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剖面碳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扬子地台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剖面干酪根碳同住素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变化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碳同住素规律变化反映了最初的沉积信息,特别是有机质埋藏量的变化。获得的陡山沱期沉积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初步反映了震旦一寒武交变期沉积环境的面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可以用于反映扬子地台沉积层序和世界同期地层全球碳循环的对比和参考。为扬子区陡山沱期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提供了证据。δ^13Cker值在-32.3‰和-24.5‰(PDB)间漂移与δ^13Ccarb值在-4.9‰和3.6‰(PDB)间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之差的△δorg-carb值沿剖面不断变化,是由于沉积有机质中有促进发酵功能的细菌数量比例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2.
野外观测发现,在新疆柯坪地区蓬莱坝剖面,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C2a)至下奥陶统蓬莱坝组(O1p)的碳酸盐岩在剖面上存在不同尺度的沉积旋回:体系域级、米级旋回级、藻纹层级.对49件样品进行微区取样,共得到98件样品,对其进行了精细的不同尺度沉积旋回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样品的δ13C值(PDB)分布在-1.6‰~1.6‰之间,平均为-0.5‰,δ18O值(PDB)为-12.7‰~-4.3‰,平均-6.2‰,因此,除了明显受到后期成岩蚀变作用(退白云岩化)的藻碳酸盐岩外,其余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总体位于正常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范围内.在体系域尺度上,对于Ⅲ2旋回层序高水位体系域(C2a1),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对于Ⅲ3旋回层序(C2a2-O1p),伴随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岩石沉积微环境复杂多变.在米级旋回尺度上,米级旋回的形成除了受高频海平面变化影响外,还受到古构造、古气候的叠加影响.在藻纹层旋回尺度上,δ13C值比δ18O值更能反映藻纹层的旋回性变化特征,藻纹层的形成受控于有机质沉积速率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蓬莱坝剖面是研究寒武系地层的典型剖面,而迄今未有第二统一第三统界线处碳同位素演化研究.本研究对该剖面第二统吾松格尔组一第三统沙依里克组过渡区碳酸盐岩进行系统取样,分析了18件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δ13C(V-PDB)和δ18O(V-PDB)值分别分布于-4.2‰~0.8‰之间和-7.4‰...  相似文献   

4.
塔深1井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同位素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东部塔深1井寒武系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成因分析,影响塔深1井寒武系地层流体改变主要成岩有准同生期、埋藏期和后期热液改造期等.塔深1井寒武系白云岩及充填孔、洞、缝内方解石的氧、碳、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准生期白云岩δ~(13)C_(PDB)值(0.9‰~1.8‰)偏正、δ~(18)C_(PDB)值(-10.1‰~-4.2‰)偏负反映准同生期泥微晶白云石成因属于高盐度的海水使得碳酸盐泥发生白云石化;埋藏期白云岩碳、氧随重结晶作用加强,白云岩晶粒由细向粗变化值随埋深增加,由于同位素分馏作用而偏负,δ~(18)C_(PDB)值(-10.02‰~-5.7‰)呈明显的下降,但δ~(13)C_(PDB)值(-1.4‰~0‰)组成变化不大;后期热液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δ~(18)C_(PDB)值普遍低于-10‰(δ~(18)C_(PDB)/‰-13.1~-9.4,δ~(13)C_(PDB)/‰-2~-0.647);基质方解石δ~(18)C_(PDB)值为-10.1‰~-10.13‰,δ~(13)C_(PDB)值为-1.48‰~-1.62‰;充填孔洞缝粗-巨晶方解石δ~(18)C_(PDB)值为-10.89‰~-14.28‰,δ~(13)C_(PDB)值为-2‰~-3.09‰,反映准同生期→埋藏期→后期热液晶粒大小由泥微晶→细晶→中晶→粗晶氧碳同位素值逐渐变小偏负,据~(87)Sr/~(86)Sr(0.707 284~0.746 888)值均远高于现今海洋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0.708)及围岩的锶同位素(0.707 284),说明鞍形白云石以及方解石结晶时的孔隙流体不是残余在岩石孔隙中的同生期海水,而是外来的富含锶的流体,也就是深部热液流体.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和高温热液白云石化等特征表明白云岩形成于超盐度、埋藏和高温热液等3种不同的环境,因此影响储层形成与分布,从而影响对白云岩的勘探.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沉积厚度巨大。