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气象厅的数字强震波形观测和汇集业务是采用95型烈度计实施的。现已在全日本以20km的间隔布设了约600个采用95型烈度计的全国性观测网(其中气象厅约150个,都市约130个,郡约140个,海啸地震早期检测网测点约160个,机动观测点约20个)。...  相似文献   

2.
1.前言近年来,随着通用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有关用统计方法处理地震活动的研究不断增加。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其对象的地震活动资料,大都使用广泛流通的气象厅震源目录文件(以下简称为“气象厅目录”)。但这种目录随着气象厅地震观测和震源测定法的变迁,在内容上没有保证时间的均一性。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虽已有一些介绍,但参加气象厅地震观测多年的成员开始大量退休,详细了解震源资料变迁历史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最近使用 SEIS-PC 的人在增加,因此,可能会有  相似文献   

3.
赵仕万 《华南地震》1989,9(2):34-38
近十年来,日本地震观测网有较大的改善,通过遥测汇集地震记录已相当普及。气象厅的包含东海近海和房总近海的电缆式海底地震仪的全国观测网;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的包含东京周围三个深井的南关东、东海的高灵敏度观测网;连结九所国立大学几乎覆盖全国的微震观测网,都各自根据不同的目的在整备着。在国立大学的观测网中,从各自观测点的地震波形资料输入到各地地区中心,相邻的其他大学观测点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遥测记录,进行自动处理(利用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测定震源),处理的数据直接传输到东大地震研究所的数据库,可以从各地区中心进行检索。  相似文献   

4.
对最近5a新提出的北美东部的地面运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将Atkinson和Boore(1995)的经验-随机关系,由电力研究所(EPRI,1993;Toroetal。,1994)、Frankel等(1996)研究得出的关系,及由SSHAC(1996)公布的北美东部标准地面运动数值作了比较。我们与EPRI或Franke的关系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低频振幅上。应用我们的经验震源模型,在1Hz处得出的振  相似文献   

5.
在离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M=7.2)震源区近100km的两个台上观测到脉冲式的同震地磁变化。在该工震对其最大幅度为0.6 ̄1.0nT,而持续时间为20 ̄30s。在发震时刻及其之后17s地震波到达观测点之前,这些变化看来就已经开始了。对余震的叠加时间分析亦揭示了类似的地磁变化,尽管其幅度比主震时小一个量级。作为这种同震地磁变化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地壳电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千岛群岛1995年12月3日择捉岛近海Mw7.9地震有明显的前震活动。用修改的联合震源定位法,我们同时重新定位了前震、主震和余震,从大地震成核过程的观点详细地研究了前震活动。重新定位的地震分布和它们的震源机制说明,1995年择捉岛近海地震是北美和太平洋板块间的板间地震。它的震源区与1958年择捉岛近海地震(Mw8.3)和1963年乌鲁普岛近海地震(Mw8.5)的震源区重叠。主震发生前9天,第1个震  相似文献   

7.
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40个地下流体观测点的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MS7.0地震的前兆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带内观测点的水氡趋势异常及水化、水位群体异常及频次异常与断层平均形变速率呈同步变化.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频次的累加值曲线在地震前表现为指数加速变化图形.(2)震源外围240km范围内的水氡中短期趋势上升异常,表现为由震源逐渐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在短临阶段各测点水氡的异常变化基本同步.(3)流体短临前兆出现明显的起伏加剧和层次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流量、断层气日变化在临震阶段出现3次加剧,且异常幅度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8.
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永登1995年7月22日6时44分,甘肃省永登县发生了Ms5.8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6...  相似文献   

9.
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青海,震源机制,共和1995年7月9日23时56分,青海共和发生了MS5.3级地震。经国家地震局定位及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0.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概况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7月11日格林尼治时间21时46分;北京时间7月12日05时46分。(2)震级我国地震台网测...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0月1日土耳其6.0级地震概况张洪由,张春艳(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1995年10月1日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阿菲翁省迪纳尔城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地震持续约30秒,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  相似文献   

12.
希腊北部发生6.6级强烈地震1995年5月13日在希腊北部发生强烈地震,造成财产的较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5月13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47分;格林尼治时间5月13日08时47分。(2)震级雅典地震研究所测定为里氏6.6级。(3)...  相似文献   

