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两肾一夹型)观察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DPS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造模第二天起分别以12.50,25.00,50.00mg/kg口服预防给药五周,每日给药一次。于给药前、给药后第三周和第六周分别测定动脉血压和心率。实验结束前,从每只大鼠取血6mL,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II和ET-1的含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14mg/kg)作为本实验阳性对照药。结果DPS口服预防给药五周,可显著增加血清中NO的含量和降低血浆中ET-1的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DPS亦能降低血浆中AngII的含量,但未见剂量依赖性。结论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体内NO生成或释放、降低AngII和ET-1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两肾一夹型)观察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DPS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造模第二天起分别以12.50,25.00,50.00mg/kg口服预防给药五周,每日给药一次。于给药前、给药后第三周和第六周分别测定动脉血压和心率。实验结束前,从每只大鼠取血6mL,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II和ET-1的含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14mg/kg)作为本实验阳性对照药。结果:DPS口服预防给药五周,可显著增加血清中NO的含量和降低血浆中ET-1的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DPS亦能降低血浆中AngII的含量,但未见剂量依赖性。结论: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体内NO生成或释放、降低AngII和ET-1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两肾一夹型)观察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方法:(1)急性降压实验:DPS分别以1.56, 3.13, 6.25, 12.50, 25.00 mg/kg剂量单次舌下静脉注射给药,给药前后以颈总动脉插管法测定大鼠动脉血压和心率.(2)口服预防给药实验: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造模第二天起DPS以12.50 , 25.00,50.00 mg/kg口服预防给药五周,每日给药一次.于给药前、给药后第三周和第六周分别以尾动脉测压法测定大鼠动脉血压和心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卡托普利(14 mg/kg)作为口服预防给药实验阳性对照药.结果:在急性降压实验中,DPS能够显著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其降压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DPS口服预防给药五周,能够呈剂量依赖性防止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且DPS 50.00 mg/kg的降压效果与卡托普利14 mg/kg相当.结论: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4.
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降压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两肾—夹型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呼吸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含量的影响。用GY-6088型多道生理参数分析记录仪和张力传感器测定、记录血压和呼吸;用均相竞争法测定Ang Ⅱ的含量。实验表明,12.5,25,50mg/kg的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均能显著地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其中,高剂量(50mg/kg)的降压效果与14mg/kg的卡托普利相当;给药大鼠的呼吸频率随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变化;12.5,25,50mg/kg剂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浆中Ang Ⅱ的含量。其中,高剂量(25,50mg/kg)组的Ang Ⅱ水平同卡托普利组(14mg/kg)相当。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抑制AngⅡ生成可能是其降压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鱿鱼皮明胶水解物降血压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秘鲁鱿鱼(Dosidicus eschrichitii Steenstrup)皮明胶水解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活性以及其降血压作用。采用超滤法对明胶水解液进行初步分离;采用比色法检测不同分子量范围鱿鱼皮明胶水解物组分的ACE抑制活性;采用两肾一夹型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经口服预防给药30 d后,测定大鼠血压和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鱿鱼皮明胶水解物体外均能明显抑制ACE的活性,其中UC-2和UF-2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71和0.79 mg/mL。UF-2组分经口服预防给药可显著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和大鼠血浆中的AngⅡ水平,具有较好的降血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步探讨从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经碱性及中性蛋白酶降解获得的多肽(AP、NP)的降压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Cusllman-Cheung方法测定酶解多肽体外对血管紧张素酶(ACE)活性的影响;采用两肾一夹型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长期预防给药及急性治疗给药;应用GY-6088型多道生理参数分析记录仪和张力传感器测定、记录血压和呼吸;采用均相竞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酶解多肽体外均能明显抑制ACE的活性,AP和NP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5.61mg/L和16.95mg/L;无论是长期预防给药还是急性治疗给药,二者均能显著地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经口服预防给药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浆中的AngⅡ水平:给药大鼠的呼吸频率随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变化;碱性酶解多肽的降压作用及抑制ACE生成的作用均强于中性酶解多肽,其中,200μg/g的AP降压效果最好,与14μg/g的卡托普利相当。中国毛虾酶解多肽无论是长期预防给药还是急性治疗给药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抑制AngⅡ的生成可能是其降压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痛泰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新生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麝香保心丸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均予以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成模后分别给予蒸馏水,心痛泰低、中、高剂量药液及麝香保心丸进行灌胃治疗2周。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形态结构改变;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1(ET-1)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新生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NO、NOS表达减少(P<0.01),ET-1表达增加(P<0.01),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可升高血清中NO、NOS含量(P<0.01),降低ET-1含量(P<0.01),促进缺血区微血管密度的表达(P<0.05)。