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吴资龙 《福建地质》2003,22(3):125-130
寿宁—福州一带蕴藏丰富的叶蜡石矿资源,多产于南园群火山碎屑岩地层中,小溪组地层为最主要赋矿层位,围绕火山机体发育的环状断裂为成矿最有利部位,近矿围岩普遍发育次生石英岩化,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水平及垂直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分布一条典型的绿松石矿成矿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了该成矿带内笔架山绿松石矿床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观察,对绿松石矿石采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SEM)和ICP-MS等测试手段进行矿物学、岩石化学方面的分析与测试,并对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和δ34S同位素测试。研究表明:绿松石矿床中矿石矿物为绿松石,并含少量石英、黄铁矿、高岭石、叶蜡石、褐铁矿和黄铁钾钒等矿物;绿松石为隐晶质集合体矿物,具变胶结构,SEM显示微晶集合体呈板片状平行或交错生长;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具中低温热液成因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晶形特征;在w(Ni)-w(Co)关系图中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质量分数分布在岩浆和热液区;δ34SVCDT同位素(8.3‰~11.9‰)指示硫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硫和沉积硫,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混合而成。结合绿松石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黄铁矿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综合分析判断,该矿床为火山喷气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钱家店凹陷姚家组高岭石的形成与铀成矿存在流体上的密切联系。通过岩心观察、孔渗测试、光谱扫描及电镜扫描等方法分析了姚家组砂岩高岭土化蚀变空间特征,并对高岭石进行H-O同位素测试,以查明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及其特征。研究发现:①高岭土化蚀变往往与砂岩的漂白和铀矿化关系密切,灰-灰白色砂岩渗透率明显高于红-红棕色砂岩,联井剖面反映姚家组砂岩的高岭土化与漂白程度总体呈现出沿NW-SE向逐渐减弱的趋势;②姚家组高岭石发育,含铀矿段及围岩砂岩的高岭石含量占黏土矿物的65%~90%,高岭石的δ18OV-SMOW值为-1.03‰~8.82‰,δDV-SMOW值为-115.87‰~-105.51‰,显示高岭石与水具有明显的O同位素分馏现象。以H-O同位素反演流体温度为切入点,从流体温度、流体性质与流向以及流体控制因素的角度探讨形成高岭石的相关流体特征,得到以下认识:①δD-δ18O特征表明形成高岭石的流体温度在40~120℃,且研究区西北部的姚家组砂岩高岭石形成的流体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与高岭石形成相关的流体可能...  相似文献   

5.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铅锌矿床。在凡口矿区新发现有类似奥陶系岩性的地层,与寒武系一起构成矿区的浅变质基底,其δ13CV-PDB值为-6.5‰、δ18OV-SMOW值为14.9‰,在矿区各地层中最小,受热液作用影响最弱,主要受岩性影响。由深至浅,泥盆系地层的δ13CV-PDB、δ18OV-SMOW值逐渐增高、87Sr/86Sr值逐渐减小,该段岩层的主赋矿层位(D2d和D3t)δ13CV-PDB接近零,δ18OV-SMOW在18‰左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除受岩性影响外,主要受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石炭系(C2ht)白云岩的δ13C平均值为2.17‰,δ18O平均值为21.9‰,与其他层位性质明显不同,为矿区的盖层。  相似文献   

6.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铅锌矿床。在凡口矿区新发现有类似奥陶系岩性的地层,与寒武系一起构成矿区的浅变质基底,其δ13CV-PDB值为-6.5‰、δ18OV-SMOW值为14.9‰,在矿区各地层中最小,受热液作用影响最弱,主要受岩性影响。由深至浅,泥盆系地层的δ13CV-PDB、δ18OV-SMOW值逐渐增高、87Sr/86Sr值逐渐减小,该段岩层的主赋矿层位(D2d和D3t)δ13CV-PDB接近零,δ18OV-SMOW在18‰左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除受岩性影响外,主要受后期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石炭系(C2ht)白云岩的δ13C平均值为2.17‰,δ18O平均值为21.9‰,与其他层位性质明显不同,为矿区的盖层。  相似文献   