13.
1995年6月25日台湾宜兰发生6.5级地震1995年6月25日我国台湾宜兰发生6.5级中强地震,并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6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06时59分;北京时间14时59分。(2)震级台湾气象局测定为里氏6.5...  相似文献   

14.
气象厅的地震观测网和处理系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更新和强化 ,因此检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了。总的来说 ,气象厅开展确定震源的工作是1 92 6年以后开始的 (其中有一部分是 1 92 3年关东地震时收集的资料 ,计算震源时需要参考过去的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些资料 )。 1 884年以前的震源资料从理科年表 ( 2 0 0 1年版 )中的灾害地震表查找 ;1 885~ 1 92 5年的依据宇津( 1 982 ,1 986)的资料 ;1 92 6~ 1 960年期间的可以从地震月报增刊第 6号 ( 1 982 )查找 ,这些数据都是经过再次计算过的。虽说“增刊第 6号”是最新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紧急地壳运动调查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兵库县南部地震(M7.2)是关东地震(M7.9)以来最大的灾难性地震。该地震是沿日本列岛内陆活断层(有马-高-六甲断层系)发生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的内陆地震,是日本实施近代观测体制...  相似文献   

16.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区1995年的可控震源地震勘探计划为了弄清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震源区的详细地壳构造和该地震断层附近的微细构造与物理性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计划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这次勘探将与地震预报计划(“地下深部构造的综合调...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初,中外地震工作者先后发现震前有震源电磁辐射现象。由于震源电磁波信息对于地震的临震预报有意义,引起一些多震国家的关注。国内外的现场观测和岩石破裂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孕震区的电磁辐射伴随岩石块体破裂过程而产生;在一定的距离和接收频段上能够记录到震源辐射的电磁波;只要震前电磁辐射现象存在,就必然存在它的辐射源,这个辐射源可能就是正在孕育中的震源体本身。只要震源电磁辐射的这种波具有电磁波特性,就可以运用测向技术测定辐射源与观测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角,然后通过几个不同的观测点在地图上交  相似文献   

18.
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许忠淮提出的格点尝试法的基础上对网格搜索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采用新的加权方法计算加权矛盾比:权重因子包括反映初动符号质量的权重以体现资料质量的影响;不包括反映观测点与节面距离的权重以避免因节面附近资料权重的双重减小带来的系统偏差;通过减小震源球上密集资料点的权重以部分地抵消震源球上P波初动符号资料分布不均匀对可能解的影响.在通过加权矛盾比筛选可能的震源机制解时,把震源球分为面积相对均匀的网格进行解的搜索,避免了因网格划分不均匀所导致的平均解的计算偏差.针对资料不足情况下震源机制解会受控于个别观测点P波初动符号的情况,我们借鉴杰克刀(jackknife)技术,在可选解中增加了那些一个观测点被去除后的可选解,既对解的质量有了更好的把握,又增加了找到真解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针对可选解存在多个解簇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提供多组可选解的做法.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解的合理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主要基于解的离散度并参考加权最小矛盾比对震源机制解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马尼拉海沟的北断层发生MW8.0地震在南海引发海啸为假想的模拟情景, 利用E-FAST法定量分析了COMCOT海啸数值模型输出(最大海啸波高)对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位置和断层走向、 倾角、 滑动角等震源参数的敏感性, 以及各震源参数间的交互效应对最大海啸波高的影响. 结果表明, 观测点B1( 20.1°N, 119.4°E)、 B2(18.4°N, 118.1°E)和B3(13.5°N, 117.6°E)的最大海啸波高都对震级十分敏感, 对震中位置、 断层走向和倾角较为敏感. 敏感的震源参数在影响上述3个观测点的最大海啸波高时, 与其它震源参数产生了较强的交互效应. 但是对于不同的观测点, 各震源参数的重要度排序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海啸波高与潜在海啸源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华北北部短临前兆场特征与震源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国民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5,11(4):327-340
本文对华北20多次Ms≥5的震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华北北部地震的7项短临异常特征。同时,把短临地震阶段视为震源介质软化和断层蠕动的物理过程,利用各向异性非线性震源模型和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震源及其周围地区特征点(假定观测点)上的平均应力、最大剪切力、体应变和孔隙压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理论曲线的分析得到了短临地震前兆具有形态多样复杂、数量随时间指数型增长、异常从外围向震中迁移、异常相对集中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