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南东部元古宙—早古生代陆壳组成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邦桐  凌洪飞 《铀矿地质》1992,8(6):321-328,337
  相似文献   

2.
华南陆壳铀地球化学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华南花岗岩物源成因特征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不同时代的花岗岩按物质来源及成因可划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幔-壳混源(同熔)系列;壳源改造(重熔)系列和幔-壳混源碱性系列等四个不同的系列,简要阐述了划分四类系列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依据。侧重根据Sm-Nd、Rb-Sr同位素成分,以二元混合模型计算了花岗岩源区物质组成中,上壳和亏损地幔组份各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物源成因系列花岗岩形成与华南陆壳演化的内在联系:东安、雪峰旋回褶皱系阶段花岗岩物源成因类型比较多样,有幔源(分异)系列、不成熟壳源、成熟壳源改造(重熔)系列等;加里东,海西期以陆壳改造(重熔)系列为主;印支、燕山期活化区(地洼)阶段,在地幔活化激发下,中国东部陆缘形成幔—壳混源(同熔)系列花岗岩和相应的火山岩;但沿内部断裂带,在壳下地幔热传输及构造作用下引起陆壳重熔,形成属于壳源改造(重熔)系列花岗岩。同位素的研究证明了: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动力是来自壳下地幔的活化。  相似文献   

4.
云开元古宙陆壳基底年代格架及华南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初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Sm-Nd法、Rb-Sr法和电子探针U-Th-Pb法分别测定了云开地区基底花岗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中颗粒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的CHIME年龄,结合现有资料分析,建立了云开陆壳基底形成、演化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高州杂岩具岛弧杂岩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华南前震旦纪多阶段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早前寒武纪时即存在华南古大陆以及在Rodinia超大陆中,华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相连,并分别位于劳仑古陆西北缘和澳大利亚古陆东南缘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庄育勋  任志康 《岩石学报》1997,13(3):313-330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工作,建立了鲁西泰山地区地质演化框架、晚太代早期表壳岩形成(2840 ̄2820Ma),晚太古代早期望府山期英云闪长岩侵位和高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Ma);晚太古代晚期绿岩建造形成和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 ̄2600Ma),晚太古代晚期大众桥期基性-中酸性岩侵位(2560 ̄2530Ma);晚太古代晚期傲徕山期二长花岗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的地质概念模式,根据近年调查成果,综合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及构造演化,将华南元古宙地层划为3个构造层次及相应的3个铀矿化延限带。华南元古宙地壳从中元古开始,先后经历了大规模拉张裂陷作用,形成了具绿岩层序组合的“伸展盆地”构造样式,并遭受中、新生代环太平构造一岩浆带即第二代继承性伸展盆地的叠加改造。探讨了伸展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裂陷过程中碳质建造、热液及成矿作用方式对铀、金找矿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学前缘》2017,(3):157-167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多期叠加与改造。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一方面对分析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和隆升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在侏罗纪早期构造活动强烈,导致了石炭系抬升、剥蚀;白垩纪末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表现为早期的弱伸展与晚期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喜山运动在该区域多期发育,主要为喜山运动早期(41.1~33.6Ma)、喜山运动晚期(9.6~7.1 Ma,2.9~1.8 Ma),其中晚喜山运动造成了先存断裂的再次活化。在埋藏史重建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热历史总体变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古生代末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古地温梯度为38~41.5℃/km,地温梯度平均值为39℃/km;古近纪早期地温梯度降为29~35.2℃/km,平均值为约33.0℃/km,古近纪末地温梯度有所变大,新近纪末趋于现今的热状态。柴达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岩浆热事件发育与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运用地层、构造与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的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该裂谷系发生于晋宁期造山(约820Ma)后不久的青白口纪晚期(约815Ma),有皖浙赣堑垒带、湘桂台阶式斜坡带和南华裂谷海盆3个部分。皖浙赣堑垒带由"两谷两隆"组成,火山活动强烈,消亡于"青白口纪"末(约780Ma)。湘桂斜坡带拥有武陵(红板溪)、雪峰(灰板溪)和钦杭西段(黑板溪)3个台阶式斜坡。南华裂谷海盆以南岭中央海盆为核心,外侧有武夷、岭南两个水下裂陷块体和闽中裂谷等。海盆于志留纪时由东向西逐渐闭合造山,以"北贴西拼"为主要运动方式,形成了复杂的复合构造格局。由于南岭与岭南块体不同步的向西推移并南北贴合形成了河池-定南挤压转换式拼接带,出现了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雏形。钦杭裂谷是华南裂谷系的主干和主要海水通道,其南端的钦州残留裂谷海槽于中二叠世末才宣告封闭。华南裂谷系的形成发展是华南地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后期地质构造以及岩浆成矿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华南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和存在问题,分析了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多期并列迭加改造特征,从而指出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是华南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华南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传统板块理论连续作用的构造模式,难以对此作出全面解释。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性的研究,需要从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历史动力学作用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华南陆壳深部结构表明:华南存在一个广泛的统一的早前寒武纪(早元古代至晚太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南下陆壳的平均组分相当于中酸性,其中扬子地块下陆壳的成熟度比华夏地块的低。  相似文献   