奥陶系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δ^(13)C_(PDB)值分布区间为0.17‰~-6.20‰,δ^(18)O_(PDB)值分布区间为-4.98‰~-11.07‰,δ^(18)O_(PDB)与δ^(13)C_(PDB)两者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碳氧同位素对比表明,四川盆地下奥陶统碳氧同位素值与全球下奥陶统的碳氧同位素分布区间基本一致,并且碳同位素值曲线识别了具有全球对比特征的TSICE正漂事件,显示奥陶系碳同位素曲线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同时,四川盆地奥陶系桐梓组中期δ^(13)C_(PDB)平均值从-1.62‰负漂为-4.87‰,发生了显著的负漂移事件,分析认为在四川盆地早奥陶世早期由西向东的海退事件导致海洋生产力急速下降是造成δ^(13)C_(PDB)值的负漂移主要原因。桐梓组中上部δ^(18)O_(PDB)大幅度负向偏移,表明桐梓组中期有一个短时期温度升高、盐度降低的过程。研究揭示奥陶系碳氧同位素可以有效的辅助该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并且四川盆地早奥陶世发生过显著的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江山碓边下寒武统上部—下奥陶统下部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δ1 3C、δ1 8O值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 - 1.9‰~ 3.7‰、- 13.0‰~ - 1.3‰和 0 .86‰、- 9.76‰。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 Veizer et al.(1986 )的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形状相似 ,在寒武纪—奥陶纪界线附近没有明显的δ1 3C、δ1 8O漂移现象。δ1 3C地层曲线具旋回性变化特征 ,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各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 ,与根据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推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性较好 ,表现出δ1 3C值的高值区是海盆水体变深的反映。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正漂移发生于晚寒武世早期 (华严寺组下部 ) ,与 Matthew etal.(2 0 0 0 )报道的在美国内华达州中东部、哈萨克斯坦 Malyi Karatau地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和湘西桃源瓦儿岗等地发现的 δ1 3C正漂移记录 (SPICE— The 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和 Veizer et al.(1986 )碳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中的正漂移波峰一致 ,为晚寒武世全球性碳同位素正漂移提供了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依格孜牙组和卡拉塔尔组灰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δ13C(PDB标准)平均值为3.79‰,δ18O(PDB标准)平均值为-3.49‰;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灰岩δ13C(PDB标准)平均值为2.09‰,δ18O(PDB标准)平均值为-4.54‰.与前人和世界其他剖面数据对比认为,碳同位素比较稳定,能够反映其沉积时的特征,而氧同位素变化较大,可能受沉积后作用的影响.依格孜牙组与卡拉塔尔组灰岩碳同位素具较大差异,主要受陆源环境(?)物质的注入,海水盐度、生物作用和古大气CO2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明清 《矿物学报》1998,18(1):17-22
本文研究了贵州望谟乐康深水槽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乐康剖面上二叠统δ13Corg值的变化幅度不大,越过第34层进入第35层以后,在WL-16号样品层位上,δ13Corg值突然从WL-15号样品的-25.419‰降低到-28.235‰,衰减幅度达到近3‰;其后δ13Corg值逐渐回升,并进入下三叠统。根据δ13Corg值的突然衰减正好发生在第34,35层的界线过渡层内这一事实,我们认为乐康剖面的P/T界线应划在第35层的WL-16号样品层位上。由于沉积有机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洋生物原始生产率(primaryproductivity)密切相关,因此,贵州乐康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不仅可以作为精确划分地层界线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而且反映了海洋原始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对扬子地台湘黔地区早寒武世黑色页岩有机碳同位素的组成变化进行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主要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主要为陆棚沉积环境,湖南地区有可能水体更深,过渡到斜坡相沉积区。通过分析,湘黔地区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TOC)为0.05%~12.31%,平均为4.97%。有机碳同位素(1δ3Corg)组成的变化幅度很大,从-29.49‰~-34.41‰(PDB),平均为-31.78‰,最大偏移量为4.3‰。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1δ3Corg和TOC含量变化也很大,具有明显的3个升降旋回,代表海平面具有海进海退变化特征。而下伏地层灯影组白云岩1δ3Corg值相对比较高,代表海平面下降。研究区两个典型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反映了该期海平面变化,海洋原始生产率以及上涌洋流的变化情况,揭示湘黔地区早寒武世的古海洋信息。  相似文献   

10.