结论:心痛泰具有保护缺血心肌之效,这可能与其提高血清中NO、NOS含量、减少ET-1的含量、促进缺血区新生血管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并探讨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随机将1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11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全方组和拆方1~7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AS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全方组予以黄芪、桂枝、大血藤、地龙、水蛭干预,拆方1组予以黄芪、桂枝、大血藤干预,拆方2组予以黄芪、地龙、水蛭干预,拆方3组予以黄芪干预,拆方4组予以桂枝、地龙干预,拆方5组予以桂枝、水蛭干预,拆方6组予以大血藤、地龙干预,拆方7组予以大血藤、水蛭干预,于实验第120天后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血清ET- 1、NO水平。结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全方组较拆方组降低血清ET-1浓度和提高血清NO浓度的作用更为明显,诸药中影响大鼠血清ET-1、NO含量最显著的是黄芪。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全方组中多种药味合用后,对降低AS大鼠血清ET-1和提高NO含量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方中多种药物均可保护内皮功能,且影响大鼠血清ET-1、NO含量最显著的药味是黄芪。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的进程中伴随着肾脏炎症的发生,研究表明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抗炎作用,且对于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建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炎症模型,用来源于海带的高分子质量褐藻多糖硫酸酯F1和低分子质量褐藻多糖硫酸酯F2对细胞进行处理,24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24 h及48 h后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结果表明,各组间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脂多糖可以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NO产量增加,F1和F2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多糖诱导的NO产量的增加,从而减轻细胞炎症反应。剂量为25μg/m L的F1和F2处理细胞48 h后,与模型组相比,F1和F2组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分别下降22.52%和38.65%,低分子质量褐藻多糖硫酸酯抗炎效果明显高于高分子质量褐藻多糖硫酸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天麻钩藤饮治疗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造模成功的肾性高血压SD大鼠24只,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8只,另以正常同周龄的SD大鼠作为空白组。中药组予中药复方天麻钩藤饮灌服,西药组予雷米普利灌服,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同体积的纯净水,共干预4周。分别于手术前后、给药后每周测定尾动脉血压,于给药4周后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ET)的mRNA相对表达量,动脉B细胞淋巴瘤因子-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在结扎肾动脉手术后收缩压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动物模型分配合理。给药后中药组、西药组的收缩压每周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AngⅡ、ALD水平明显升高,AT1R、ACE、E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e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AngⅡ、ALD水平明显降低,ACE、E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eNOS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Bax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AT1R的mRNA相对表达量、Caspase-3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能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内皮素-一氧化氮系统(ET-NO)降低血压,同时也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缓解血管重构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黑蒜生姜大枣苹果醋口服液(GZ)对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及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其行气活血功效。方法:1)实验一。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Z口服液低(8.33 ml/kg)、中(16.6 ml/kg)、高(24.9 ml/kg)剂量组,芪参胶囊阳性药对照组(0.30 g/kg);通过控制饮食及强迫大鼠在凉水(15℃)中游泳3周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按剂量给药 30 d。末次给药1 h后,检测大鼠耳郭微循环血流量,全血及血浆黏度,血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一氧化氮(NO)含量。2)实验二。大鼠分组、给药方式和剂量均同“实验一”,各组按剂量给药30 d,末次给药1h后,舌下静脉给药10%高分子右旋糖酐制备大鼠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口径、微静脉口径、红细胞流速变化、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大鼠胃、肠、肝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结果:GZ口服液可降低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全血及血浆黏度,增加舒张血管因子NO、6-keto-PGF1a的含量,减少缩血管因子ET的含量,增加耳郭微循环血流量;亦可增加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微静脉口径,加快红细胞流速,增加胃、肠、肝微循环血流量。结论:GZ口服液具有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气虚血瘀症状及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的微循环,表明其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采用定量灌胃酒脂乳剂的方法建立大鼠混合型脂肪肝模型。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各组均饲以正常饲料,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模型对照组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3周后,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SOD含量。结果表明,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的肝组织形态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SOD含量增加;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SOD含量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大鼠脂肪肝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浆中同型胱氨酸的含量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大鼠和人体血浆中的同型胱氨酸。