12.
沈锋 《铀矿地质》1989,5(3):129-133
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在50年代中期为矿山建设提供了第一批可资利用的铀矿储量;60年代中国至70年代中期,使东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基地;70年代中期以来,展现了中国东北部找铀矿的巨大潜力,南部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中国铀矿资源时空分布和产出的特征是:矿床分布广泛,地区间差异明显;矿床产出时代新,矿床以中小规模为主,矿石平均品位中等;矿床以围岩分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占总储量的61%),砂岩型(占21%),碳硅泥岩型(占13%)。借鉴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该项工怍飞速发展及重大突破的经验,为保证中国铀矿勘查工作长期稳步发展,有大的突破,必须加强西部地区的区调普查,实现找矿中心的战略转移。为此,近期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调整队伍部署,提高技术素质;加强经济评价,做好宏观调控;加强资源评价,制定勘查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铀矿勘查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捷芳 《地质论评》1993,39(1):36-43
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18个钻井561个样品的分析鉴定,说明含有Characeae,Clavatoraceae和营养体三类轮藻。依据化石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早、晚白垩世,古新世,渐新世和晚第三纪。其中早、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地层的轮藻化石和岩性,可分别与广东陆地上,下白垩统官草湖群,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及古新统(土布)心组和西(土布)组等对比,表明两者在白垩纪—古新世期间连为一体。恩平组沉积后隆升,自渐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架逐渐沉降并形成今日南海。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华南东部茅口亚统和吴家坪阶的岩相古地理分区及厚度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几个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海东沙以南海域陆坡航磁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引起各类磁异常的地质原因,认为本区陆坡地壳结构和陆壳相同,属于由陆壳到洋壳的过渡型地壳。同时,圈出东沙南磁性基底拗陷,推测该拗陷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含油气盆地,并对该拗隐沉积层厚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迄今我们习用的地壳化学元素丰度和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的文献值大多是收集的汇编数据,不少微量元素特别是贵金属等难测元素的丰度所依据的样品的代表性和测试质量难以考证,其值存在着颇大的不确定度。本研究立足于实测资料,在中国东部系统采集了各类火成岩和变质杂岩体及各时代的标准地层剖面岩石样品28253个,组合成2718个分析样。采用中子活化等15种可靠分析方法测试,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质量监控。求得的华北地台地壳、中国东部上地壳和出露地壳及各类岩石的78种化学元素丰度,显著改善了地壳和岩石的化学元素丰度,填补了多种岩石微量元素丰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李克让 《铀矿地质》1995,11(1):25-31
本文从研究国外超大型铀矿床特征和分类入手,总结其铀成矿地质条件,结合我国北西部地质特征、矿化分布特点,认为我国北西部今后寻找超大型铀矿床主要是中新生代可地浸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次是伟晶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及奥林匹克坝型(即隐爆角砾岩型)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18.
论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顾连兴  徐克勤 《地质论评》1994,40(6):513-519
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同生喷气沉积为主,兼具后期叠加改造特点。在成矿时代上具多期成矿特征,尤以中-晚元古代,泥盆纪,石岩纪和晚侏罗世-白垩4个时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产出”的规律,受拉张性明背景,火山或热泉活动及特殊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重要矿床集中于一些特殊成矿结中。成矿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成矿物质组合也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发生规律性变化。需指出,江南古陆周  相似文献   

19.
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国林  郑浚茂 《现代地质》2004,18(1):103-109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发育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在该构造域内发育有许多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含油气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典型的"特提斯域"所拥有的特有沉积及构造环境及其对油气生成、聚集成藏与保存带来的深刻影响,如赤道封闭型浅海碳酸岩盐礁为主夹页岩的沉积主体及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及蒸发岩盖层等特征,并通过对实际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代缺乏典型"特提斯域"沉积及典型特提斯型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