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埕岛东斜坡地区东三段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以及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 ,总结出东三段砂岩体的成岩成藏模式。东三段上部砂体成藏于馆陶组沉积期 ,对应于早成岩 B期阶段 ,油气过早进入砂岩体 ,充填了孔隙 ,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 ,使原生孔隙得以良好的保存。目前该砂体位于晚成岩 A期阶段 ,伴随形成了次生孔隙 ,并正处于第二次成藏期  相似文献   

2.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藏北双湖地区油气显示有中侏罗统布曲组的隆鄂尼碳酸盐岩古油藏、充填于夏里组石膏孔洞里的沥青和夏里组砂岩夹层中的油页岩。布曲组及索瓦组中的生油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生油能力大。油页岩的氯仿沥青“A”高达25255×10-6,有机碳含量28.8%,但总烃含量在40%~50%左右,OEP值分别为0.7和0.8,显示有机质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中既有Ⅰ型酐酪根,也有Ⅲ型酐酪根。有机质形成环境既有浅海陆棚相开阔型水体环境,也有半封闭型泻湖相等沉积环境。该地区可划分出4套生、储、盖组合,以第一套组合(由曲色组和布曲组组成)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蒋有录  房磊  谈玉明  慕小水 《地质论评》2015,61(6):1321-1331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对凹陷内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第二期为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其中第一期为主成藏期。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期成藏范围广泛,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成藏则主要分布于近生烃凹陷区;中浅部层系多为第一期单期成藏,深部层系多为两期成藏,第二成藏期主要分布于深部主力生烃层系中。不同区带及不同层系成藏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断层活动性和高成熟烃源岩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龚再升 《地球科学》2004,29(5):513-517
自中新世末(大约5.2Ma) 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念、识别依据、成因机制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在中国近海,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中新世和第四纪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非常发育的晚期断裂活动及活跃的天然地震等.不同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发育机制不同, 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亦不同.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莺歌海盆地和东海盆地西湖坳陷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了天然气晚期成藏, 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中部埕岛地区火山多期活动,对储层发育、油气运移及成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生界火山岩储层上,对新近纪火山活动及油气成藏的影响认识不足,制约着埕岛东部油气的进一步勘探。本文综合区内应用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阐释了火山岩岩性、岩相及活动性等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研究区火山岩主要为灰黑色玄武岩,地震剖面上火山锥的形态较为清晰,平面上呈现串珠状或链状分布。结合地震相及钻井揭示岩电特征,将新近系底部火山岩岩相划分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和侵入相5种类型。火山活动始于新近纪早期,持续3~5 Ma即消亡,形成局部发育的角度不整合,并导致沉积环境由湖泊三角洲向辫状河的转变。研究区在火山活动和火山岩体作用下,重塑了油气输导及侧向遮挡条件,形成多种油气藏类型,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岩性及火山岩体遮挡型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晶  李勇  张自力 《江苏地质》2012,36(1):8-16
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对歧口凹陷歧北斜坡沙三段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现今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期,部分埋深较大的地区进入晚成岩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对长石、岩屑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的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a)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成永生  陈松岭 《地质找矿论丛》2008,23(4):330-333,338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第三纪形成的箕状凹陷,是黄骅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对南堡凹陷外围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外围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不具备油气生成能力,油源来自于南堡凹陷下第三系,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进行长距离运移,并在构造高点进行富集,形成新生古储型油气藏.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差,原生孔隙基本不具备油气储集性能,晚期未充填构造裂缝乃油气运移与聚集的主要场所;岩溶发育垂向分带不明显,溶蚀孔洞孤立且连通性差.发育有不整合油藏以及构造块状油藏两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袁静  姜在兴 《矿物岩石》2000,20(1):57-60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下亚段孔店组具有陡坡(断阶)带-扇 三角洲构造岩相带、缓坡带-三角洲及滩坝-湖底扇构造岩相带、深陷带-远岸及滑塌成因湖底扇构造岩相带和凹中隆起(中央隆起)带-滩坝及滑塌成因湖底扇构造岩相带等四个夺相带。油气成藏以沉积相带、成岩相带和构造位置的共同影响,因而在东营凹陷不同的构造岩相带具有各具特色的沉积、成岩和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 在构造、沉积、石油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 从典型油气藏解剖入手, 构建了西北沙巴盆地3种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 即岩性型、地层型和滚动背斜型油气成藏模式。盆地经历了裂谷期、挤压反转期和拗陷期3个演化阶段, 发育Stage Ⅰ、StageⅡ、StageⅢ、StageⅣ等4套新生代沉积地层。盆地以StageⅣ泥/页岩为主要烃源岩; 有利储集层为由StageⅣC、StageⅣD、StageⅣE砂岩构成的上砂岩单元、由StageⅣA砂岩构成的下砂岩单元及StageⅣC/ⅣD地层滑塌形成的深水浊积砂体; 空间配置方面, 烃源岩与储集体平面相接、空间叠置, 为油气运移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油气富集条件及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 认为"内带"构造区的地层油气藏及"外带"构造区的岩性油气藏是盆地未来的油气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油气盆地砂岩储层的成岩压实机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埋藏成岩作用理论认为碎屑沉积物的压实作用是由上覆岩柱的有效应力产生的,但该理论解释不了我国油气盆地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我国油气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碎屑岩成岩压实机制的多样性,它既有上覆岩柱引起的压实效应(静岩压实效应),也有盆地热流控制的压实效应(热压实效应)、地层流体性质影响的压实效应(流体压实效应)以及构造变形引起的压实效应(构造压实效应).