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廖克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01-208
本文阐述了国家地图集的重要性和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历程,重点论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编制的特点与创新:①中国自然、人口、经济、社会与历史信息的完整汇编;②中国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概括与总结;③国家地图集编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国家地图集编制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全数字化、自动化的根本变革,电子地图集与互联网地图形式更满足了信息社会的需求.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全面推动当代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中国国家地图集这项20世纪中国科技界的重大创新成果,这部凝聚着中国两三代科学家与地图学专家智慧的地图集巨著,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中国国家地图集代表当今中国地图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各国国家地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现代地图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廖克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01-208
本文阐述了国家地图集的重要性和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历程,重点论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编制的特点与创新:①中国自然、人口、经济、社会与历史信息的完整汇编;②中国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概括与总结;③国家地图集编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国家地图集编制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全数字化、自动化的根本变革,电子地图集与互联网地图形式更满足了信息社会的需求。中国国际地图集的完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全面推动当代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中国国家地图集这项20世纪中国科技界的重大创新成果,这部凝聚着中国两三代科学家与地图学专家智慧的地图集巨著,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中国国家地图集代表当今中国地图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各国国家地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地图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的编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0,55(6):755-756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中、英文版 )编制完成 ,并由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发行。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大型地图集。该图集为 8开本 ,2 70页 ,共有 1 80余幅地图 1 8万字说明和 2 0 0幅图片。按图集内容划分 9个图组 ,生动直观地描述了人口与健康 ,人居和消费 ,土地及其退化、固废与噪声 ,森林、…  相似文献   

4.
一部成功的地图作品──评《湖南省经济地图集》刘惠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地图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兴旺,全国各省市不断有各种地图集《册》、单张图问世,旅游图、经济图、交通图、城市图……,许多地图的编辑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多年来,地图事业在普通地图已趋完善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着各种各样的专题地图和地图集。这样的地图发展趋向标志着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制图事业的兴旺发达。1984年出版的《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就是其中一本高质量的专题地图集,是值得祝贺和学习的优秀科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反映10亿人口状况和地理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图集使用了中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及1953年和1964年的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史上人口记载的各种文献等。图集全面系统地表现了中国人口多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共有137幅地图组成,就其内容可分序图、人口分布、民族、人口性别和年龄、人口变动、人口文化程度、人口在业状况以及家庭、婚姻和生育八个图组,并附有17种各县、市的主要人口指标表格。  相似文献   

7.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及其信息产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说明国家自然地图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产品建设和开发的背景,即国家自然地图集作为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参考地图集,其GIS数据库的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2个衍生信息产品开发,体现出该地图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剖析了该项口的科学内涵,即体现了从数字地图模型向数字景观模型的替换,以及两者的统一和共存;第三,阐述了本项目的技术特点,也就是既注重数据库的开发,又强调了地学信息共享的技术开发,体现了两者的统一;第四,总结了本项目的总体特征,即将动态的多时空尺度浏览与静态的深层次信息加工与分析相结合,组成动静补充的统一体;最后,文章预测了国家大地图集系列的发展前景:开发和建设国家地图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8.
"制图六体",作为中国古地图学的核心内容,开创于西晋裴秀,后经历代著名地图学家继承和发展,先后创作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地图。本文以亲自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代地图志》编研工作为基础,参考了《中国古代地图集》(3卷),遴选出11件享誉世界的中国古—近代地图(单幅图或地图集),分别是:西晋首创科学地图《地形方丈图》;唐代首创亚洲图《海内华夷图》;宋代首创科学《天文图》;元代《舆地图》成就影响了几个世纪,成为中国古地图科学完善标志;明代《大明混一图》、《更路薄》、《郑和航海图》、《广舆图》与《坤舆万国全图》,象征着中国古—近代地图演变进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科学的洲际航海图以及第一幅最为精确的大型彩色中文世界地图;清代《康熙全览图》开创了大型经纬度实测地图,以及《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近代自编世界地图集里程碑"。全文着重分析评价了这些古—近代地图在科学、历史、外交、航海、疆域、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同时首次梳理了中西古地图定位技术及其融合发展历程,最后呼吁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推进建设"中国古地图生态系统",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协同研究,加快中国古地图遗产挖掘、评价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建国前的中国教学地图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图的国家之一,远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地图。但是中国教学地图册的起步较晚。建国前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时期主要是指清末和民国时期,包括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很艰难的境地。1903年(清光绪29年)出版了由邹代钧主编的《中外舆地全图》,此地图集是作为"大学堂审定中等课本",由1806年成立的"武汉舆地学会"出版的,它是中国公开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教学)地图集。和世界上第一本教学地图集——1658年编制的《世界图解》相比,晚了245年。  相似文献   

