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美国地质调查局差点被撤消及随后的调整,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处已完成其2000~2010年科学战略计划的制订。波伦(StevenR.Bohlen)说,地质处这次制定的计划较之美国地质调查局1996~2005年的总体工作计划重点更加突出。现任代理副首席地质科学家的波伦称地质处的科学战略计划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波伦在给地质处的备忘录中写道,“40年前,大家普遍把了解地球内部构造作为重要目标……,我认为我们今天才刚刚认识到地质学与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它好像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使我们能更多、更…  相似文献   

2.
传统地质编图重复性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数据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提升地质编图的工作效率、提高数据质量,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国际地质信息化领域一直关注的智能地质编图问题,将MapGIS、制图标准、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机融合,研制了一款地质调查综合智能编图系统——智绘地质(iMapower).智绘地质以地质专家知识为主线,通过专家有限参与的人机交互处理模式,对原地质图数据进行多种智能化的地图综合处理(如合并、简化、融合、圆滑等),能辅助快速完成大数据量的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缩编及专题图制作.智绘地质在新版150万和250万地质图生产中使用,经实践证明该软件可至少节省65%~75%的编图工作时间,能极大减轻编图人员工作压力,有效提高成果的数据质量.MapGIS版的iMapower已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可为地质调查、资源规划、灾害应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多功能图件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成立75周年纪念。它的前身曾属于内政部和商业部,同时今年也是《震中初定》(PED)创刊60周年。1949年时,《震中初定》列有120个地震的定位,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1688个(见图1)。 1960年,也就是电子计算机程序应用于震中定位那一年以前,所有的地震都是用圆规在地球仪上画弧来定位。图2是分析人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起步晚,整体调查程度较低,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地学编图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实施的"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将分"中国海陆"、"中国海及邻域"和"中国各海区"三个层次来进行地学编图.第一层次编制了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地震层析成像图、莫霍面深度图、地质图、大地构造格架图和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图等8种图件.编图反映出中国海陆重力异常是"线性异常带纵横交错,块状异常区坐落其间"、重力梯级带主要为块体结合带;陆地磁力异常大致正负磁异常相间分布,海域北部为沟-弧-盆相关异常、南部磁条带异常;莫霍面总体特征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地震层析成像反映出中国东部和西部岩石层厚度的差异以及上地幔软流层的分布特点;大地构造格架和演化图再现了块体体制向板块体制的转换过程.本次编图强调地球深部结构的变化对表层构造的关联,重视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构造的结合,以深-浅层结合来划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已有成果表明,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局可以用"块体构造学说"来描述.  相似文献   

5.
1.前言本报告是为拟要求参加改进全球地震台网项目的机构提供信息而准备的。大多数情况是,将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新设备的机构目前运行着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或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台站。60年代WWSSN的装备和70年代相继用数字化设备及井下地震计装备的WWSSN的某些台站部署是一项极为成功的计划。该计划为地震和构造研究提供了必要的高质量的资料,为研究工作的进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WWSSN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7.
地质图缩编大多关注重要性较高地质体的综合任务,对面积较小地质体(如侵入体)的处理重视不够,而小地质体因其面积及与周边地质体或围岩关系等特殊性,处理环节较为复杂且耗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面向地质编图的小地质体智能综合的探索性研究.以常规小地质体综合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小地质体与周边大地质体之间相邻关系原理,提出...  相似文献   