湘西中上寒武统界线层型侯选剖面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启龙  周志澄 《地质科学》1999,34(2):204-212
湘西中、上寒武统花桥组和车夫组主要由斜坡相和盆地边缘相的碳酸盐岩、泥质碳酸盐岩及钙质泥岩组成。重力流沉积十分发育,其中花垣排碧剖面以碎屑流砾屑灰岩和近源浊积岩为主;永顺王村剖面以浊流沉积为主;桃源瓦尔岗剖面则以远源浊积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海底埋藏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排碧剖面大多数岩样酸不溶物重量含量在10%以下,王村和瓦尔岗剖面大多数岩样在10%以上。全岩δ18O值介于-11.2‰至-5.6‰(PDB)之间;δ13C值为-1.9‰至3.4‰(PDB).从Linguagnostus reconditus带开始,δ13C有较大的正漂移,漂移值达3‰(PDB)以上。沉积花桥组和车夫组时,湘西过渡区经历了4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台缘斜坡逐渐变陡,由缓坡型逐渐发展为镶边型和沟槽型。在湘西的诸多剖面中以王村剖面最适合于作为中、上寒武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界线选择在花桥组顶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microfossils discovered in the black cherts of the basal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Shuijingtuo Formation at Miaohe village,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observed in thin sections. Nine genera, 9 species and 3 indeterminate species (including a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se microfossils,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the microfossil zone may be equivalent to the small shelly fossil assemblage zones 2—3 of the Meishucun stage. They have provided another important line of evidence fo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strata with those of the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microfossils discovered in the black cherts of the basal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Shuijingtuo Formation at Miaohe village,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observed in thin sections. Nine genera, 9 species and 3 indeterminate species (including a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se microfossils,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the microfossil zone may be equivalent to the small shelly fossil assemblage zones 2-3 of the Meishucun stage. They have provided another important line of evidence for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Cambrian boundary strata with those of the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滦平县张家湾隧道断裂破碎带特征与围岩失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张家湾隧道开挖过程中多次发生塌方地段的工程地质调查资料,采用现代地质工程的理论,系统分析了引起张家湾隧道塌方的叠瓦状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力学性质、以及控制该地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岩石组合特征、地下水特征、断裂构造带应力场及伴生的小构造特征,重点分析了断层带活动对于隧道围岩体的力学性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断层破碎带中及两侧岩石风化前后的力学参数,发现了该隧道可能产生塌方的主要地段的识别标志。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在隧道施工中,应对危险岩体地段加强长、短期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以及通过合理的喷浆、结合钢支撑的组合支护方式,控制隧道变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泥盆纪的火山凝灰岩和中—上元古界的流纹质火山岩。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岩层的变形特征指示断裂带发生了右旋剪切变形。对剪切带内特征矿物显微构造分析,结合EBSD测试限定整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目前对这期右行走滑的时代缺乏研究,结合区域相关资料,推断其可能发生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这对于完善和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丹寨下、中寒武统界线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是首次对贵州丹寨凯里组界线剖面界线层的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探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微量元素含量沿剖面变化的规律性,对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古生物学者对界线剖面宏观生物组合和疑源类的研究所确定的划分定义,确定界线划分的地球化学划分方案,从而为丹寨下、中寒武统界线划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并且根据对丹寨界线剖面下、中寒武统界线层化学事件研究结果,将界线置于3层-4层之间。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17.
新疆坡北辉长岩体位于塔里木古陆东北缘的北山裂谷带中,坡一和坡十铜镍硫化物含矿超镁铁岩体位于坡北岩体内.尽管坡十超镁铁岩体与坡北辉长岩呈侵入接触,但两者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显示良好 的一致性,表明两岩相虽然分不同阶段侵入就位,但仍为同源岩浆的产物.MnO-TiO2-R2O5及Th-Hf-Ta判别图解显示坡北及坡十岩体的...  相似文献   

18.
DISPLACEMENT HISTORY OF THE GANGDESE THRUST, ZEDONG WINDOW, SOUTHEASTERN TIBET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湖相沉积层记录的古气候周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泥河湾盆地西部井儿洼钻孔上部 12 2 4m的湖相沉积物以约 0 2m的间距系统取样 ,测量其CO2 含量。以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 ,分析了最近 12 0 0ka以来古气候变化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地球轨道要素偏心率、地轴倾斜变化周期的 40 0ka、10 0ka、40ka的准周期成分在湖相沉积中有明显反映 ,而岁差 2 0ka周期成分不明显 ,同时包含有 70ka、5 5ka的周期。这些结果说明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既与地球轨道要素变化有关 ,也与地球系统内部其它因素变化有关。古气候特征性周期在780ka左右出现转折 ,在此之前地球轨道周期不明显 ,在此之后出现较显著的地轴倾斜周期 46ka及31ka。  相似文献   

20.
哇了格铅银矿床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北东(5°)约150km处,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含矿层位为甲丕拉组灰岩段第2亚段(T3j^2-2)。矿区无岩浆岩出露,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行迹主要为北西向。共圈定7个工业矿体,Pb资源量(50.4×10^7 kg)以及伴生Ag资源量(580×10^3 kg)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和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以期为理解该矿床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该矿床明显受地层和构造控制;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30~180℃,盐度集中于6%~17%,具低温、中低盐度特征;3)赋矿沉积岩和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7‰~4.3‰和2.6‰~4.0‰)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当,暗示其来源于赋矿围岩,方铅矿的S同位素组成介于-3.8‰~1.6‰,与幔源硫(-3‰~3‰)颇为相似,但考虑到矿区无岩浆活动,而沉积地层的δ34S值为6.2‰~20.5‰,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很可能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硫化物Pb同位素具有壳源特征,绝大多数矿石样品与赋矿围岩相似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金属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综上,本文认为哇了格铅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赋矿地层本身,成因类型上应属于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