静岩压实效应、流体压实效应和热压实效应是沉积盆地中普遍的砂岩成岩作用现象;构造控制成岩作用贯穿于整个成岩过程,本文的构造活动指施加于岩石的构造变形作用,它引起的压实效应见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油气盆地.物理模拟的实验结果表明静岩压实速率为0.013~0.138%/MPa,模拟温度提高,其压实速率变大.热压实效应具有深度加大,热效应压实量(或热效应压实速率)减小;以及盆地的地温梯度差距加大,热效应压实量(或热效应压实速率)增大的特点;在相同的地层温度(T)下,低地温梯度地区的砂岩孔隙度是高地温梯度地区的e0.077+0.0042×T倍.流体压实效应具有粒级越粗,其压实效应越强;以及深度变大,一定岩性储层的流体压实效应变弱,而不同粒级之间储层流体压实效应的差距变大的特点.构造压实效应反映在多个方面,侧向构造挤压和基底隆升加快砂岩的压实进程,侧向构造挤压应力每增加1.0MPa,砂岩压实量平均增加0.1051%;而晚期构造推覆使下伏砂岩储层保持较高孔隙度.  相似文献   

13.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北部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升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高升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对于弄清该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计算机技术对高升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的研究表明,高升北部地区具备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较好的烃源岩经历了有机质的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81井—高70井区带。本区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度和储集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油气藏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高压压汞和流体包裹体等多种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区东南部铁边城区块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物性、成岩作用和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充注成藏的时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储集性能较差,平均孔隙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相残留盆地烃源岩类型主要为:(1)盆地相、陆棚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2)海陆交互相含煤系地层。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主要特征可概括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仲米虹 《地质与勘探》2019,55(6):1528-1539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油气中所有机酸对深部孔隙的溶蚀改造作用、油气超压对压实的缓冲作用。英国北海Miller油气藏等的资料显示 ,油气充注较早时 ,油区的石英胶结速率比水区的明显要低 ,石英的胶结丰度比一般预测值低 ,而孔隙度比一般的预测值要高。我国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油田资料显示 ,无论浅部或深部 ,凡是含油砂岩 ,其长石类及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都十分强烈 ,次生孔隙很发育 ,而不含油的砂岩 ,其矿物溶解及次生孔隙发育一般较差 ;油层的方解石、白云石含量一般比水层低 ,深层尤为明显。干酪根生成油气时的流体体积增加 ,可大大增加孔隙流体压力 ,产生超压 ,并可传递到储集层 ,因而大大增加对压实作用的抵抗能力。上述三方面实质上都为深部油气成藏改善了储层基础 ,对深部油气勘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相结合的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表明,二叠系砂岩储层总体上经历了2~3期次的油气充注过程;结合单井的热演化史研究,推算油气的充注时间为168~156,148~132,32 Ma.综合分析认为,鄂...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石炭纪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二叠纪—新生代是石炭纪盆地的改造演化期。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发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盆地覆盖区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整体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通过石炭系的沉积与分布特征,认为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受早期构造的控制,具有继承性、方向性和新生性的特点。石炭纪末期的构造事件基本结束了该区的海相盆地的演化,进入陆内盆地演化期,石炭纪盆地遭受埋藏或隆升改造,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改造作用,存在埋藏、隆升剥蚀、岩浆热改造、断裂、褶皱变形等多类型的改造作用,各地区的改造特点存在差异。油气勘探成果证实,石炭系是新疆北部重要的勘探层系,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期都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火山岩系既是油气的储集层,也是重要的盖层,盆地的多期改造事件不仅有利于火山岩储层物性改善,也形成了石炭系有利的油气圈闭,目前已经发现了石炭系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分布特征显示了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具有近源分布特征。因此,加强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圈定沉降中心和烃源岩的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郝芳  邹光耀等 《地球科学》2002,27(5):610-615
晚期成藏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特征。从晚期成藏的观点出发,深层油气藏的形成需要盆地深层发育仍处于有利生,排烃阶段的源岩,具有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深部储层,以及有利的储层-盖层能量配置,在超压盆地中,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使常压盆地中已过成熟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从而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较好的烃源条件,超压条件下低有效应力引起的机械压实程度减弱,流体流动性减弱引起的化学胶结作用减缓及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作用使深埋超压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然而,由于超压引起的地层天然水力破裂和流体穿层运移。超压环境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需要有效的储层-盖层能量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