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银鲛是在大约3.5亿年前从鲛的祖先分出来的软骨鱼类,到目前仍有"活化石"之称。长吻银鲛整体外型看来像是被压扁的纺锤,体长60~200厘米,雌鱼较大于雄鱼;一般栖息于深海2600米或更深处;夜间活动,出水即死亡;食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属于深海底栖鱼类的长吻银鲛,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主食,平日看到它们的机会不多,在渔船进行底拖网作业时,偶尔会随着其他鱼种一并被拖上来。自然科学家在过去  相似文献   

2.
中华单角中华单角属鳞科。这种鱼长得很奇特,但个体不大,最大者体长也只有30厘米。它们身体艳丽,两个背鳍,而第一个背鳍已形成一个粗壮的硬棘,喜食甲壳类动物,是一种西太平洋热带近海鱼类。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海、东海、马来半岛、菲律宾、澳州北部以及日本。鲆鲆属鲆科,是  相似文献   

3.
愤怒的小鱼     
《海洋世界》2011,(11):F0003-F0003
别看错了,这可不是著名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那些叽叽喳喳、轰然倒地的小鸟。它们叫做河豚鱼,也叫做气泡鱼。当人们把它捉到手后,它便会像气球一样自然膨胀,圆如小球。越用手搓揉,它们就会越胀越圆,犹如充满气的气球,同时会发出"叽叽"的响声。这种鱼身长6至7厘米,体大不过如拇指,腥味比其他鱼类浓烈。气泡鱼在我国云南地区有发现,这种可爱的鱼类在全世界的热带海洋以及河海汇合处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4.
东海浮游动物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浮游动物生物量属于海洋次级生产力的范畴,在海洋食物链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其生产力大小的探讨,可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力和开发远景,由此可以看出浮游动物生物量,是渔场调查中必要的基础资料。东海是我国海洋渔业十分重要的开发区域。这里有鲐鲹等中上层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底层鱼类。这些鱼类都有比较广泛的食性[2,3],在它们发育早期或者直到成年阶段,必须有依赖浮游动物为食的时期。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经济鱼类的幼鱼或成鱼的数量分布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为1971年7月至1974年6月,共历时4年,在北纬27°—32°、东经127°以西海区所进行的35个航次,1577个测站的调查资料。采集系用大型浮游动物网(口径80厘米,网目每厘米15个)由底到表垂直拖网。  相似文献   

5.
在江河湖海中,生活着千姿百态的鱼类,它们在水中漫游,仿佛是一个寂静的世界。其实不然,鱼类也能发现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正蝰鱼是鲑形目蝰鱼科蝰鱼属海生鱼类的统称,见于各主要大洋的热带海区。垂直分布水下4700~300米,均为深海种类,沿体侧有发光器,有的在鳍末端和口腔内也有发光器,所发之光有时用于诱集摄食其他鱼类。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鱼,长达30厘米。蝰鱼是昼夜垂直洄游鱼类,白天的时候它们呆在1500米深处,晚上则上升至不到600米深的水域,这里的食物更加  相似文献   

7.
在高压、低温又黑暗的深达5000多米的太平洋底,海参有四五十厘米长,虾、蟹和许多不知名的鱼类在爬行或游动,洋底还有成堆的生物排泄物,那里竟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 这是刚结束的我国大洋多金属结核DY95-8航次考察队带回的深海录相的镜头,参加调查的环境项目责  相似文献   

8.
鲐鱼:鲭科、鲐属。为远洋暖水性、上层深海鱼类。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型。一般体长20~40厘米、头圆锥形,眼大、眼脸发达,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体披细小圆鳞。背为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的斑纹、腹部白微带黄色。鲐鱼,我国湖海均有生产,以东海产量为多。大小黄鱼、墨鱼、带鱼资源锐减以后,鲐鱼已成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21.4克、粗脂肪5.5~7.8毫克,均高于大黄鱼、带鱼、鲳鱼的含量,并含钙9.4毫克、磷173.8毫克,铁5.6毫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易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鲐鱼体内还含有两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物质:一种叫二十碳五稀酸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5,(5):3
<正>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州近年有越来越多人把饲养的金鱼和锦鲤等观赏鱼拿到河流放生,导致这些鱼类的体型迅速增长。一些河道中近期发现重达2千克的巨型金鱼及8千克重的锦鲤,体型长达1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而原本在河中生长的侏儒鲈等本土鱼类一般身长只有10厘米,体重100克。这些巨型金鱼不单跟原本在河中的本地鱼类争夺食物,甚至吃掉它们,并会带来新的寄生虫和疾病,其中一种巨型金鱼更对当地  相似文献   

