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洋浦港潮汐汊道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海南岛西北岸的万吨级海港——洋浦港属于基岩港湾型潮汐汊道。地貌发育已进入稳定阶段。海岸动力以潮流作用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来源是沿岸小河来沙。由地形影响而形成的两大潮流环流是影响洋浦港潮汐汊道的泥沙搬运、沉积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地貌、动力、沉积、历史地图对比及工程稳定性判据等多方面研究,确定了洋浦港目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歧口凹陷地震剖面的不整合特征等,将古近纪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沙三三段—沙三二段层序:歧口凹陷强烈断陷期,湖盆扩张,气候湿润,普遍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岩;沙三一段—沙一中段层序:沙三一段基底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沙二段时断陷活动减弱,湖水减退,沉积范围减少,沙一段中、下段沉积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该期是重要沉积期;沙一上段—东营组层序:在继承了沙一中、下段的地层沉积之后,东营组早期沉积时期较为稳定,整体沉降较弱,晚期基底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是陆海交汇的核心区域,其航槽是扼海-河联运的咽喉,悬沙峰的涨落潮周期变化深刻影响航槽的稳定性。本文利用长江口南槽上、中、下段3个站点枯季小潮和大潮的流速、盐度、悬沙平均粒径和悬沙浓度的实测资料,分析最大浑浊带悬沙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发现:流速和滩槽交换增强导致大潮平均悬沙浓度比小潮增加了0.78—1.97倍,絮凝也导致憩流底层悬沙浓度增加8%左右,但流速和絮凝与悬沙浓度的关系均非线性。大小潮盐度梯度与底层悬沙浓度关系呈现高线性相关关系,表明盐度梯度强化或突变是泥沙再悬浮形成悬沙峰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海州湾地区新构造 运动特征 本区系沂沭断裂带与黄海断陷所夹持的楔形断块,南隔响水断裂带,濒临下杨子断块,北接山东文登—日照断隆与胶东断块构成一体。其间又有芎海隆起作东西穿过。 盱眙—响水深断裂,在海州湾南侧经灌南县田楼至燕尾港灌河口作北东向延伸,将海州湾沿岸及其邻近地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了解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利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的大量三维地震剖面和一些钻井资料,并结合东营凹陷南坡缓坡带区域构造背景及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王古1潜山初始发育于印支期,后经燕山期拉张断陷,切割为断块并抬升,最后于燕山期定型,为典型的缓坡盆倾残丘潜山。该潜山被NW向和NE向断裂切割,潜山高部位侵蚀风化严重,上覆孔店组盖层及沙河街组烃源岩,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顶部形成侵蚀残丘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利用在南海东沙群岛北部至西北海域为工程目的所采集的海底地形测量、底质取样、海底底流测量资料,以及以往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沉积学、构造学和海洋水动力学综合研究方法,对该区海底沙波形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海底沙波是在目前水动力环境下所形成,为今生,海底表层沉积物为晚更新世地层受到冲刷改造的再沉积。沙波形成主要受潮流底流的水动力作用控制,并与构造抬升有关。沙波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由SE向NW方向移动,且活动性逐渐减弱。北区段海底沙波稳定,中区段海底沙波较稳定,它们对海底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影响;而南区段海底沙波较为活动,当沙波发生较大规模移动时,对海底工程建设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0.
