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上海要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走综合竞争力强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市政府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信息港,建立“数字上海”使上海率先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从而实现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地名是社会广泛使用的基础信息。当前正处在信息化、网络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地名是许多信息查询的切入口或窗口,所以地名也是基础信息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市地名地理信息系统》不但是构成数字城市规划的一个子系统,而且也是组成“数字上海”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第一期全国地名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举办本刊讯 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与民政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地名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 2001年10月 22日至 27日在北京东燕郊举行。来自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的地名业务骨干100多人参加了培训。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际桐出席开学典礼并讲授了第一课。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事业,并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各行各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信息化发展计划,民政部也将“数字民政”作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信息,地名信息…  相似文献   

3.
汤馥旭 《中国地名》2009,(12):42-43
地名数据库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标引著录、检索输出的自动化检索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信息需求迅速增长。地名数据库的建立,使地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目前,大规模、标准化、开放型的地名数据库较少,滞后于其他数据库的建设,应引起各界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地名信息化数据库。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资源,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能够保证社会各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自2000年以来,东营市在山东省民政厅  相似文献   

5.
鲍军 《中国地名》2014,(6):27-28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用来识别地理实体的语言标记。地名的使用标准与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名作为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传播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越发展,交通信息越先进,人们交往活动越频繁,地名使用的频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一、地名的战略地位地名作为最合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国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地名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一方面,随着国家解体、民族独立、体制变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地名大量涌现;另一方面,进入信息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断加深,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广泛与激烈,地名信息的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使用频率日益提高,对不同语言文字地名之间的转译、世界地名单一罗马化、国家地…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名的法制化管理势在必行戴学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许多沿海城市在致力于国际性城市建设。地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信息传递的媒体,地名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当前城市地名管理...  相似文献   

8.
薄洋 《中国地名》2014,(5):72-73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如何将地名档案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形成服务体系,是档案馆长期关注、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地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有了新的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地名档案信息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及实现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伟夫 《中国地名》2013,(11):46-48
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列为“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一,作为优先发展产业。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既为全国信息化提出了发展方向,也为地名档案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名档案作为一种实用性和应用功能极强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 息之一,是现代社会进行各种联 系、交流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和 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 繁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 际间、地区间的政治交往、经济 贸易、文化和技术交流越来越离 不开地名,对地名信息的依赖程 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进入信 息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 来越频繁,地名信息的传递速度 不断加快,对地名信息化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传递和获取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地名管理手段和理念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加快地名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为公众服务,已成为地名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黄芳 《中国地名》2009,(12):51-51,53
地名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实现地名档案数字化与政府信息化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是地名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及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也给地名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城镇地名规划是对城镇地域内各种地名的命名、更名及相应的分布做出整体规划,从而提高城镇地名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城镇信息传递效率,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名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笔者试就地名规模的意义、内容、原则、命名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士恩  甄峰  张捷  周其楼 《地理科学》2012,(10):1214-1219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形成信息时代空间的形态、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数字与信息城市、信息技术与旅游、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5个重点研究领域。面向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以及信息地理学在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面临五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下半年,全国正式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名工作将紧紧围绕数字地名建设信息化工作展开。同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数字地名建设和服务经验交流会,为全国地名数字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适时地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丁辉 《中国地名》2011,(2):46-4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落后的档案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向人们提供更加快捷的信息。为了实现地名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发布网络化,迫切需要我们对旧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意义上的改革和创新。地名是社会信息的载体,它含有不同时期地理、历史、文化、语言、民俗等信息,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语言文字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名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经济交往、信息传递等越来越密切,因此,如何加强地名管理工作,使之与提高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日益成为地名工作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形势下,地名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发挥地名管理的两个效益,是当前地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谈谈地名管理的经济效益。 地名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关系重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这些交往传递无不依赖于各类  相似文献   

19.
姜同鉴  李超 《中国地名》2009,(12):31-31,37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通信网络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具有业务管理自动化、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社会化等特征。在数字档案馆的应用和实践中,数字档案馆服务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地名管理工作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管理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国内互联网的开通,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速、快捷的信息通道。而地名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实现地名信息微机化管理和地名信息互联网站的建立,推动地名管理工作。实现地名信息互联网站的建立和地名信息的发布,其意义深远。主要表现在: 一、地名信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这为地名信息网站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