7.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氢、氧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了显著的稳定同位素异常。结果对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提供了如下化学地球动力学制约: (1)北大别榴辉岩和基性麻粒岩与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和片麻岩一样,具有较低的δ 18O值,表明它们在板块俯冲前经历了高温地表水热液蚀变,在超高压变质阶段流体以亏损 13C为特征; (2)部分低δ 18O值榴辉岩的共存矿物对之间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分馏,记录了榴辉岩相变质温度,指示这些榴辉岩在地幔的居留时间较短,折返初期的冷却速率较大; (3)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氢氧同位素交换,早期阶段流体具有内部缓冲性质,而晚期则具有外部来源; (4)东大别大理岩显著富集 13C,反映出其母岩灰岩的沉积环境为封闭的大陆边缘盆地,西大别苏家河大理岩的δ 13C值接近于正常海相碳酸盐,指示其母岩形成环境为宽广开阔的海洋。  相似文献   

8.
张华锋  张少颖 《地学前缘》2020,27(5):126-135
山西五台县北约15 km的白云村一带出露有叶蜡石矿及金矿化点,其形成特点与关系对区域深部找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该叶蜡石矿体产于经历古元古代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酸性火山岩之中(绢英片岩),切割区域片理并被晚期的辉绿玢岩截切。矿体总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北西,近东-西向延伸大于5 km,最厚处约1 km,未见底。该叶蜡石矿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矿石矿物以叶蜡石和石英为主,含少量绢云母、伊利石、硬水铝石和赤铁矿等,反映出蚀变流体酸性及氧化的特征。叶蜡石矿体外围发育黄铁绢英岩化带,强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在靠近叶蜡石矿的黄铁绢英岩中,硫化物颗粒边缘常见赤铁矿化现象,应与叶蜡石化流体叠加有关。以上蚀变特征与叶蜡石化细脉灌入黄铁绢英岩相吻合。叶蜡石矿体上盘的黄铁绢英岩化带宽约0.4 km,其内发育一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岭底金矿),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带最宽约1.5 km,局部发育金矿化现象((1~18)×10-6)。黄铁绢英岩中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可见少量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金矿化黄铁绢英岩以发育大量浸染型黄铁矿为特征,该类黄铁矿无韧性变形,未见其他共生硫化物,SEM-EDS分析结果显示其内发育有明显的不可见金。黄铁绢英岩化可依据矿物变形与否分为两期。早期的蚀变分布局限,见于新太古代糜棱岩化奥长花岗岩与酸性火山岩(绢英片岩)接触带,其中的黄铁矿、绢云母和石英等矿物发育韧性变形特征;晚期的蚀变带内硫化物、绢云母和石英均无韧性变形特征。依据样品的岩相学及全岩Au、As含量特征,可以确认金矿化与晚期黄铁绢英岩化有关,与早期蚀变无关。叶蜡石矿石的H-O同位素组成(δ18OV-SMOW=11.2‰~13.9‰;δDV-SMOW=-34‰~-20‰)显示流体以气相为主,且缺乏大气水的混合。上述特征说明白云叶蜡石矿是深部岩浆侵位固结后出溶的以气相为主的热液与浅部新太古代变质火山岩反应的结果,类似于斑岩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的高级泥化带(岩帽)的底部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澄静  角媛梅  吴常润  刘志林  丁银平 《水文》2021,41(3):38-43,87
雾降水对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稳定同位素法是示踪雾水生态水文过程的有效方法.由于雾水采集与测定困难,环境因子对雾水稳定同位素影响的研究较少.为加强雾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通过对2016年1~4月在哈尼梯田区采集的40个雾水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0.
江西银山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银山矿床的锶、铅、硫、碳、氧和氢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银山火山一次火山岩体属于幔壳源同熔型花岗岩系列;矿区成矿溶液主要由岩浆水组成,在成矿晚期阶段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火山一次火山岩浆,而基底地层也提供了部分矿质。  相似文献   

11.
对云龙锡矿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 ,该矿床至少存在两个矿化阶段 :早期的高温 (≥40 0℃ )及晚期的中—高温 (30 0~ 40 0℃ )矿化阶段。早期的矿化流体的δ1 8OH2 O(7.7‰~ 9.0‰ )和δDH2 O(- 5 8‰~ - 43‰ )值相对较高 ,主要是由岩浆水或 和变质水组成 ;晚期由于有大量演化了的大气降水的加入 ,使流体的δ1 8OH2 O值 ,特别是δDH2 O 值降低。在此期间 ,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或 和变质水不同比例的混合 ,使流体的盐度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 ,并在石英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12.
江西冷水坑银-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冷水坑银 铅 锌矿床是一个斑岩型矿床 ,花岗斑岩的Rb Sr同位素年龄为 131.0± 5 .1Ma ,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为 0 .7110 5± 0 .0 0 2 75 ;火山岩的Rb Sr同位素年龄为 10 1.3± 4.1Ma ,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为0 .7142 4± 0 .0 0 5 6 9。花岗斑岩和火山岩的K Ar同位素为 83~ 138Ma。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 ,形成温度为30 0~ 2 5 0℃ ;logfO2 从 - 30 .12下降到 - 40 .78;logffCO2 从 2 .2 9下降到 0 .2 2 ;logfS2 为 - 9.94~ - 11.6 ;pH值为 3~4.8。从成矿Ⅱ1 到Ⅱ3 ,硫化物的δ3 4 S值为 - 4‰~ +5‰ ;δ1 8OH2 O值为 0 .9~ 12 .6下降到 - 8.2‰~ 6 .1‰ ;δDH2 O值由 - 48.3‰~ - 10 2 .6‰变为 - 5 4‰~ - 91.1‰。  相似文献   

