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地下采矿活动引起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和破坏 ,对覆岩变形破坏进行监测 ,可以为采矿设计和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本文从对应于实际地层介质的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实验出发 ,探讨了模拟实验的相似条件和可行性 ,进行了采矿活动不同时期覆岩电阻率特征变化的动态测试 ,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反演计算 ,最后获得覆岩变形破坏与电阻率变化的响应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覆岩变形和破坏必然造成地层介质电性特征的变化 ,不同破坏带的破坏程度不同 ,电阻率变化响应特征不一样 ,两者是一一对应的 .利用电阻率方法监测覆岩变形和破坏是完全可行的 .  相似文献   

2.
地下采矿活动引起上覆岩层变形和破坏,对覆岩形破坏进行监测,可以为采矿和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文从对应于实际地层介质的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实验出发,探讨了模拟实验的相似条件和可行性,进行了采矿活动不同时期覆岩电阻率特征变化的动态测试,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反演计算,最后获得覆岩变形破坏与电阻率变化的影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覆岩变形和破坏必然造成地层介质电性特征的变化,不同破坏带的破坏程度不同,电阻率变  相似文献   

3.
用电磁波层析技术对邵武煤矿煤层开采后的覆岩破坏进行了探测,分析了吸收系数、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关系及数值范围,根据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所得结果较准确地重现了地下结构的形态、裂隙带的位置和煤层开采后的变化过程,指导了对破碎带的成功堵漏,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的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磁波层析技术对邵武煤矿煤层开采后的覆岩破坏进行了探测,分析了吸收系数、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关系及数值范围,根据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所得结果较准确地重现了地下结构的形态、裂隙带的位置和煤层开采后的变化过程,指导了对破碎带的成功堵漏,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双侧向测井仪因其激励源的复杂性给其测量数据的反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利用变形玻恩(Born)迭代法对轴对称二维非均匀介质中双侧向测井仪的位场数据进行了严格反演.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采用了高效数值模式匹配的正演计算方法,它可半解析地求出反演中所需计算的格林(Green)函数及其偏导数,同时利用所推导出的位场非线性积分方程中积分运算的半解析形式,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反演质量.通过反演实例表明,反演结果与电导率原状剖面吻合较好,并且受噪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反演算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侧向测井仪因其激励源的复杂性给其测量数据的反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利用变形玻恩(Born)迭代法对轴对称二维非均匀介质中双侧向测井仪的位场数据进行了严格反演.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采用了高效数值模式匹配的正演计算方法,它可半解析地求出反演中所需计算的格林(Green)函数及其偏导数,同时利用所推导出的位场非线性积分方程中积分运算的半解析形式,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反演质量.通过反演实例表明,反演结果与电导率原状剖面吻合较好,并且受噪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油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电阻率测井响应发生与水驱不同的变化特征,严重影响水淹层测井评价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导电性质,其次按照聚合物驱油层不同施工流程开展岩电实验研究,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岩石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聚合物驱与水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聚合物驱替饱含油岩心过程,岩心电阻率随饱和度变化呈现"w"型或"S"型和单调下降的形态;清水聚合物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呈现弱、未水淹的特征;污水聚合物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呈现与污水水驱相似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然后分析得到模型表面待测区域各记录时刻的位移场及应变场.全场连续的变形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雁列断层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的各种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变形最初集中在断层带周围,然后迁移到雁列区,最后雁列区贯通,结构发生滑动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对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种描述变形局部化特征的统计指标—Cv值,可以作为一个雁列断层破坏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9.
电法勘探中不同的视电阻率定义可以带来不同的反演效果,好的视电阻率定义可以提高反演分辨率。传统的Cagniar视电阻率(1953)只是利用了波阻抗的模值,而Basokur 1994年提出的视电阻率利用波阻抗的实部和虚部。本文做了4个不同模型的Basokur视电阻率响应及反演,结果显示新的视电阻率对薄层有很好的反应,对常规模型也有不错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水槽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的WDJD-3型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在电法实验室水槽内布设了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法观测系统,进行了物理模型实验。物理模拟实验采用多种观测装置(二极、三极和四极装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得到如下结论:①二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结果不能反映出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②三极装置CT反演成像结果能较好反映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③四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也能反映出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规模,效果与三极装置基本相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极或四极装置的跨孔电阻率CT法可用于探测高阻体,它具有采集方式灵活、数据稳定可靠、成像结果直观清晰的优点。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采用电阻率CT法对地铁盾构隧道洞身范围内的孤石高阻体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孤石体的三维电阻率CT法物理模拟实验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岩石破裂过程中电阻率变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压岩石在破裂过程中,视电阻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异常形态与实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实验中对磁铁石英岩样品施加了单轴压缩,岩石的破裂经反复加载和卸载实现,并在岩样的裂隙中注入了食盐溶液. 在实验的各阶段,对样品的主剖面重建出一系列内部真电阻率分布的图像,揭示了介质内的微细结构,从而探讨了视电阻率变化的原因. 实验发现,岩石中裂隙的存在及所含液体的饱和状态,是岩石在主破裂前控制电阻率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低应力状态属常态导电过程,孔隙度的变化是主要因素;高应力状态属裂隙表面导电机制,随着破裂面在岩体内部出现,水和孔隙有了完全贯通的平面,多种导电机制都得以发挥作用. 此外,体导电结构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和图样有序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稳定电流场有限元法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直流电场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从二维电性介质线源有限元模拟出发,深入探讨了改进复杂电性结构理论模型有限元正演资料仿真性、有效性的方法.首先,用加里津(Garlerkin)方法推导了稳定电流场的有限元方程,得到了人为截断的边界条件;研究了快速形成系数矩阵的模块化方法以及自动识别地电参数和电性分界面的网格自动剖分软件燃后讨论了不同边界情况下的数值模拟情形,指出了各自的物理含义及吸收效果,最后由模型计算对本文方法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
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技术近年发展概况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本文对近年来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方法技术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表述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SNREI地球对表面负荷和引潮力的形变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PREM模型,利用非自转、球型分层、各向同性、理想弹性(SNREI)地球的形变理论,讨论了地球在不同驱动力作用下的形变特征.采用地球位移场方程的4阶Runge Kutta数值积分方法,解算了在表面负荷和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和内部形变和扰动位,并给出了地球表面的负荷Love数和体潮Love数.结果表明在固体内核中的形变很小,液核中低阶(n<10)负荷位移随半径的变化非常复杂.当负荷阶数超过10时,地核中的形变和扰动位都很小,地球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弹性地幔中的径向位移,且随深度增加急剧减弱,负荷阶数越高这种衰减的速度越快.SNREI地球的地表负荷Love数和体潮Love数与信号频率的依赖关系很弱.在计算体潮Love数的过程中,采用了SNREI地球的运动方程,同时考虑了由于地球自转和椭率引起的核幔边界附加压力,这一近似处理方法获得的结果能很好地符合地球表面重力潮汐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震场和源地壳形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世海 《地震》1995,(3):199-207
文中用实测资料和构造物理学观点论证了华北中、强地震前孕震形变场(断层活动系统)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学与力学机制,并用有限元法加以检验;讨论了形变场、源前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前兆特征;给出了可操作的剪切破裂指标S(t),用断层滑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度较好地表达了某地的地震破裂危险性;最后,提出了华北形变场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和周期性(约12年)。  相似文献   

