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是由李四光部长亲自组建的。我作为一名建所初期来所工作的老同志,与李四光部长有过多次接触。他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在建所四十周年之际,我不禁缅怀起这位我们所的缔造者和他对地震工作的贡献。一、地震地质1965年1月19日,李四光在与地质力学所参加西南地震地质工作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地震地质工作是否应采取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或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地震特别多而且…  相似文献   

2.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γ测量用于监测预报地震和研究与地质动力学有关的断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4.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同年4月,地质部党组根据李四光部长的倡议,批准成立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队部设在河北省三河县。大队下设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区队,各区队分别从事辖区内活动性构造带和构造体系的地质调查,并建立地应力、断层位移观测台站,探索地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从而预报地震。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报地震的方法。1967年初,李部长召集地震地质大队的主要科技干部和领导开会,提出编制一份地震危险区预测图。由于当时还处于建队初期,各项工作尚未就绪,加上“文革”运动正在…  相似文献   

5.
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滩海地区油藏评价阶段"井点少,以地震资料为主,面向水平井、大斜度井开发需要"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地震地层划分对比、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地震沉积相研究、地震储层预测、地震油藏流体识别以及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研究。以地震沉积学的原理及方法为指导,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将地震高阶信息应用于沉积相平面分析;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在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等时地层单元信息,结合各种地震属性参数的分布研究不同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分布及其演化史。在对储集层特征进行重构基础上的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是储层表征与预测的有效方法。地震油藏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进而较准确地评价油藏。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一方面是依据地质模式减少地震信息的多解性和提高地震信息的纵向分辨率;二是探索如何将地震信息与测井、录井、地质等多种信息真正融合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通过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发现研究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现象,这对认识复杂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始建于1966年,紧随时代的脉搏已迈过四十年的历程。过去的四十年是全所职工历尽艰辛、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四十年,是百折不挠、求真务实、永攀高峰的四十年,把我所从一个野外地震地质大队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公益类研究所,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始于足下,激励奋进,有着重要意义。我所的四十年,本人认为按时代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966~1985年是组建培育队伍,加强基本建设,开展大量的监测预报调查研究的奠定基础工作阶段;1986年至今是适应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7.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8.
邓乃恭 《地质论评》2007,53(5):607-607690
地质历史中有无地震?回答是肯定的。现代板块构造机制解决了地震的构造成因,同样地史中的板块运动也必然诱发地震。遗憾的是有关地史中地震(古地震)的报道实在是太少了,究其原因:①不认识地史中的地震记录;②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③忽视这一研究领域,或者将地震记录作其他成因解释。因此古地震研究就成了地质调查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中引发的地应力与岩层相对抗能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和发展的结果。一次强烈地震,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汶川和玉树等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希望解决地震预测、预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还未能解决。党和政府历来对此十分重视,早在1970年成立专门机构——国家地震局,为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搭起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间技术,空间对地预测技术和天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在陆域强震及火山灾害的监测预测领域发挥作用。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了陆域强震及火山活动前兆异常的卫星热红外遥感(TI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引潮力触震机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震与火山短临期监测预测的实验与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实验和研究认为,这些空天观测技术是响应高频地壳运动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这些分散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通过集成比较完整的空天监测预测体系,争取在我国主要强震火山省区建成强震火山灾害的空间、天测、地面、深部地质与宏观异常(简称空天地深宏)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将使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入高技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值此所庆四十周年华诞,忆往昔,展未来,浮想联翩。我所从一个地震地质野外队发展成为以地震成因、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和工程稳定性等有关的现代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四十年来,围绕活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前兆物理研究和监测、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跨断层测量和断层活动监测、岩土力学、原地应力测量、工程地震、计算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和构造物理实验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地震前兆观测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装备的研制是我所工作的重点、是重要方向任务之一,影响很大,举足轻…  相似文献   

12.
王光权 《物探与化探》2005,29(4):369-373
圆梁山隧道穿越由碳酸盐岩构成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的毛坝向斜。应用物探方法, 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灰岩地区深埋长大隧道做物探超前地质预报, 最好先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 查明各种构造、岩溶发育区、油汽囊等的位置、形状、规模和埋深, 对地质情况有一个半定量认识, 然后在开挖的掌子面附近开展负视速度地震反射波法, 精确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  相似文献   

13.
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是石油勘探的必要和必须技术,对高风险、高投入、钻井少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与勘探进程上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勘探转变相适应,地震-地质结合也必须由宏观、描述、类比层次向精细、成因、动态层次延伸,注重由分析不同沉积相带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出发,通过建立正演模型来确定不同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注重将不同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的变化与A/S比值、现代三角洲类型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地震剖面及其平面特征刻画不同体系域砂体特征,为寻找不同类型隐蔽圈闭指明方向。储层预测从层序地层学应用到地震沉积学充分体现了地震与地质结合的两个层次。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为渤海海域近年来探明的储量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沉积储层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B油田下白垩统上达乌尔组M02段为辫状河相沉积,储层以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砂体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快,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进程.本次研究基于新一轮精细构造解释成果,通过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地震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分析、常规地震反演以及地质统计学反演等储层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消除了地震属性...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隧道掘进中前方岩石结构的超前预报,具有快捷、准确和实时处理及显示的优点。通过该方法可及时、详细地了解开挖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情况,为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减少工程隐患提供依据。以吉林省白山市石碑岭隧道掘进中所进行的超前预报为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和地震反射波法在这一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罗利锐  刘志刚  闫怡冲 《岩土力学》2011,32(Z1):614-0618
总结了超前地质预报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分析了超前地质预报认识上的误区和各种探测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概念,阐述了隧道所在地区地质分析技术、隧道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技术、重大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技术包含的内容。系统的工作步骤为,利用地质分析技术结论以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标准对探测区段的围岩进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针对不同级别的地质复杂程度,制定与其对应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方案,并注意现场工作中动态控制的应用。以厦门海底隧道F3风化深槽为例,对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内容及工作步骤进行了应用。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发展方向。研究旨在完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使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能真正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8.
正1.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于田县(北纬36.1°,东经82.5°)发生7.3级地震。震后,地壳所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于18:30紧急召开地震应急会商会。根据制定的预案与任务分工,分析预报人员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对该区域地震形势做出进一步分析意见。会商会由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室主任刘耀炜研究员主持,杨树新副所长及全体分析预报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震区周边地下流体、钻孔应变等观测资料展开了深入分  相似文献   

19.
探地雷达在城市地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黄庄地铁站工程为例,阐述了探地雷达应用于地铁车站施工中预测不良地质的几个成功实例,说明了黄庄地铁站的不良地质情况和地质预报的重要性,为探地雷达在地铁工程勘查中的地质预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岩溶区隧道暗河的综合预报及治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岩溶区隧道施工安全,利用综合预报分析方法可准确地对地质异常体进行预测,可明显减少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以大广南高速公路紫荆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紫荆山隧道的岩溶发育特征,利用TSP(隧道地震预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ZK221+960处暗河位置进行了准确预报,并利用地质雷达对暗河的走向进行了短距离探测,探测结果与实际揭露走向基本吻合。针对紫荆山暗河,分析了各种暗河处治措施优缺点,最终制定了泄水洞方案。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对泄水洞方案进行了优化处理,优化后的处理方案在紫荆山暗河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