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胶东地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区域地质概况胶东矿集区位于滨太平洋西部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内,属于华北板块东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宙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元古宙荆山群、粉子山群和蓬莱群,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及新生代第三纪五图群、临朐群和第四系(彭欣,2010)。构造活动有古老基底的褶皱和韧性剪切带,也有中生  相似文献   

2.
运用新的地质概念模式,根据近年调查成果,综合地层序列,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及构造演化,将华南元古宙地层划为3个构造层次及相应的3个铀矿化延限带。华南元古宙地壳从中元古开始,先后经历了大规模拉张裂陷作用,形成了具绿岩层序组合的“伸展盆地”构造样式,并遭受中、新生代环太平构造一岩浆带即第二代继承性伸展盆地的叠加改造。探讨了伸展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指出裂陷过程中碳质建造、热液及成矿作用方式对铀、金找矿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南前侏罗纪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是我国地质研究的立典地之一。近年又有若干新发现,获得大批新数据,产生了许多新认识。本文初步总结了华南前侏罗纪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述,兼谈了自己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地质特征(多地体的构造格架、碰撞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华夏古陆问题、新元古代变质作用)、华南原始大陆形成的时间与证据、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构造属性(陆内造山前构造、早古生代地层序列与沉积环境、陆内造山的证据、陆内构造-岩浆作用特征、早古生代陆内造山的驱动力)、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与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晚古生代含放射虫硅质岩问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早-中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华南地质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期盼借此引起业内同行的重视,促进华南地质研究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4.
辽东早元古宙裂谷及其蛇绿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对辽宁东部早元古宙地层及大地构造进行讨论。辽宁东部早元古宙地层呈现的东大西小分布特点,是由地幔上涌作用所形成的三叉裂谷构造决定的,是可以与大洋中脊型的蛇绿岩套对比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相碳硅泥岩含铀沉积建造中产有重要铀矿床。这些建造是:地台区(或准地台区)及构造过渡区稳定型及过渡型含铀建造;地槽区活动型含铀建造。属前者的有中国各地台边缘及其相邻构造带中,发育在前寒武基底之上的,震旦-寒武纪以炭质页岩和碳硅泥岩过渡型沉积为主的含铀建造,以及发育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晚古生代含铀建造。活动型含铀建造主要有发育于加里东冒地槽沉积区的寒武-志留纪炭质页岩、炭硅质页岩建造及早中志留世硅质岩建造及碎屑岩-硅灰质岩建造。文中还评述了我国碳硅泥岩主要含铀层的分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构造地球化学演化的角度来看,华南Hg、Sb矿床的形成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沉积层(主要是元古宙基底沉积层)堆积过程中Hg、Sb的储集;(2)元古宙基底(沉积层)的下沉-熔融-花岗岩形成与Hg、Sb释放;(3)在有利构造的引控下,含Hg、Sb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简称为储存-释放-富集宏观三阶段。本文重点阐述的是第一阶段,华南沉积层特别是元古宙基底沉积层的Hg、Sb丰度。文中将华南沉积层Hg、Sb丰度分为四种类型:Ⅰ原生本底丰度;Ⅱ同生异常丰度;Ⅲ后生丰度;Ⅳ混合丰度。本文计算、统计出华南沉积岩系本底丰度Hg为0.368μg/g,Sb为1.28μg/g。华南元古宙基底沉积岩系本底丰度Hg为0.363μg/g,Sb为1.45μg/g都明显高于地壳及花岗岩Hg、Sb丰度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甘肃西成地区区域地质的野外详细调查,结合室内测试及综合研究,首次在该区的西汉水系中解体出元古宙地层单元。通过多尺度、多层次的构造解析,划分出元古宙地层5期构造变形及古生代地层的4期构造变形。在此基础上,提出元古宙地层是在晚三叠世由西向东抽拉─逆冲至古生代地层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李国鹏  李裕松 《地质科学》1973,8(3):238-244
引言本文讨论范围包括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和大雪山一线以东的广大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及台湾省(简称中国东部)。中国东部自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后(其中华南东部是加里东褶皱基底),古生代时期受地中海构造体系和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处于一个三面有地槽带围限、内部为地台的发展阶段。随着属于地中海构造体系的天山和蒙古-大兴安岭地槽带、昆仑山-秦岭地槽带和川西-滇西地槽带于古生代至三迭纪期间逐渐褶皱迴返结束地槽生命后,中国东部受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便相应地明显起来,成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地区金铜等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其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洋-陆转换过程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具有决定作用.早古生代时期的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型矿床组合最为重要.万宝沟群、纳赤台群,马尔争组,下巴颜喀拉群地层控制着喷气-喷流型矿床组合的空间分布.晚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体控制了造山型矿床的分布.深断裂带、大型剪切带及其旁侧的褶皱及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带、矿区、矿床和矿体.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南元古宙陆壳铀、钍及钐、钕地球化学与铀找矿方向”(项目编号48970169)对浙江基底变质岩双溪坞群和陈蔡群进行了研究。双溪坞群和陈蔡群是浙江基底变质岩的主要单元,历来为地质学家所关注,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对其时代归属的认识存在不确定性。对双溪坞群一般认为属中元古代。可与双桥山群、冷家溪群等对比。对陈蔡群则分歧很大,或曰前寒武纪,或曰古生代。本课题对双溪坞群和陈蔡群开  相似文献   