16.
发震断层的形变是断层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认识断层性质、震源机理有重要作用。文中以逆冲性质为主的汶川地震为例,采用符合地表水平形变特征的Biharmonic样条插值对GPS水平形变矢量插值,然后再分解为EW和SN向分量。利用可靠的GPS观测值对InSAR参考点进行校正,统一两者的坐标系。通过对汶川地震视线向形变场剖面与GPS对比分析发现,断层上盘GPS与InSAR观测参考点相差9.93cm,而下盘则为-11.49cm。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GPS水平形变场与InSAR视线向形变场联合解算,获取了汶川地震垂直连续形变场。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垂直形变衰减较快,横跨断裂带形变量30cm的宽度不超过50km;沿发震断层附近垂直形变高值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的汶川县城至都江堰段、茶坪—北川—南坝段和青川段。这3段各有特色,南段断层两侧垂直形变极不对称,主要以上盘剧烈抬升为主,最大抬升区域在映秀镇至连山坪一带,抬升量达到5.5m。中段表现为较强的反对称性,断层一侧抬升另一侧沉降。该段上盘最大抬升区域在茶坪东侧,抬升量为255cm,下盘最大沉降量在永庆,沉降量为-215cm。北端垂直形变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青川北侧,呈对称分布,在发震断层最北端,最大抬升量为120cm。  相似文献   

17.
在Saltzman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气溶胶参数和云反馈机制,从而建立了一个含气溶胶、CO2和云参数的海冰-海温高次非线性耦合气候模式。数值模拟表明,在各参数取当前值情况下,系统存在两个平衡态.系统将随参数值的变化而作有序─混沌或混沌─有序的非平衡相变.敏感性试验还揭示了系统发生了分岔(突变)时的临界参数值.  相似文献   

18.
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水对受力岩石的宏观力学效应,在MTS电液伺服材料试验系统上,对不同饱水度的砂岩、花岗闪长岩、灰岩和大理岩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取得了这几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饱水度变化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与岩石中的含水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状态的砂岩、花岗闪长岩浸水后,其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饱水度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当饱水度达到某一定值时,这两种岩石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稳定下来;文中用函数Y=Aexp(-Bx)+C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中求得水饱和状态和自然状态砂岩的泊松比并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宏观上水对该种岩石受力变形的作用是各向同性的.通过10-5/s和10-4/s两种不同应变率试验,发现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这一特点说明仅从有效应力原理来考虑水对受力岩石的力学效应是不够的,而应考虑应力腐蚀这样复杂的过程.此外,大理岩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对受力的碳酸盐类岩石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它与水对受力的含SiO2类岩石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13、1年GPS观测资料,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东南方的运动(速率约mm/a);②南部的甘肃-青海块体的运动较快,而北部的阿拉善块体的运动较慢,二者运动速率相差近6mm/a,祁连-海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显著.③自西向东存在北北东-北东东向压性运动;④阿拉善块体、甘肃-青海块体内部存在北西西向张性变形,阿拉善块体的整体张性变形更显著,鄂尔多斯块体西侧的块体交接地带为压性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