10.
夜幕降临,在玻利维亚的戈郁伯湖面上,小小亮光却闪烁不停,好似天上的群星落进湖中。这是怎么回事?是谁描绘出这幅美妙的景色呢?众说纷坛。原来在这个湖泊里生活着一种小型鱼类,体长大约只有8-10厘米,身子大,尾细长,全身暗褐色,在腹部生有许多红色的小鳞片,其长相既古怪又漂亮,更使人惊奇的是在这种鱼的身体里有一套复杂的发光装置,在天黑的时候,它们都游近水面,争奇斗艳、闪烁着迷人的银光,这种鱼是一种罕见的星星鱼。  相似文献   

11.
壮观的夜鱼     
在红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中,有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类——光脸鲷。这种小鱼体长只有7至10厘米,能发出十分明亮的光线。在水下活动的人,距离它18米处就能发现它;黑夜里,距离它2米远能看请手表上的时间。潜水员常常把它们  相似文献   

12.
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种硬骨鱼类,它们体液的渗透浓度是比较接近和稳定的,但它们所生活的外界水环境的盐度却相差很大,鱼类为了维持体内一定的渗透浓度必须进行渗透压调节,鱼类调节渗透压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它们对水环境盐度变化的耐受力。研究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能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譬如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福表 《海洋科学》2002,26(7):12-14
在水产养殖中 ,采用网箱围养的方式已相当普遍。网箱养殖有它的特殊性 ,这就是网箱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 ,网箱中的水生动物 ,尤其是鱼类 ,养殖密度高 ,在投饵饲喂过程中 ,过剩饵料和鱼类的排泄物透过箱底 ,沉降到水底积聚 ,淤积层以每年几十厘米的速度增加 ,日积月累 ,有的地方已达1m多厚。这些富含营养的有机物的腐烂 ,使水质发混变臭 ,水体严重缺氧 ,透明度降低 ,并使藻类繁衍 ,微生物滋生 ,病害蔓延 ,这就是所谓网箱养殖的“自身污染” ,它已成为网箱养殖的世界性难题。在国外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他们也是靠濒繁转场 ,隔年调换养殖水域…  相似文献   

14.
西沙海龟     
在我国西沙群岛周围海域,不仅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类、蟹类和贝类,而且生活着数以千计的海龟。海龟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我国南海中重要的宝贵资源之一。这些海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头部很像眼镜蛇头、肉嘴。这是它们与另一种类似的甲壳类海洋动物—玳瑁的主要区别(后者骨质尖嘴)。海龟外壳大  相似文献   

15.
比目鱼     
正比目鱼是海洋鱼类中的一大类,包括鲆科、鲽科、鳎科。比目鱼体型多呈现为椭圆形,它们与其他鱼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侧,故由此得名。比目鱼眼睛奇特的生长位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身体两边的,随着其不断生长发育,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通常生活在泥沙质  相似文献   

16.
正鲎,这种珍稀的海洋动物和它们的名字一样少见。鲎是现存最古老的节肢动物,它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远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时,它们就已经在海洋里有了一个繁盛的家族。经过4亿多年的沧桑变迁,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从问  相似文献   

17.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18.
文昌鱼文昌鱼是最原始的鱼类。它的外形像条小虫,约有10厘米长,身体两端尖细,血液无色透明,全身呈半透明状。喜欢生活在粗糙的沙滩中。  相似文献   

19.
香鱼是一种名贵小型经济鱼类,因它脊背上有一条充满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而得名。香鱼个体长10厘米~30厘米,重50克~100克,最大的达500克左右。其体侧扁,呈青黄色,鳞细小,是食、药兼具的美味滋  相似文献   

20.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