11.
采用空间均值的方差的两种算法分析了自相关距离对固结系数的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自相关距离的增大,固结系数的变异性增大。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固结系数的不同,变异性对一维平均固结度的影响是不同的。结果表明分析一维固结,应视土层情况和工程性质考虑是否用随机场来模拟土的固结。  相似文献   

12.
盆地类型是油气远景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不同类型盆地的叠加关系反映了不同时期成盆动力体系的不同.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盆地是经历强烈构造改造残留的叠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基底组成和结构的差异,导致不同成盆期的盆地类型不同.按照盆地的成因分类主要发育裂谷(断陷)、拉分、前陆(挤压)和拗陷4种盆地类型,及前陆\断陷、断陷\拗陷、陆缘裂谷\断陷\挤压\拉分3种叠加形式.提出了按照构造层约束的4个成盆期演化.通过对盆地演化、古地理环境、构造运动等资料分析,确定了4期盆地演化的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判别分析在岩石可钻性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采用判别分析根据已知岩石级别判别未知岩石级别,或者对已经认定的岩石级别进行检验的方法。此法不仅快速简便,准确性高,而且易于在地质勘探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金属因素在激电异常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激电异常较为复杂时,利用ηs(或Fs)这些激电法的基本参数难以对异常源的性质进行合理的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应用激电法的二次信息--金属因素解释复杂激电异常的有效性.金属因素能将矿致异常与非矿致异常分离,对异常的定性及定量解释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湘中南花岗岩类地质时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花岗岩形成时,在围岩岩层上保留一定的构造形迹来判别花岗岩形成方式和时代,为确定花岗岩形成时代开辟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元铅锌矿含矿构造带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陕西马元铅锌矿产于扬子板块北缘碑坝穹隆构造周缘灯影组上段。矿化受角砾状、裂隙状白云岩和放射状横向断裂组成的构造带控制。矿化强度与构造角砾岩发育程度和藻屑白云岩厚度成正相关。晚震旦世灯影期,通过基底断裂及裂隙通道产生的海水循环系统不断地萃取并吸收基底杂岩中的Pb、Zn等有用组份,运移到台坪相被藻类吸附,铅锌矿初步富集。灯影世末期,基底隆起产生灯影组容矿构造系统,同时形成构造热卤水活化、迁移吸附在藻屑白云岩中的铅锌等成份形成含矿热液,并在容矿构造带中充填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7.
徐公愉 《吉林地质》1998,17(1):43-47
人-地关系动力学将成为新工纪的地球科学的前沿学科。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今日国际社会的共识。从对立统一观分析,人-地关系动力学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缓变性与突发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因果性、不可逆性与避防性、线性变化与指数变化等特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下,保持、发扬优化条件,减少、防止恶化条件,使人类社会经济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应用灰色预测理论提出了岩石斜皮剪切带厚度与最大戊变量相关的经验公式和基于最大蠕变量的预测滑坡滑动时刻这一事关防灾效果的系统方法。经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观测资料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预报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滑动时间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再现了了三角洲分流河道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定量剖析了分流河道形态特征及三角洲朵体展布特征,研究了分流河道,边滩及决口扇粒度变化,对比分析了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的宽厚比变比趋势,并结合三角洲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为生产实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研究区主要取心井目的层段的压汞资料、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图象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特征。馆上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明显f各沉积微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非均质程度有明显差异;从心滩、边滩、河道充填到河道边缘,其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孔隙结构变复杂,非均质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