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均县风化淋滤型高岭土矿床赋存在与一定风化母岩岩性相依存的同一时代层位中。矿体产于寒武纪下统(∈1)和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呈断断续续的含矿带。风化母岩为寒武系下统暗色含硫有机质、硅质页岩,含矿带的下盘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 相似文献
2.
3.
苏州阳西高岭土矿床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阳西南岭土矿床按成因可分为脉岩型高岭土及溶洞充填型高岭土.高岭土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取决于样品的采集部位.在δD—δ~(18)O相关图上,以δ~(18)O=19‰为界,可分为A、B两区.脉岩型的残斑状高岭土氢氧同位素组成位于A区(δ~(18)O<19‰);而溶洞充填型的致密块状高岭土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位于B区(δ~(18)O>19‰).据此可以认为脉岩型高岭土以热液成矿作用为主,溶洞充填型高岭土以风化淋滤作用为主.并分别在成矿后又受到了后期作用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特提斯演化的结果。本文根据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沉积学证据,将青藏高原特提斯在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从震旦纪开始至奥陶-志留纪结束,这个阶段的大洋我们称作“原特提斯”。中期从泥盆纪开始至石炭-二叠纪结束,通常称这个大洋为“古特提斯”。晚期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三纪早期,这个阶段的大洋通常被称作“新特提斯”。在空间上,青藏高原特提斯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相,即北区、中区和南区。上述3个阶段完全可以与空间上的3个区域相对应,原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北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5缝合带中,即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缝合带。古特提斯主要发育于中区,大洋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3、4缝合带中,即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南缘缝合带。新特提斯主要发育于南区,大洋主洋盆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青藏高原第1缝合带中,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它的弧后盆地消亡后的遗迹残留在第2缝合带中,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5.
扬子断块区的躯干主要位于长江流域两侧,向东经江苏滨海穿过黄海南部伸进朝鲜南部。扬子断块区的周界被岩石圈深断裂带所围限,以此与其毗邻的其它大地构造区隔开(张文佑等,1983)。扬子断块区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很复杂的地质问题,它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包括前震旦纪晋宁地槽发展阶段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的地台发展阶段,前者形成了断块基底,后者形成断块盖层,盖层与基底之间被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开。本文主要讨论扬子断块区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我国南方许多风化型高岭土矿床研究查明,在表生条件下形成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矿物的基本因素是决定于风化母岩的岩性和水介质的物化性质。水介质的物化性质又明显地受到风化母岩的岩性类型和结构构造、动力裂隙的发育程度、围岩的稳定性和透水性、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等因素的综合性制约。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11.
东秦岭北坡,陕西洛南地区,有一套古老的冰碛层,在洛南县石门以北,洛(南)-华(县)公路23公里处、上张湾一带出露良好,该处地层剖面清晰,露头连续,顶底界限清楚,岩石变质轻微,岩性特殊,结构明显,便于观察研究。 自1958年杨志坚报告豫西“临汝冰碛层”以后,1963年王日伦指出,洛南地区有冰碛层存在,并与罗圈组对比。1976年陕西省地质局六队、区调队,进一步肯定了冰碛层的存在,并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其间,西北大学、西北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研究所等亦曾进行过一些零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地质矿化特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光学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新发现的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发现:此高岭土矿体呈似层状与囊状形态,就位于二叠系/石炭系角度不整合面及二叠统/下二叠统假整合面上,分布在岩溶洞穴体系中。矿石中主要矿物为1nm管状埃洛石,部分为0.7 nm管状埃洛石,原生带矿石中埃洛石的含量达95%以上。该高岭土矿床为次生淋滤胶体溶液沉积-重结晶成因高岭土矿床矿床,系温暖湿润、岩溶发育的环境中,受强淋滤作用,由来自上覆地层砂页岩、煤层、泥灰岩及泥质灰岩中的硅铝物质经过相对富集,形成硅铝溶胶,迁移,在岩溶洞穴中沉淀并再次富集成为凝胶体,脱水老化形成埃洛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研究以广东曲仁煤田两套红色地层为对象。工作中各选择了中侏罗统和上白垩统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进行碎屑重矿物组合、标志特征,重矿物成因和演变,韵律特征和矿物或熟度等研究,初步查明了它们的蚀源母岩类型;揭示了重矿物组合和区域岩石类型变化的原因;指出以重矿物为标志的韵律性和标志层的存在;探讨了矿物成熟度在重矿物研究中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划分、对比两套红层的重矿物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地质体是在地壳演化中形成的,它是建造和构造形变的综合体。断裂化的地质体在较晚期构造力或工程载荷作用下沿已存在的断裂发生形变和位移的现象被称为迭加断裂,其形成过程即是迭加断裂作用。 本文以莫尔-库仑理论为基楚,探讨断裂发育与迭加断裂作用、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并对地质构造研究中的“断裂继承”,“断裂复活”进行定量的探讨。研究过程中承谷德振老师指导和鼓励,于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对苏州市阳东和阳西矿的高岭土成因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主要有风化淋滤、次生淋滤、次生充填溶洞等成矿观点。作者在对该矿床的研究中,观察了大量的薄片及应用其它手段,获得了有关矿体的原岩和成矿作用的一些新证据。作者认为,成矿的原岩是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及少量中性(偏酸性)脉岩,阳西矿及阳东白善岭矿是低温热液蚀变形成的矿床。由于成矿期后的各种表生作用对矿体的改造,引起矿体边缘在矿物组成、矿石类型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文中探讨了寨上地区古风化壳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认为在寨上矿区第三系地层以下存在古风化壳,寨上矿区王足路一带16、29、23号矿体头部的风化壳内的氧化铁帽型金矿为风化壳型金矿床(类红土型金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