13.
凡口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礼明  徐文忻  李蘅  彭省临 《地球学报》2005,26(Z1):164-167
对凡口铅锌矿床不同成矿阶段进行矿物包裹体温度、硫和铅同位素测定,获得成矿第Ⅰ阶段温度为300±50℃,第Ⅱ、Ⅲ阶段温度为250±50℃;并获得矿床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为2.1‰~26.5‰,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n;第Ⅰ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随赋存层位由老到新硫同位素有逐渐减小趋势;第Ⅱ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14.3‰~23.8‰;第Ⅲ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5.7%~15.7‰,具有从早阶段至晚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从大至小的减小趋势。分析获得68件铅同位素数据,其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023~18.847;207Pb/204Pb比值为15.700~15.820;208Pb/204Pb比值为38.056~39.796。灰岩全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230~18.860;207Pb/204Pb比值为15.640~16.000;208Pb/204Pb比值为38.714~39.960。辉绿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70~18.650;207Pb/204Pb比值为15.260~15.620;208Pb/204Pb比值为38.650~38.960。第Ⅰ阶段δ34OH2O为13.3‰~13.1‰,δD为-50.2‰~-61.5‰;第Ⅱ阶段δ18OH2O为-2.4‰~+10.8‰,δD为-50.2‰~-63.2‰;第Ⅲ阶段δ18OH2O为-4.9‰~-14.3‰,δD为-59.0‰~-61.0‰。  相似文献   

14.
对皖南新元古代石耳山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h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耳山花岗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h年龄分别为777±9Ma和827±15Ma。总体上石耳山花岗岩的特征为:高SiO2(74.7%-78.5%)、高K2O(3.99%~5.64%)和高K2O/Na20比值(1.5—3.0),以及很低的基性组分含量(YTiO2+FeO+MgO=1.2%-3.0%),显示出高度演化的地壳物质。并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模式和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2—0.4)。全岩εNd(t)值(-0.53—+0.72),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亏损地幔组分。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4‰-7.1‰,显示石耳山花岗岩为低δ^18O值岩浆岩;相对较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说明其成因与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其余矿物与锆石相比,大多数表现出很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表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U—Ph年龄为827±15Ma的锆石应为继承来源,而年龄为777±9Ma的锆石可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1000—880Ma中,皖南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沿着大陆边缘形成初生地壳。约827±15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岩。随着裂谷的快速打开,约780Ma幔源岩浆沿裂谷带上涌,启动了中上地壳裂谷带高温热液蚀变,同期喷发了大量的火山岩。裂谷带内的岩浆围岩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水一岩交换,形成各种低δ^18O值的蚀变围岩。在约805℃时,蚀变围岩开始部分熔融并且同期侵位冷却固结,形成花岗岩。较老的继承锆石大多被熔融,大量形成的是约777±9Ma结晶的岩浆锆石。由于处于熔体状态的时间很短,使得岩浆未能均一化,而生成具有不同低δ^18O值的花岗岩。石耳山花岗岩初生地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2个阶段部分熔融成岩过程,因而具有高硅、高钾和低基性组分等高度演化的地壳物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上饶黄柏坑铅锌(铜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柏坑铅锌(铜银)矿区位于武夷隆起北部,其含矿层位主要是侏罗系漳平组,矿体主要受北北东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主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根据矿石结构、构造、贮存状态以及围岩蚀变等特征,认为该矿床属次火山热液充填型。  相似文献   