实验指出:同型胱氨酸存在于高脂血症的动物和人体的血浆中,其含量随胆固醇增高而增高。高脂大鼠和高脂血症人血浆中的含量分别为1.613±0.104和0.253~0.671mmol/L,而正常大鼠及健康人血浆中同条件下几乎检测不出同型胱氨酸。此外,作者用海洋药物"916"进行了降血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给药后,在高脂大鼠的血浆中同型胱氨酸的含量随胆固醇含量下降而降低,与高脂大鼠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的化学成分和降血脂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墨西哥海参(Holothuria mexicana)、菲律宾刺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的化学成分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海参的Arg/Lys比值和降血脂氨基酸(Gly,Arg)含量明显高于菲律宾刺参,而菲律宾刺参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含量高于墨西哥海参。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0.05,P<0.01),提高HDL-C和NO(P<0.05,P<0.0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P<0.05,P<0.01),提高血清SOD和GSH-PX(P<0.05,P<0.01)活性。其中,墨西哥海参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降低作用显著优于菲律宾刺参。提示了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能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FPS)是所有褐藻中所固有的细胞间多糖,存在于细胞壁基质中。生长于潮间带、长时间与空气接触的褐藻种类中,如多年生的墨角藻(Fucus vesiculosus)类,其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含量可高达20%;生长在较深处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类中含量较低,约为1%~2%。褐藻多糖硫酸酯是一类独特的结合有硫酸基的水溶性杂聚糖,其化学组成和结构非常复杂,以岩藻糖和硫酸基为主,随着褐藻的种类不同还含有半乳糖、木糖、糖醛酸等其他成分。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针对墨角藻、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等褐藻中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研究较多,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主要就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提取、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饵料中添加0、500、3 000mg/kg的当归多糖(ASP)喂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初始体重(158.64±2.14)g),分别在喂食4和8周后取样,研究ASP对点带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SP能显著提高血液白细胞吞噬率和血清LZM活力(P<0.05),对血清一氧化氮(NO)、体表黏液溶菌酶(LZM)活力和抗菌活力无显著影响。ASP能促进头肾白细胞增殖、呼吸爆发活力和吞噬活力,降低用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攻毒后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3 000mg/kg组累积死亡率低于500mg/kg组,连续喂食ASP 8周的保护效果优于4周。研究表明,用含ASP 3 000mg/kg的饵料连续喂食点带石斑鱼8周能有效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在不同浓度的Fe(NH4)2(SO4)2.6H2O(Fe1)和FeSO4.7H2O(Fe2)(浓度分别为:高铁150 nmol/L、低铁50 nmol/L,缺铁0 nmol/L Fe0)中的种群消长过程、单位细胞总多糖特征、光合色素chla、chlc变化以及NO3--N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Fe2 浓度影响到赤潮异弯藻的消亡:缺铁组比高铁组种群消亡慢。在平台期和衰亡期时,Fe1各组单位细胞总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Fe2各组。从平台期到衰亡期,各组单位细胞多糖含量明显增加,Fe2各组增量最大,Fe1各组多糖倍增与Fe0相似。亚铁离子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单位细胞色素chla和chlc的积累。亚铁离子的不同化合物状态影响到多糖和光合色素的累积,但不影响种群生长率和对NO3--N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半叶马尾藻多糖对γ射线氧化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检测小鼠血浆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方法,观察半叶马尾藻多糖[Sargassum hemiphyllum(Turner)C.Ag.polysaccharides,sHP]对2Gy γ射线损伤小鼠氧化自由基的影响。结果发现20mg/kg和40mg/kg的SHP不仅能明显降低辐射损伤小鼠血清和肝脏的MDA含量,而且能够提高辐射损伤小鼠SOD和CAT的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增强。10mg/kg的SHP对辐射损伤小鼠肝脏SOD、小鼠血浆和肝脏CAT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半叶马尾藻多糖具有清除γ射线所致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组织中的NO含量、NOS活力和NOS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360尾平均体重为(147.28±7.69)g的美国红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饲喂6种不同维生素C水平(0、49.3、98.9、197.5、396.4和1989.8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头肾、肝、肠、胸腺NO含量随着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有显著增加;脾中各组N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脑中NO含量C0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头肾、肝、胸腺NOS活力随着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有显著增加;脾和肠中各组NOS活力无显著性差异;脑中NOS活力C396.4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脑中各组nNOS基因mRNA的表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1989.8mg/kg时,其它各组织内的nNOS基因mRNA的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当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组织中的NO含量、NOS活力和nNOS基因mRNA的表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提取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快速而准确灵敏的方法测定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多糖——褐藻多糖硫酸酯中的L,褐藻糖含量。海带多糖经酸解后,转化成糖腈乙酸酯衍生物。采用SGEAC225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实验中以肌醇为内标物。从青岛产海带提取的褐藻多糖硫酸酯中仅含有L,褐藻糖和I)-半乳糖2种单糖,样品10-1,10-2,10-3,1阻4中的L褐藻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9072%,32.3147%,31.2924%,32.3571%,回收率为97.1%~99.9%,变异系数为0.23%~0.60%。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海带多糖中的L褐藻糖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