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en Mu Lu Haokui Zhuang Qiqian Gao Shangwu Chen Shijie Chen Bingneng Xie Kaien and Wu Xiuyu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185-200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随着鲍的人工育苗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幼鲍从室内培养池移入海区的养殖阶段,直到成为种苗的规格(壳长1—1.5厘米),其饵料仍然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福建南部海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的种苗培育阶段,正值夏季水温升高,采集天然海藻比较困难,鲍的饵料发生短缺;而且为了进一步弥补和提高鲍的饵料中所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以提高幼鲍和种苗鲍存活率,加快生长速度,除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海藻资源外,必须广开饵料新途径,因而研制种苗鲍用试验配合饵料,适当增加能促 相似文献
3.
4.
针对目前杂色鲍性腺发育提前的现象展开研究,以产卵量为指标分析了杂色鲍可量性状与产卵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以体长的立方除以体重作为体型系数(F),它与产卵量(G)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480.曲线回归方程为:G=-7.5009 ln(F)+18.22(R2=0.9095).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杂色鲍雌性亲本的产卵量和体长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82.结果提示,性腺发育较早的小个体的杂色鲍母本更多地参与了繁殖活动,而且产出的卵子的绝对重量大于大个体的杂色鲍亲鲍.这可能是造成人工育种中杂色鲍体型减小、性腺发育提前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血淋巴为材料进行了双向电泳研究。首先,确定了以丙酮沉淀法和RC DC 蛋白定量试剂盒为基础的蛋白制备与定量方法;其次,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摸索,通过500 r/min的低速离心方法分离了血细胞和血浆组分,通过35000 r/min超速离心2 h除掉了部分高丰度的血蓝蛋白,降低了高分子量区域的血蓝蛋白背景;进一步使用18 cm pH 3-10非线性胶条和标准化的电泳程序,对不同上样量的电泳银染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良好的双向电泳图谱;最终选取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胶原蛋白和血蓝蛋白4个蛋白点成功进行了质谱鉴定。 相似文献
6.
7.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九孔鲍和杂色鲍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养殖群体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的自然群体进行了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在研究九孔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7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Me-1、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Sdh-2除外):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27.78%,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在研究杂色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6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有6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Me-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33.33%,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九孔鲍和杂色鲍在所有位点中共享大多数常见等位基因,因此在生化遗传上它们非常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九孔鲍和杂色鲍群体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谱带的变异式样,为九孔鲍和杂色鲍的遗传结构及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 相似文献
9.
从患病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病灶上以TCBB及2216E平板划线各分离到两株致病性的细菌,经人工感染实验可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并从感染鲍分离到同一菌株,证明该两株病菌为杂色鲍溃疡症的病原菌,这两株菌的特征具有明显一致性,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淀粉酶,明胶酶阳性及酶性,可达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柠檬酸,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MR阳性,V,P实验性,发酵葡萄产酸不产气,O/129敏感,0%和10%胰胨水中不生长,经鉴定该病原菌为亮弧菌IIVibrio splendidus-II,还对亮弧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该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非常敏感,这些药物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杂色鲍的免疫机能主要是由血细胞以吞噬的方式来完成.本研究将杂色鲍分别暴露在1、2、5Ixg/cm3不同含量氯霉素的水体中60d(每天暴露4h),检测其主要免疫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氯霉素暴露实验后,杂色鲍的主要免疫指标出现了下降.对照组与各药物含量组(1、2、5μg/cm3)中杂色鲍血细胞对溶藻弧菌的吞噬率分别为89.83%±3.66%、75.33%±4.89%、68.67%±5.05%和37.00%±9.21%;其吞噬指数分别为3.84±0.27、2.54±0.35、2.12±0.47和1.18±0.32;其血细胞密度分别为(2.72±0.33)×10’、(1.87±0.09)×10^7、(1.46±0.17)x10^7、(1.03±0.14)×10^7个/cmA^3.对照组与各药物含量组在水温3l℃高温胁迫下杂色鲍半致死时间(,Jk)分别为10、8、6、4h.各实验组的壳长、体重生长率、成活率与对照组比较,高含量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含量为lμg/cm^3和2μg/cm^3的氯霉素暴露对杂色鲍的生长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各实验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指标变化与氯霉素的暴露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溃疡症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患病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病灶上以TCBS及 2 2 1 6E平板划线各分离到两株致病性细菌 ,经人工感染实验可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并从感染鲍分离到同一菌株 ,证明该两株菌为杂色鲍溃疡症的病原菌。