10.
初世强  刘岳 《地理学报》1996,51(1):12-24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电子地图创作系统MapMagic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文章根据电子地图的新特点,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技术提出了电子地图的概念模型,并给出了其计算机形式化表示-电子地图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图创作的任务,建立起面向对象的电子地图创作模型,并详细讨论了该创作模型的体系结构、组成要素及其实现机制。按照上述思想设计的MapMagic软件系统应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电子版)开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县域人口合理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合理布局为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状态,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均衡和合理状态。依据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判别方法,分析了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人口分布和发展现状,并对各县域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进行诊断及评价,得出其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超载严重;以此提出实现人口合理布局的方案,并结合所提方案勾画出了实现人口合理布局的人口迁移路径。最后针对实现云南省人口合理布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云南省内若干山区气象资料,研究云南山区日照时效的垂直分布规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日照时数垂直分布有抛物线型、线性型、缓变型等;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有冬大夏小型、春大夏小型、夏大冬小型3种;山区日照时数坡向差异明显,各山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王宇  张成诚 《热带地理》1996,16(4):325-330
本文应用云南26个代表站1956-1990年供35年的5月除水量资料进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5月降水量变化的分布特征,并归纳总结了云南1956年以来5月降水颁类型。研究表明,云南5月水前3个特征场时间系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温有明显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云南省情为基础,开展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研究,从“人口-土地-空间”视角研究云南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在人口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的梯级流向、有效提升农民进城的吸引半径和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在土地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稳妥推进山地城镇建设、高端营建山水田园城市和科学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在空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对区域空间、产城空间、集群空间、特色空间和统筹空间等重点环节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滇西北高原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滇西北高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一致多雨或少雨型,且均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其次为"西北部-东南部"或者"西部-东部"反位相振荡型。冬季、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量的两种主要空间分布型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均以年际变化为主,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4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周期为12年的年代际变化。近48年来,滇西北高原冬季和年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均以增加趋势为主,增加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变化则呈减少趋势,其中香格里拉县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异常对云南5月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云南5月降水异常的1997年和1999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盂加拉湾水汽输送发生异常对云南5月降水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少雨年,盂加拉湾、中南半岛及云南OLR场呈正距平分布,200hPa南亚高压和850hPa盂加拉湾低压偏弱,盂加拉湾南支槽偏弱,此时盂加拉湾水汽输送偏弱;在5月多雨年,盂加拉湾、中南半岛及云南OLR场呈负距平分布,200hPa南亚高压和850hPa盂加拉湾低压偏强,盂加拉湾南支槽偏强,此时盂加拉湾水汽输送偏强。并且盂加拉湾水汽输送异常与ElNino事件或LaNina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云南省平均总微雨量占年总雨量比例﹑年平均总微雨日占年总雨日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并有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近40年云南省年平均能见度也呈下降趋势,其趋势分布同微雨降水趋势分布比较一致;微雨降水的变化同干燥晴天能见度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其中云南省东部地区相关显著;而温度与微雨降水存在负相关;云南省气溶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雨降水,云南东部气溶胶对微雨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承载力分析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效指标,朱宝树教授提出的P-E-R区域匹配模型通过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可具体考察各区域内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3者的关系,进而阐释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滇中城市经济圈各地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相对资源承载力各有不同,因而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异。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支撑力不够等。因此,针对这些影响滇中城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制定一些合理的相关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对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第一台阶为湿润的平原和丘陵,人口稠密。第二台阶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大部为干旱半干旱气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人口稀少。一条分界线东北起于黑龙江省的黑河,西南至云南省的腾冲。此线以东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以西居住着4%的人口。作者把全国分为八大人口区。在未来岁月里,我国人口分布的总格局不会有很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