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维荧光与油气化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三维荧光油气化探的方法,探讨了某些化探指标,并实测了某区域的岩样,获得了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剖析和预测查干诺尔盆地铀成矿的有利地带,运用放射性水文地质研究方法,通过对所采集的53个上升泉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铀与硒、钼、铼和钒等元素含量的测定,系统地分析了铀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查于诺尔盆地西部地下水中铀与硒、钼、铼和钒含量等值线呈NE向展布,并从NW向SE方向铀含量具有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地下水样测试数据及其在外生后成砂岩型铀成矿作用方面的成因联系,结合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成矿条件,认为盆地西部构造斜坡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前景,并圈定出5片成矿远景区:古宁浑迪、冲果勒浑迪、哈沙廷呼都格、安达特浑迪和那尔图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Tessier的五步提取法,对位于河套平原杭锦后旗沙海乡四个钻孔沉积物进行铀的五个赋存形态(包括可交换态、碳酸盐吸附态、铁锰氧化物吸附态、有机物或硫化物吸附态和基质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铀含量为0.140~0.328 mg/kg,占总铀量的34.7%;基质态中铀的含量为0.256~0.405 mg/kg,占44.0%。对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铀含量与铁、锰含量呈正相关性,其中铀与铁线性相关系数0.311~0.482,铀与锰线性相关系数0.506~0.642。表明,沉积物中锰氧化物对铀含量的影响大于铁氧化物对铀含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沉积物岩性对铀含量的影响较大,总铀在细砂中平均含量为0.088 mg/kg,在黏土中平均量为0.260 mg/kg。不同深度地下水中铀浓度和沉积物铀含量的研究表明,随深度增加,地下水中铀浓度与含水层沉积物中铀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地下水中铀浓度受含水层中可交换态铀含量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中铀的反应运移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rkel  B 《地球科学》2000,25(5):451-455
地下水中铀的反应运移模拟对地下水保护和铀矿区的恢复都很重要, 因为铀是一种化学毒害性很高的放射性元素.在地下水及水与固体之间都应考虑对流、弥散、稀释、吸附等化学相互作用.介绍了德国德累斯顿市附近的Koenigstein矿区淋滤条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由于反应运移模拟需占用大量的CPU时间, 所有的运行在一天内完成, 但用简单的混合法进行了稀释.对于这种研究, PHREEQC 2.2证明是一个功能很强的工具.与PHREEQC相对应的数据库WATEQ4F涉及到48种元素、400多种物质、300多种矿物.根据铀和镭的特性, 对其作了一定的修改, 以使它更具相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热液铀矿床中铀的活化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对于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提出了不少成矿模式,这些模式所判定的铀源虽不尽相同和各有特点,但都共同存在一个铀活化的问题。人们常根据大地构造类型和演化,花岗岩成因类型和重熔对象含铀性不同而造成各地区花岗岩含铀的差异性,作为划分“产铀、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玄武岩中中酸性残余熔体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壳有关的酸性岩由于对了解幔源岩浆的演化以及判别古老蛇绿岩套及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意义而倍受岩石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本对发现于冲绳海槽玄武岩基质中的中酸性到酸性残余熔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它们提供了幔源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酸性岩浆的直接证据。在细小的基质矿物间分布有一种玻璃质的残余熔体,其成分随距冷凝边距离(L)的增加而越来越酸性。在SiO2对Na2O K2O图解上,残余熔体的投影点从玄武岩到英安岩均有分布,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在AFM图解上,残余熔体表现出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类似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演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残余熔体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在早期结晶阶段,辉石的结晶起主导作用,结果造成残余熔体中SiO2、Al2O3,Na2O的迅速增加,FeO、MgO、CaO迅速降低。在晚期结晶阶段,斜长石成为主导结晶相,导致残余熔体中Al2O3,Na2O的迅速消减。Al2O3、Na2O从增加到降低的转变出现在SiO2=62%左右。在L=27.5mm处,85~90%的基质岩浆已发生了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SiO2含量达到69~70%,而且此处还新出现了一种富FeTi的氧化物。