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九段沙潮沟信息提取及分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永飞  韩震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36-1441
以长江口九段沙为研究区, 应用灰度形态学提取了九段沙湿地的潮沟信息, 并对提取出的潮沟信息分区域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 得出了九段沙不同区域潮沟的分维值, 并对分维值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比较发现, 九段沙不同区域的分维值, 上沙最大, 下沙次之, 中沙最小。而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岸段中, 处于上沙北部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大于上沙其它地区; 处于中沙、下沙西北-东南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分别大于中沙、下沙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它们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条件不同有关。另外也计算了九段沙南岸与北岸的分维值, 发现南岸的分维值要大于北岸, 这与其发育时间、水动力条件和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等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韩江三角洲第四纪构造特征与区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江三角洲第四纪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活动断裂,断块运动以及与其相关的第四系,岩浆,温泉,地震和构造应力场等,结合潜在震源区,灾害性地质等分析,按稳定程度自高而低把本区依次划分为棉湖-归湖次稳定区,潮阳-饶平次稳定区,普宁-潮州次不稳定区和广澳-南澳次不稳定区。认为自陆向海稳定程度降低的看法过于笼统。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讨论了南沙海槽断裂带的活动性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对海槽及附近海域的地质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沙海槽有活动断裂、火山岩侵入、海底滑塌和地震等不稳定因素。南沙海槽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经历过多期逆冲推覆变形和褶皱隆升等构造活动,其中逆冲和隆升等活动现今可能仍在进行,属于次不稳定区域。另外,海槽西南端有滑塌现象和海底阶梯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所以,海槽及邻近海区的工程建设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不稳定因素,应尽量避开不稳定地区或采取工程加固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14.
西湖凹陷东部断阶带的地质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横断阶带的地震剖面的认真研究发现,作为西湖凹陷东部边界的东部阶带在渐新世末之前并不是一个统一体,只是在经过龙井运动一幕(T2)之后才形成今日面貌。断阶带是的钓鱼岛隆褶带中部存在经岩浆侵入而复杂化的早和三纪地层。断阶带上的局部构造大多数形成于渐新世末(T2),以断背斜、逆牵引背斜为主,大部分局部构造因岩岩浆侵入和断裂作用而复杂化,对油气的保存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5.
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拆离断层及其控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preted. The geometry of No.2 fault system is also re-defi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ckstripping. Furthermore,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o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N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Late Eocene. At this time, No.2 fault system initiat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discontinuous fault segments, which controlled a series small NE-trending fault basins.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changed from NW-SE to SN with the oceanic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the early small faults started to grow along their strikes, eventually connected and merged as the listric shape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s ob-served today. No.2 fault detaches along the crustal Moho surface in the deep domain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as a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 A large-scale rollover anticline formed in hanging wall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mall fault basins in both limbs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howing that the early small basins were involved into fold deformation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tructur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ly arranged graben and half-grabe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at the extension zone of the tip of the V-shaped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s activity period is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furthermore the emplacement and eruption of magm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 b  相似文献   

16.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17.
寒武-奥陶系生油岩是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尤以满加尔坳陷发育最佳。本文以基础数据为依据,主要论述该套烃源岩的成油期问题,认为寒武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古生代,并在中新生代具二次生油特点;奥陶系生油岩主成油期为海西晚期(满加尔坳陷)和中新生代。塔北、塔中诸多高产油气田中的油气主要为中新生代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厦门及临近地区桩式码头工程的若干地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8,17(3):244-248
由于复杂的区域地质背景,使得本区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桩式码头设计和施工的地质因素,如基岩民裂、工区内不同岩性相互交错、孤石和滚石等。本文总结了本区桩式码头工程地质勘察经验,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提高区域地质复杂地区桩式码头地质勘察的准确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法尔维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海域豪勋爵海丘东侧、新喀里多尼亚岛西侧,是全球油气勘探的前沿地区。但目前对于该海盆的构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该海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通过从新西兰塔斯曼海数据库搜集到大量地球物理资料,使用2D Move软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模拟,结合区域动力学机制将海盆北部和南部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一次构造反转阶段;(5)始新世至渐新世热沉降阶段;(6)渐新世至中新世二次构造反转阶段;(7)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由于海盆中部未发现有明显的二次构造反转阶段,所以将海盆中部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1)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陆内裂谷阶段;(2)晚白垩世断坳过渡阶段;(3)始新世早期坳陷阶段;(4)始新世晚期构造反转阶段;(5)中新世至今海洋沉降阶段。此阶段海盆整体下坳,逐渐形成现今样貌。法尔维海盆北部受到区域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白垩系地层发育较多的断裂构造;海盆中部晚白垩统地层发生较多的底辟构造;海盆南部从形成至今,受到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发育地层完整,前新生代地层较厚。整个法尔维海盆北部构造活动较强,中部较弱,南部较小。沉积地层从北到南由厚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