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中美两国海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了中美两国对海洋保护区的定义,为全文定下理论基础。随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就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划分、类型、管理体制、管理经费,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引起对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行讨论,找出中美两国海洋保护区的差距。文章认为,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应协调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首先,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是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要改善管理机制,保证管理资金的充足,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努力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美国海洋保护区的主要类别即海洋庇护区和海洋保护工作开展较为成功的加州为例,介绍美国海洋保护区在制度框架、选址规划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基于我国海洋保护区的现实情况以及中美双方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从建立全国性的制度框架、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科学选址和合理规划、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监测评估体系以及建立中美海洋保护区对话机制等方面,探讨中美在海洋保护区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的潜在机会,从而促进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双方的协议,为了共同对东海所取得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及时的年代测定和研究,我们一行二人去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科学及海洋工程系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有机会对美国的一些海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洋对外科技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海洋对外科技合作开始得较晚。五六十年代,我国只是同前苏联、越南等国开展过一些小规模的联合调查。直到70年代中期,随着中美建交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才陆续扩大了同国外的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979年5月8日,中美两国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海洋和渔业领域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该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对外大规模海洋科技合作的开始。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人,越来越广泛。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  相似文献   

5.
东海及其他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杭州浙江宾馆举行。这次国际会议是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于一九七九年签订的中美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在长江口外及邻近东海大陆架沉积作用联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研究中美海洋灾害预报机制和管理体制,表明在中国很有必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的专业化、国际化机制和法制化管理体制,并建议对赤潮预报实行专项监控和预警,明确限定各涉海部门海洋监测预报的职责,监测预报的信息共享由国家海洋局进行管理与协调、各涉海部门所进行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准确的界定并实行分级分类的标准化监测和预报、积极参与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颠覆了单一保护对象的传统海洋管理理念,倡导从海洋生态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环境资源保护,目标是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养护与人类开发活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和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项目都采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通过对比两者在基本情况、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方面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和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项目为中美两国其他区域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的有益经验,以及实践中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中美两国今后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具体建议,包括深化管理理念、制定专门立法、设立专职部门、落实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8.
中美双方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并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海权问题何以产生并影响中美关系呢?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海洋主权追求与美国海洋霸权诉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1999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形成的中美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纪要和2000年6月底在中国广西南宁形成的中美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协调小组长期项目研讨会议纪要以及其后双方多次的协商,美国派出了以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河口研究保护区麦克·谢利博士为团长的4人代表团(其中包括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代表1名),于2000年12月6日~14日,对中国广西合浦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北海涠洲岛(斜阳岛)及其周围海域的珊瑚礁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代表团与广西海洋局等中  相似文献   

10.
中美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组长期项目研讨会,于2000年6月28日~29日在广西南宁召开。  相似文献   

11.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原属"中美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中的第二类型项目,后经两国代表机构(中国-国家海洋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近三年的磋商,于1984年7月正式签署了合作方案.根据该方案,中美合作研究为期4年,在此期间中方派调查船和科学技术人员与美方科技人员合作,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进行8个航次的调查,观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由美方提供,同时美方还为合作研究提供太平洋(或全球)的水文气象历史资料等.为了推进这一合作方案的实现,曾先后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渤海中南部(含黄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动力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为石油开发和港湾建设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继1980年9月中美对长江口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调查之后,中美又一次合作对渤海湾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进行专门考察研究,以期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次中美联合调查是美国俄勒岗大学与山东海洋学院首次对渤海湾和黄河口地区进行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历时三年。自1985年5月为调查的第一航次,从黄河口到附近-20米水深先开展调查,1986年和1987年每年出海调查一个航次。用山东  相似文献   

13.
中美海洋和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六次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七日至十一日在中国青岛市环海宾馆召开.我国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率中方工作组成员和科学家,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海洋补助金办公室主任奥斯坦索率美方工作组成员和科学家,参加会议.联合工作组回顾了一九八四年八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五次工作组会议以来议定书附件五中项目执行的情况,认识到研究所与研究所、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继续进行这种合作.  相似文献   

14.
乐肯堂 《海洋科学》1985,9(3):55-56
我们在中美联合长江口考察(1981)和中美联合南黄海考察(1983)的三个航次中,与美方科学家共同使用美国海洋技术公司(Sea Tech.Inc)生产的25厘米光束的透光度仪(25cm beam transmissometer)来测量海水的浊度。这种仪器是目前国际上的一种新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中美两国海洋生态类教材的调查,并与新版海洋类通识教材相比较,两国有关海洋通识教材的共同点是两国都着重基础知识的开发,教材编写已有一定体系。存在的差异是国外教材主张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国内海洋类教材主张完善知识体系为主。建议我国海洋通识教材编写注意加入海洋权益及海洋意识知识,并使之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裨益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中美两国海洋生态类教材的调查,并与新版海洋类通识教材相比较,两国有关海洋通识教材的共同点是两国都着重基础知识的开发,教材编写已有一定体系.存在的差异是国外教材主张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国内海洋类教材主张完善知识体系为主.建议我国海洋通识教材编写注意加入海洋权益及海洋意识知识,并使之教材内容联系实际,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裨益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美科学家运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模拟海底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联合潜水科学实验。4名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的职业潜水员参加了此次实验。他们在25m的氮氧环境下饱和暴露了8昼夜,在此期间每天进行60m或80m的水舱巡潜作业,运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并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共完成了32人次的巡潜作业,每次平均2.2h。然后经过53h21min预减压和主减压,安全返回“海面”。在实验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对潜水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09》中对美国沿海区域的划分情况,结合我国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2006)中对我国沿海区域的分类情况,针对中美两国对沿海区域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对比分析两国沿海区域分类情况,并简要介绍两国沿海区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局地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求得了海洋大气对流边界层中风、温、湿廓线的预告方程,其理论结果与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试验计划(TOGA)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2月进行的中美海气考察以及中澳1987,年季风考察(AMEX)资料相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刘明星 《海洋科学》1981,5(2):60-61
海洋沉积物间隙水(Interstitial water)和上复水的采样和成分分析,(Overling water)在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特别是沉积物分层分离间隙水的方法,我国至今还没有详细报道。作者有机会参加了中美联合海洋调查(1980),在现埸调查中向R.C.Aller博士学习了间隙水分层分离及上复水取样新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