该玄武岩中残余熔体和基质矿物的成分及演化特征分别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中酸性端元的组成相似,在也佐证了Thingmuli火山岩系列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A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来 《物探与化探》1988,12(2):123-128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具有示踪作用,它有助于鉴别油气化探异常的成因,提高化探成果的可信度。本文研究了土壤吸附烃气、水中溶解烃气和岩心岩屑吸附烃气的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烃气应用δ13C1目前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水中溶解烃气应用δ13C1效果比较显著;岩心岩屑吸附烃气应用δ13C1不仅有助于油气源岩对比,而且有助于油气化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张金来 《物探与化探》1987,11(2):101-105
综合油气化探系指多种化探方法和多种化探指标的联合使用,比使用单一方法和单一指标具有许多优点.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综合油气化探.土壤△C法是一个新方法.本文首先就△C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吸附烃和汞的关系进行讨论;接着阐述了土壤△c在油田上的异常特征;最后论述了土壤△C在综合油气化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土壤△C法在综合油气化探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内蒙洪特地区化探与油气微生物勘探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采用化探及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对内蒙洪特地区进行了油气勘探研究.化探综合异常分析研究表明,本研究区有2个异常区,即西南化探异常区和东北化探异常区.油气微生物综合异常分析研究,可将本研究区划分为3个异常区,即中南微生物异常区、东北微生物异常区和西南微生物异常区.研究表明,化探和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不仅与研究区内已完钻井的含油气性相符,而且与随后完钻的各井的含油气性亦相符.在本研究区,化探与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呈现互补关系,如将二者叠合运用,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四川盆地内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综合化探异常模式,发现了白马—松华气田及其它10多个油气藏,并在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须家河组和蓬莱镇组产气层的地球化学指纹指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取了丰硕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5.
“低场”的重要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慧山  白云生 《铀矿地质》1995,11(5):302-305
本文通过5个实例说明在“低场”中或其边缘也有可能存在着工业矿床,提出在进行二轮或三轮普查中应予重视,即在重视“高场”有矿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在“低场”中也可有矿。  相似文献   

16.
陈力 《物探与化探》1988,12(2):114-122
本文主要研究了D函数规律应用于油气化探可能性。并从天然水系中D函数的分布特征出发,运用作为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垂直运移假说,探讨了油气化探中D函数规律的形成机理。本文作者还运用了泌阳凹陷油气化探资料,在双河油田以及下二门油田上方建立了浅层地下水的D函数异常模式。并依据双河油田和下二门油田上方浅层地下水的D函数异常模式,对泌阳凹陷古城地区进行了预测,圈定了一个D函数综合异常。该异常现经钻探已发现工业油气流。最后,对浅层地下水中D函数环状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并论述了D函数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孙艳秋 《江西地质》2000,14(4):295-299
本文介绍了井中油气化探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过程、原理等,介绍了数据分析结果的运用及地质意义。本系统软件具有井中油气化探的现场各种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各种油气异常判别、数据多元分析、主要指标选择、辅助报告编写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先容  马龙 《矿产与地质》1993,7(3):225-231
在霍各乞多金属矿区找矿预测中,利用对数泛克立格法处理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资料,将其成果用于成矿条件分析,进行找矿预测.较滑动平均法、趋势面分析法具有估值精度高、系统误差小,且能进行结构分析和给出具体的估值精度等优点,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周才兴 《物探与化探》1990,14(5):387-390
以石油烃类化合物作为石油化探直接指标的“色/质谱微量烃类直接找油气方法”(简称吸附丝法),系我队与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于80年代中期,根据美国K-V指纹技术,共同研制出来的一种油气化探新方法,通过三年来在苏北盆地几个油气区块的试验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引进的近地表化探系统,在济阳拗陷东营凹陷南坡的草桥油田进行了化探资料的采集、分析、处理及解释。研究证明:该系统在资料采集和现场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己知油田的断层、油水边界和油层尖灭线都有明显的地化异常。通过各种方法实验,对烃类在纵向上、横向上的丰度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