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遥测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119个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基于遗传算法,采用Atkinson方法、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地震的震源谱参数、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从视应力的定义出发,根据反演得到的震源谱参数以及地震能量与震级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到了119个地震的视应力。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应力降、视应力与震级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震源半径、应力降与视应力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高应力降和视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南部。  相似文献   

2.
依据Wyss和Brune(1968),Wyss(1979)地震视应力定义及Aki(1969)地震矩理论,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中部(108°~114.8°E,38.5°~43°N),西部(106.2°~108.3°E,39.2°~41.2°N)两区域进行视应力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3.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内蒙古中西部ML≥2.8中小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多台联合反演方法,计算该区中小地震震源谱参数,获得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利用线性回归,分析近震震级ML、地震矩M0、矩震级MW、应力降Δσ和震源尺度r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应力降模型为增加应力降模型(ISD)。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芳  苗春兰  高艳玲 《地震》2007,27(2):72-80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1-2006年6月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114条ML≥2.7地震波形资料,从西到东分三个研究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 Hz间15个频率点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为:Ⅰ区Qc(f)=(69.98±20.92)f(0.8989±0.0881);Ⅱ区Qc(f)=(55.59±14.726)f(0.9426±0.1084);Ⅲ区Qc(f)=(69.89±18.54)f(0.8352±0.0913)。研究结果表明,尾波值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特征,研究区Ⅰ、Ⅲ表现为高Q值,研究区Ⅱ为低Q值,其结果可能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独特的构造分区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Atkinson理论、Moya方法,基于遗传算法,选取呼和浩特数字台网记录的2001~2005年该区域ML≥2.5级57个地震事件,利用ISDP软件计算了该区域的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分析应力降与地震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可初步判定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应力降符合增加应力降模型(ISD)。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厂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厂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7.
刘芳  张帆  李彬  娜热 《中国地震》2017,33(2):301-310
基于S震相"S窗"内的波形信号识别、品质因子Q(f)和22个台站场地响应,利用2009~2016年3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18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得到这些小震的零频幅值及其拐角频率,据此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_0、矩震级M_W和应力降Δσ。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的关系式。分析表明,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呈线性关系。可见,将矩震级纳入地震的快报与正式目录中,可以丰富地震观测报告内容,更好地为地震应急和地震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背景安徽地处华北断块区、秦岭—大别断块区和下扬子断块区3个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交界地带,NE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斜贯安徽全省,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背景。自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安徽地区(29°—35°N,114°—120°E)共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64次,其中6级及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1668年郯城8?地震。近年来相继发生安庆MS 4.8、瑞昌阳新MS 4.6、高邮宝应MS 4.9、霍山MS 4.3和阜阳MS 4.3等中等地震,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因此,研究安徽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性及紧迫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遗传算法反演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06.85°E~113.13°E,36.69°N~41.57°N)的Q值和场地响应。发现用Atkinson方法得到的非弹性衰减系数c(f)与频率f无关,品质因子Q(f)是仅与频率有关的线性强函数,而与非弹性衰减系数无关。另外在将c(f)等参数代入moya方法求台站场地响应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基岩台站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东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4,34(4):70-77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山东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在去除地震序列的余震之后,采用Brune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225 次Mr≥2. 0地震的视应力,讨论了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分析研究了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来研究该区应力状态的特征。结果表明:鲁东地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范围在0.06~3.91 MPa,平均应力水平在0.31 MPa,可作为该区的背景应力水平;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随震级的增加而升高,利用稳态回归拟合初步得到适合于该区的定量统计关系;计算的视应力值减去由震级得到的理论视应力,去除震级的相关性干扰,得到差视应力,能更真实的反应该地区的应力变化特征;视应力的时间变化显示鲁东地区目前正处于应力的积累增强阶段,可能与近期鲁东地区震群频发有关;空间分布显示目前高视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安丘段附近和烟台附近地区,对于山东地区年度危险区的判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 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 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 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 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 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 莒县—郯城、 聊城—兰考断裂、 胶东半岛等地区, 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 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 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2.
岳晓媛  武安绪  冯刚  武敏捷  李红 《地震》2015,35(2):91-100
本文采用近震源Brune模式,采用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测定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首都圈东部85次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了2012年4月28日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结果如下:1视应力时序变化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2视应力空间分布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在震源区出现了相对高值集中区。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自贡和长宁两个注水地区为例,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和观测报告,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及其与当地加压注水数据的关系,并结合表征绝对应力水平的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自贡和长宁地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自贡和长宁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均在高值波动,其均值分别为0.89和0.90,且变化过程与加压注水数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加压注水对局部区域应力场产生扰动影响,使地下浅层裂隙呈优势取向排列,引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较好的相似性,但其视应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应力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并对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视应力随着序列活动水平降低逐渐趋于平稳,ML 4.0以下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 4.0以上地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视应力大小与深度关系不明显,深度在9~12km时视应力相对要高,该范围也是整个序列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视应力高值的深度范围靠近主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16.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地震视应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四川和云南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了包括地震视应力在内的震源参数。首先对资料进行预处理,然后计算地动位移和速度的功率谱积分,再计算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根据计算结果分震级区间研究了视应力值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及该断裂带上中等地震的震源谱及参数差异,认为安宁河断裂带视应力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7.
黄浩  付虹 《中国地震》2019,35(4):616-628
基于科学台阵的观测资料,计算了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约2年震源区80km范围内105次1.5≤ML≤3.3地震的视应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2015年1月13日~2016年1月20日的地震视应力明显高于2014年3月23日~2015年1月12日,视应力其特征表现为震前1年明显升高—明显降低—临震前2个月小幅升高,2个时段扣除震级影响的规准化视应力对比表明,震前1年研究区域应力水平相对升高,规准化视应力空间分布图像显示,皇城-双塔断裂附近存在显著高值异常区,距离震中约48km。视应力异常、平安水位和乐都气氡破年变异常表明,研究区域附近震前应力水平较高,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震源区应力场增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是1次测震和前兆异常显著的震例。视应力异常可在较长时间显示高应力水平状态和异常地点,前兆破年变异常可以从时间紧迫性给出判断,因此,结合可信度较高的测震和前兆异常可以给出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18.
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志高  张晓东 《地震》2009,29(4):32-43
本文计算了首都圈地区2003年9月到2007年12月117个ML>2.5地震的视应力, 计算视应力的两个参数地震矩(M0)和地震辐射能量(Es)都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得到。 首先用多重窗FFT获得观测谱, 在扣除仪器响应后对其进行几何扩散和非弹性衰减校正。 几何扩散使用Gail提出的三分段几何模型, 非弹性衰减用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征。 之后通过遗传算法找到一组Brune圆盘模型下的低频水平(Ω0)和拐角频率(fc), 使得它们的理论震源谱和校正过的观测谱残差最小。 通过Ω0可以得到M0, 通过对校正过的观测谱求积分再加上有限仪器响应带宽补偿可以得到Es, 最后就能通过M0Es获得视应力。 计算结果与先前的一些研究比较符合: 视应力随地震矩不存在系统变化; fc随着M0变化和定标率M0∝f-3c符合较好; M0ML的关系与定标率lg(M0)=1.20ML+10.0符合较好。 最后给出了视应力的空间分布, 结果显示视应力在邢台、 唐山和晋冀蒙交界处的空间分布有不同的特征。 还显示在2006年7月发生M5.1地震的文安北东方向有一个较大的视应力值, 唐山地区视应力从南西到北东方向大体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