16.
辽宁白云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金矿床是辽东地区的一个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白云金矿床的氢、氧、硫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中δ~(18)OV-SMOW值变化范围为13.5‰15.9‰,δD_(V-SMOW)为-107‰-83‰,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为-8.3‰2.9‰,以富轻硫和贫重硫为特征,与辽河群围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_(V-CDT)为7.0‰18.7‰)有明显差异;矿石中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C_(V-PDB)为-2.2‰-0.4‰,类似于火成碳酸岩或地幔包体来源的碳同位素特征,也与辽河群大理岩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成矿元素特征对比也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辽河群没有必然联系。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白云金矿床是与深部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铁矿集区,分布有诸多大型、特大型铁矿床,并且产出有弓长岭二矿区大型和齐大山、南芬中型磁铁富矿床。贫铁矿体与变质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围岩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太古宙花岗岩中,富铁矿体(TFe50%)呈层状或透镜体状产于贫铁矿体和围岩及其附近的断裂带中,并可见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为了探讨鞍本地区富铁矿的成因,为指导找富矿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鞍本地区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硫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贫铁矿石(磁铁石英岩和假象赤铁石英岩)石英中含有大量的孤立分布负晶形气体包裹体(Ⅰc类包裹体),富铁矿石石英中主要以液体包裹体(Ⅰb类包裹体)为主,可见含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贫铁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6.5‰~11.8‰,平均值为0.4‰,富铁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较大,为-7‰~14.4‰,平均值为2.0‰;贫铁矿石中磁铁矿δ18 O变化范围为3.4‰~10.4‰,平均值为7.1‰,石英δ18 O变化范围为11.8‰~15.1‰,平均值为13.4‰,富铁矿石中磁铁矿δ18 O变化范围为-1.4‰~6.5‰,平均值为2.3‰,富铁矿石中石英δ18 O变化范围为9.6‰~15.8‰,平均值为13.6‰,δD变化范围为-129‰~-75‰,平均值为-104‰。富铁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黄铁矿δ34S和磁铁矿δ18 O部分继承了贫铁矿石的特征,但是显示更多的后期热液特征,暗示鞍本地区富铁矿石是在贫铁矿石的基础上受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富铁矿石中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热液流体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富铁矿的形成可能为去硅富铁模式,同时也可能有铁质活化再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朱砂红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蚀变-矿化流体演化过程,在已厘定的朱砂红矿床脉体类型基础之上,选取了不同蚀变阶段的蚀变矿物,进行了系统的H_O同位素测试。研究发现:早期A脉[无矿团块状石英脉(A1脉)、石英-钾长石脉(A3脉)]石英中包裹体δ18O值介于+6.0‰~+11.2‰,δD值介于-90‰~-101‰之间,在δ18O-δD图解中,A脉样品的H_O值组成整体位于去气作用后的残余岩浆水范围,表明引起早期钾硅酸盐化的流体性质为一套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绿帘石-石英脉(B1脉)的δ18O值和δD值(+6.6‰和-101‰)显示青磐岩化蚀变形成与高温岩浆流体相分离后的低密度气相流体有关;而斑岩中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B3脉)形成时,流体δ18O值(+4.1‰~+6.0‰)开始朝雨水线方向发生轻微的氧漂移,表明开始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晚期D脉形成时的成矿流体δ18O值(+2.8‰~+4.9‰)具有明显朝雨水线发生漂移的趋势,表明引起石英-绢云母化及泥化蚀变的成矿热液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总之,朱砂红矿床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蚀变,以及该蚀变阶段形成的A脉和早期B脉,均由岩浆热液作用引起,大气降水在钾硅酸盐化向长石分解蚀变转变的阶段开始进入蚀变-矿化系统,而长石分解蚀变为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林国珍 《福建地质》2002,21(3):130-136
福建福安上后洋叶蜡石矿呈似层状,赋存于晚侏罗世南园组中部火碎屑岩中,共发现有4个矿体,矿石可分为2种类型。即石英叶蜡石型和伊利石质叶蜡石型,以石英叶蜡石型为主,矿体明显受地层岩性控制,属火山热液顺层交代蚀变的似层状叶蜡石矿床。  相似文献   

20.
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氧同位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山东刘阳拗陷29个第三纪玄武岩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玄武岩的全岩氧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δ^18○值为6.3‰-12.2‰。其中,蚀变轻微的晚第三纪玄武岩的δ^18○值为6.3‰-7.9‰,与正常大陆玄武岩的值(5.0‰-7.4‰)相似;而蚀变明显的早第三纪玄武岩的δ^18○值为6.3‰-12.2‰,并且90%以上样品的δ^18○值都大于7.5‰。结合岩石学与岩石化学研究,是第三纪玄武岩δ^18○值不同程度升高是由低温雨水热液蚀变(碳酸盐化)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