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震观测数据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实施,我国建设了现代化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日产出数据约40GB.如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规划,实现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建设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为地震观测业务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新业务拓展提供支撑,发挥地震观测数据的效益,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地震观测数据系统建设的关键.本文基于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现状,结合地震观测台网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分布、产出特点,阐述了地震观测数据汇聚、存储、交换和服务模式,探讨了我国地震观测数据平台的架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本从地震学和测震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地震观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地震观测系统标定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地震观测系统标定研究和提高观测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震仪远程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数字地震台站。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极宽频带、大动态、大信息量、高分辨率、高精度和便于计算机处理等诸多优势,是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无法比拟的,模拟地震观测系统正在逐步为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取代。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地震观测技术是地震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近20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地震观测方法的更新,地震观测设备的换代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使当代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进了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值此世纪之交,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对下个世纪的近期展望,既很必要也颇具意义。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采用768工程独立开发研制完成的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设备的地震观测系统,在全国建成了20余个不同孔径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使我国的地震观…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出版社将于最近出版一部由王广福编著的测震学专著:《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这本书概括总结了当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地震观测系统中仪器标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它既包括了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泛应用于地震台站(网)中常规的标定法,又介绍了近期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新手段,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相关分析法、曲线拟合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在地震观测系统标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引言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接的优点,1975年全球开始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数字记录方式,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我国于1987年开始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十五”项目,经过中国地震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模拟地震观测在为人类做出约100年的贡献后,作为地震观测的一种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has comple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CEA has accomplish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of the existing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set up a number of new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This indicates full digitization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scale,layout principle and major functions of the up-dated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reg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and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for volcano monitoring and mobile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tailed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 in Kamchatka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ystem as of 2011. We describe the networks of seismological stations, the systems for the acquisition, storage, and processing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their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and software support. We discus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ing channels and the system as a whole. We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he Kamchatka seismological data bank that provide for basic research in earth sciences. In 2011, the system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in Kamchatka was a specialized network for acquisition (recording), storage,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of seismic and geophysical data that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monitoring of seismic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as well as tsunami warning.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地震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台站逐步覆盖全国.地震监测卫星通信系统为不具备地面通信条件的偏远山区及部分需要备份线路的台站提供卫星线路.着重研究该系统如何在保证传输可靠性和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使用SCPC回传体制根据业务需求高效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带宽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地震台站的数据共享和安全访问是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IPv4的地址局限,缺乏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措施,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立在私有IP地址的行业局域网,只能实现基于台网级的数据共享访问。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取代IPv4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实现台站级数据访问为目标,构建在IPv6网络环境下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安全组网模型,同时针对现有观测系统的特点,探讨IPv4地震观测系统过渡到IPv6的系统模型,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国家标准数字化地震台、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规模、设计思路、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服务功能,以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流程和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标准化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的4个主要阶段,基于地震标准发布实施时间及业务领域分布统计对地震标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阐述我国现行地震标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并初步构建了新的地震标准体系框架.通过对现行地震标准和标准体系的分析,提出地震标准化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用FOXBASE,TurboBasic等软件开发的测震编目系统的基础上,把GIS技术中处理空间信息的一些独特优点应用到测震编目系统中,建立了以GIS工具软件Mapinfo为开发平台的图形绘制查询分析配套系统。实现了与测震编目系统的数据对接。使对接后的系统在可视化查询、分析计算、图形制作、Bufer分析、显示输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有较强的数据兼容性和模块扩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