这两株菌的特征具明显一致性 :革兰氏阴性 ,短杆状 ,极生单鞭毛。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淀粉酶、明胶酶阳性及脲酶阴性 ,可还原硝酸盐 ,不能利用柠檬酸 ,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 ,MR阳性、V .P实验阴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O/ 1 2 9敏感 ,0 %和 1 0 %胰胨水中不生长。经鉴定该病原菌为亮弧菌ⅡVib riosplendidus-Ⅱ。还对亮弧菌进行了药敏试验 ,该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非常敏感 ,这些药物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鲍类疱疹病毒(Abalone herpesvirus,Ab HV)悬液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注射刺激,研究其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的变化,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腹足中血蓝蛋白(Hemocyanin,Hc)基因Hc1、Hc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以及感染后杂色鲍无细胞血浆的抑菌性。结果显示:(1)杂色鲍血淋巴中可溶性总蛋白浓度变化显著,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无细胞血浆中的SOD、ACP、AK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哈维弧菌注射组的SOD活性在感染后第6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在注射后的各个时相均呈下降趋势,从注射后6 h各个时相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哈维弧菌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48小时显著升高;Ab HV注射组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12小时显著升高。哈维弧菌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48 h显著升高;AbHV注射组AKP活性在注射后第12小时显著升高。(3)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以及腹足中血蓝蛋白两个基因Hc1、Hc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出现升高。(4)杂色鲍无细胞血淋巴对哈维弧菌、创伤弧菌和溶珊瑚弧菌这三种贝类病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菌性增强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细菌和病毒的刺激引起了杂色鲍免疫相关因子的变化,使得血淋巴的抑菌性增强。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杂色鲍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免疫技术防治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1999~2001年在三亚市渔业贸易公司龙坡鲍鱼基地对热带、亚热带暖水型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三倍体诱导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方法获得MII三倍体杂色鲍的胚胎、鲍苗及成鲍 ,并比较了低温 :3 ,9 ,13 ,15℃及低温与药物相结合两种方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水温13℃并结合药物刺激方法产生的三倍成活率、倍化率都比较高 ,适合于产业化推广。在2001年3~4月用此方法共培育MII三倍体杂色鲍1.4×105粒。三倍体与二倍体杂色鲍相比 ,在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出肉率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杂色鲍裂壳病球状病毒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9年以来,广东汕尾地区养殖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出现了“裂壳病”的经电镜观察,发现感染了一种球状病毒,大小为150-220m,皆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核内没有发现病毒。主要侵染鲍的腹足、外套膜、性腺、肝、鳃等部位。病鲍表现为头端壳缘外翻,呼吸孔融合成一条线,活力减弱,身体消瘦,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5.
16.
17.
报道了杂色鲍碱性磷酸酶(ALP)在甲醇、乙醇、丙醇、甲醛、丙酮等溶液中的失 活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有机溶剂浓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测得上述 5种有机溶剂对该酶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5.41、3.07、1.80、31.0×10-3、2.30 mol/dm3.在这些有机溶剂溶液中酶的失活过程都是可逆反应.检测醇、醛、酮对该酶 的失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甲醇、乙醇、丙醇对杂色鲍ALP的失活作用均为非竞争性 机制,其抑制常数分别为5.36、3.02、1.80mol/dm3.甲醛、丙酮对杂色鲍ALP的失活 作用都呈现为混合型抑制,其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1)分别为24.7×10-3、1.66 mol/dm3;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56.2×10-3、5.40mol/dm3.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4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杂色鲍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或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肝胰腺和消化道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适宜pH分别为2.6~3.0、2.6~3.4;类胰蛋白酶在肝胰腺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8.6~9.0,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50℃,适宜pH为8.2;肝胰腺和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最适pH分别为6.8、7.2;纤维素酶在肝胰腺中的适宜温度为40~50℃,最适pH为5.2,在消化道中的最适温度为40℃,适宜pH为4.8。在最适温度和pH范围内,肝胰腺中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消化道中,具有器官特异性,而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差异不显著,无器官特异性。同种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