8.
张永强 《地球》2011,(11):90-91
世界各国和国际地质组织历来十分重视地质编图工作,地质图件不但是集中反映一个国家地质工会工作成果和地质研究程度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体现一个国家地质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和科学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通过使用Arcgis server的地图发布功能,在Arcgis Enterprise地图服务平台,创建工作空间,将地震专题数据叠加至ArcgisOnline在线地图,实现天地图基础地理数据与地震专题数据相结合,从而达到产出面向公众的地图和减少地图模板数量的目的。另外,还能通过在线地图编辑、制作功能,达到快速产出地震专题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高俊峰  孙顺才 《湖泊科学》1995,7(2):151-156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是洪涝平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洪涝平原生产布局和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方法。首先概化平原内河图,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拟水流运动,得到各地的水位和流量,比较水位和数学地形模型(DEM)的高程,将水位高过DEM的地方划为洪涝危险区,本文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作出洪涝风险图,并且介绍了洪涝风险图在国民经济部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孙哲  赵曦  贾宁 《震灾防御技术》2016,11(2):396-402
结合地震应急中对专题图产出的要求,研究"天地图-陕西"的切片方式和服务方式,在Arc GIS中实现了天地图瓦片数据与矢量数据相结合。通过研究数据库监听技术、基于Python语言和Arc Py包的出图技术,实现地震三要素的自动获取和影响场产出,并最终实现了基于天地图数据的地震专题图自动产出,完全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专题图出图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国地震区划图随着建筑抗震设计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一张图发展成现今抗震设计图和地震危险性图两图共生的形式。地震危险性图主要反映依据地震科学认识与基础观测资料评估得到的国土地震危险性分布,抗震设计图则继承了传统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功能,反映国土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所需地震动设计参数的分布,服务于建筑设计。依据抗震设计需求,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地震系数分区区划、设计地震地震动区划和最大考虑地震地震动区划3个阶段,各阶段均始于地震危险性图的改进,并以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抗震设计图的编制为标志。本文总结了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历程,对地震危险性图与抗震设计图发生变革的技术原因、主要特征、应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田又文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06):719-719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简称《系列图》),是根据地质矿产部“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1989年8月15日,由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主持,该项目通过了鉴定。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有著名地质学家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汲清、傅承义、程裕琪、叶连俊、孙  相似文献   

15.
穿透含裂隙、裂缝地壳8 s视周期的SV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表明,当地壳平均裂隙密度高于0.01即横波各向异性高于1%时,非对称面内不同方位的SKS波均发生分裂;地震图中直接的记录显示是切向T分量上出现SKS波的振动,其振幅随地壳平均裂隙密度的增大而增强,甚至能与径向R分量上的振幅相当.局限于上地壳的强裂缝各向异性同样能引起SKS分裂.长周期SKS波分裂对地壳内裂隙、裂缝的分布缺乏分辨率.直立平行排列裂隙、裂缝使得SKS分裂T分量记录特征具有方位对称性,这来自于HTI介质中快、慢波偏振和到时差随方位变化的对称性;而倾斜裂隙、裂缝使得该方位对称性丧失.对实际观测SKS分裂的偏振解释需要考虑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特别是断裂附近的强裂缝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简称《系列图》),是根据地质矿产部“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1989年8月15日,由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主持,该项目通过了鉴定。鉴定委员会成员中有著名地质学家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汲清、傅承义、程裕琪、叶连俊、孙  相似文献   

17.
在1976 ~1983 年期间,格陵兰地区共记录到53 个地震.所有的地震资料都用检查地震记录图纸的方式进行了复核审查,得到了该地区Pn ,Pg ,P11(PMP) ,Sn 和Lg 波的走时曲线及其视速度,这些结果与加拿大的走时曲线相一致.发现有9 个地震的11 张地震图上记录到一个附加的i震相.初步研究认为,i 震相的存在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和地震方向有关,不过此现象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Na-K-Mg三角图常被用来评价水—岩平衡状态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水样,是水化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基于Giggenbach等的Na-K-Mg三角图、Benjamin等的Na-K温标公式和Fournier等的K-Mg温标公式,利用Matlab平台研发一套可判断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度计算公式选取的独立程序,解决了水化数据联立分析的问题。以海南岛15个温泉(深井)数据为实例绘制Na-K-Mg三角图,得出海南温泉水样均为部分成熟水和未成熟水,所得结论与前人一致。利用Na-K-Mg三角图(不同Na-K温标公式)结果,算得HN14水样的热储温度与实际相符。可见基于Matlab研发的Na-K-Mg三角图绘制程序可信度高,实用性强,可用于评价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标的选取,并可便捷进行其他数据的联立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洪泽 《地球物理学报》1978,21(02):174-181
用折射波法对断层进行勘探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观察到上、下盘的正常折射波及棱上的绕射波,而且还可以看到因绕射、透过所产生的一些次生异常波.这些波郁同时在记录上出现,并构成一幅复杂的波形图.如果不能一一地识别它们,并掌握它们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就无法正确地识别及解释断层.以往一些文章多半讨论板状介质边缘上的绕射现象,而未涉及上、下盘同时存在时,折射法记录上可能出现的次生绕射、折射波. 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了超声波脉冲地震模拟仪进行了实验,对不同大小断距情况下的折射异常波及次生波进行了研究,回答了有关断层勘探中必须阐明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