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光干涉测量中几个主要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学补偿器格值的检定方法和室内新的补偿公式;通过对石英球端面标准米尺尺长的相对测量,提出了建立我国石英米系统的可行方案;找出有利干涉测量的气候条件,研究和验证了光干涉测量新的大气修正公式。最后通过礼泉光干涉标准基线的实测,使以上工作得到综合验证。  相似文献   

2.
深空导航高精度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两种目前在深空航天器导航中广泛应用的高精度干涉差分测量技术一差分干涉单向距离测量(△DOR)和同波束干涉(SBI)技术。从基本原理、观测方式和应用现状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两种技术。详述了ADOR和SBI的相位整周解模糊和相关处理两个关键技术。系统地分析了误差来源,从共同误差因素和特有误差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光脉冲和光干涉测距技术在测量工作中久已被应用,但过去由于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局限性,而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十余年来,此两项技术有较大发展,并且已经在多种工程测量和工业测量工作中显示了若干特具的优势,故本文专予阐述。  相似文献   

4.
光脉冲和光干涉测距技术在测量工作中久已被应用,但过去由于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局限性,而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十余年来,此两项技术有较大发展,并且已经在多种工程测量和工业测量工作中显示了若干特具的优势,故本文专予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详尽地阐述了成都标准基线场的设计特点及其理论依据,并介绍了光干涉测量及其配合的EDM测量、光干涉测量计算结果和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6.
程晓  张艳梅 《遥感学报》2006,10(1):118-122
由于可以探测到视线向的微小形变量,重复轨道雷达干涉测量(INSAR)成为探测极地冰流的有效手段。基于ERS-1/2SAR影像的INSAR已经成功获取了南北极许多地区的冰流信息。采用最新的ENVISAT ASAR影像,利用干涉方法获得了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首幅ASAR干涉条纹图(其中包括地形信息和冰流信息)。其与利用该地区1996年ERS-1和JERS-1数据所获得的干涉条纹进行对比表明,在格罗夫山角峰群内分布有两个冰流子系统,且状态较为稳定,ENVISAT ASAR数据在冰盖干涉测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雷害干涉(Radar Interferometry)测量技术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将复型雷达数据中的雷达相位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干涉处理,获得地球表面三维信息,可用于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特别是应用其差分技术,可对地表进行变形监测,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目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差分技术已经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其应用领域也正在迅速扩大。本文详细阐述和分析了关分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列出了差分雷达干涉在测地方面的应用。最后结合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ERS-1发射以来,由于其具有全天修工作等优点,使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的应用成为遥感乃至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本详细论述和分析了INSAR的几何特性和干涉测量原理,并着重介绍了其在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和监测的层变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953和1955年M.克耐斯尔(M.Kneissl)在明兴工学院曾经举办过两次听众很多的距离测量报告会,内容主要是关于光学测距方面的。1957年所筹办的报告会将特别由著名的事业代表来报告光电及电子测距,光干涉测量和雷达、绍兰与高目标三角测量。这些报告是为具有一定水平的听众而作的,例如大学讲师,研究所领导人员,测量工作人员代表,特别是有关专家。报告及讨论将用德文、英文、法文进行并同时翻译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以非定值角倍增法进行小角度干涉测量的方法,推导出了非定值角激光干涉测角公式及有关的理论公式。依照该方法拟定了以光、机、电、算为核心的激光干涉小角度测量方案,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小角度旋转平台、测量干涉条纹宽度的光栅测量系统以及用微型计算机自动处理测量结果的小角度激光干涉测量装置。最后证明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是相符合的,其测角可重复性误差小于0.″03。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3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6月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六届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的情况;(1)有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发展;(2)有关重力场测量技术的发展;(3)有关GPS测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CryoSat-2搭载的合成孔径/干涉雷达高度计能够精确地探测海洋与大陆冰面高程变化,其合成孔径干涉模式(synthetic aperture interferometric mode,SARIn)提供的干涉数据可以利用传统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反演地面的高程信息,但在欧洲空间局公布的SARIn二级产品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信息。介绍了SARIn模式工作原理,并结合传统干涉测量技术,提出利用SARIn一级(level 1b,L1b)数据进行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算法和流程。通过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数据中的错误信息;通过信号强度和相干性选择合适的解缠起点,实现干涉数据的逐行解缠;计算出卫星视角,结合卫星姿态、速度、位置和视线向距离等信息计算地面点的三维信息,最终插值生成SARIn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利用该算法对2012年1月~4月的SARIn L1b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得了南极Lambert冰川流域局部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比ICESat DEM和RMAP DEM,表明SARIn DEM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南北极等地区的高程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欧洲空间局关于干涉雷达的新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起源于美国喷气推动实验室(JPL),早在60年代末期JPL的专家就使用该项技术观测金星和月球(RogersandIngals,1969)。80年代,JPL成功地研制了航空雷达干涉测量仪,并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立体测图(Zb...  相似文献   

14.
InSAR系列讲座5:InSAR系统中的误差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祥 《四川测绘》2005,28(2):92-95
作为InSAR系列讲座的第五篇,本文介绍InSAR高程与形变测量中的误差来源,对主要误差源(干涉相位、基线参数和地形数据)推导出误差传播模型。此外,还将讨论地形数据误差对干涉形变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卅年来,大地测量领域出现了三大全新的技术手段,即卫星定位技术(主要有卫星激光测距(SL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VLBI)和惯性定位系统(IPS九其中.SLR和VLBI可进行长距离(洲际)测量,精度达几厘米,IPS可在两已知点之间进行连续加密定位蓝可测定重力与垂线偏差,但定位精度目前仅达分米数,  相似文献   

16.
§8-1绪 言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以下称VLBI)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空间大地测量新技术。它利用无线电波干涉的原理来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均在静态环境下工作,而动态环境下的绝对重力测量是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船载绝对重力测量能够很好地克服海洋相对重力测量仪器的零漂、标定、误差累积等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和可靠性。基于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工作原理设计了一个船载绝对重力仪测量系统,该系统由绝对重力测量系统、陀螺仪稳定平台、力平衡式加速度计和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组成。通过对影响船载绝对重力测量系统的垂直波动、纵摇横摇、水平波动以及厄特弗斯效应等4类干扰源进行分析,给出了该系统正常工作的动态限制条件、误差修正方法和修正精度,验证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船载绝对重力仪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可以优于±1.1 mGal,为进一步的船载绝对重力测量实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地震周期(同震、震间、震后)各个阶段地表形变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研究地震周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王晓光  王治强  杨新 《测绘学报》2010,39(6):561-565
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基线的高精度测定是获取地面数字高程信息的关键技术。对双天线InSAR系统,采用光学相机和激光测距仪相结合实时动态测量基线。由于存在仪器误差和几何误差等,为满足干涉基线的确定精度,基于基线测量系统,构建状态方程和测量方程,并结合天线支撑臂模态分析,设计了Kalman滤波器,确定干涉基线的长度和指向。模拟仿真结果显示,该滤波器能够有效地估计干涉基线长度和指向,满足基线确定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一次有意义的试验1980年12月17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C.C.Councelman与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测量试验。他们利用便携式MITES系统(微型射电干涉仪终端)观测了Haysfack天文台附近三个测量标志间的边长。这次试验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讯号作为射电源进行干涉测量的。测量工作重覆进行了12天。每次观测5颗仰角在20°以上的卫星。没有丢掉一个数据,将全部数据进行了处理。每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