放规格为600颗/公斤的蚶豆(即蚶苗),嗣后又放养虾苗300万尾,当年收捕中国对虾4.175吨,价值6.68万元,泥蚶30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人工催产技术,比较了几种催产方法的催产效果,其中以0.5×10-3氨海水浸泡刺激效果最好。催产的成功与否与亲贝性腺发育程度关系密切。此外,本文简要讨论了几种催产方法对不同双壳贝类的使用结果,对亲贝生殖腺寄生虫影响亲贝性腺作了简单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泥蚶感染弧菌标准技术体系,本研究采用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和注射胁迫两种攻毒方式对泥蚶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泥蚶在菌液胁迫下的存活情况,分析哈维氏弧菌对泥蚶的半致死浓度。浸泡感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水体中弧菌升高,泥蚶死亡起始时间和最大日死亡率时间均有所提前,泥蚶死亡情况呈现上升趋势,当浸泡浓度超过2×107CFU/mL,泥蚶15 d累计死亡率接近100%。注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泥蚶死亡率与弧菌注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964,P<0.01)。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泥蚶7 d后停止实验,15 d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35×107CFU/mL;注射胁迫下的96 h半致死剂量(96 h LD50)为2.12×107CFU/g,说明哈维氏弧菌对泥蚶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为泥蚶对哈维氏弧菌耐受性提供数据参考,并且为泥蚶弧菌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