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矿山地震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就采矿引起的诱发地震活动,即矿山地震的国际研究动态进行评述.重点介绍矿山地震的命名、早期观测与研究、几个主要矿震国家的情况、矿震的分类、矿震的震源机制、矿震震源参数与定标率等问题.还就利用矿山作为天然地震的预报实验场和作为地震技术的推广市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湖南矿山地震类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童迎世  童敏  洪迅 《华南地震》2003,23(3):49-56
从讨论矿产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出发,对湖南矿震的形成机制进行分类。总结出3种类型的矿山诱发地震,即:矿山构造型、矿山塌陷型和矿山岩(煤)爆型。并分析了各类矿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矿山地震能量极值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冈贝尔I型极值分布应用于矿山地震能量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导了能量极值分布函数的表达式,给出了其参数确定方法。在简要介绍老虎台矿矿山地震活动的构造及物理背景后,结合老虎台矿矿震实际,介绍了如何将能量极值分布用于强矿山地震事件的预测。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预测的月最大矿震能量的概率分布与实际记录的矿震月最大能量分布一致。最后应用该法预测了老虎台矿未来几年内强矿震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矿山地震是一种与开采有关的构造地震。本文阐述了矿震的概念及现象,介绍了目前矿震研究的现状,论述了矿震研究在矿山灾害研究及地震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对开阔地震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区域地震台网布设到开采矿区,加拿大对矿震活动的监测工作已得到了改进。矿震的强度、频度,会随着采矿向更深处发展并随开采率的加速而增加.因为许多矿山(钾盐、煤和金属)的面积范围较大,所以现今监测这些矿震的最可行和最实用的方法是,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内或矿的地表布设地震台网。在少数几个矿山周围已部署了地震台网,并且还计划在近代经历过剧烈矿震的其它矿山周围布设地震台网。本文描述了6次矿震的震源机制,并且介绍了有关的P波、S波辐射图像。把实际地震的辐射图像与理论上的预测进行比较,是判断潜在源机制的快速方法,另外,可用识别较大事件前的微震活动图像方法来减轻严重事件所造成的潜在损失。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等煤矿灾害及成因, 并通过若干煤矿瓦斯突出和矿山地震的同震现象,论述了这些灾害在动力过程中的内在关系.这些震例表明,在高瓦斯煤矿, 矿山地震与瓦斯突出存在密切的相关.认为较大矿震伴随瓦斯的低值延时响应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从矿震定位、震源机制、矿震成因、瓦斯突出条件等分析了矿震与瓦斯突出相关的机理. 进一步介绍了瓦斯流体对矿震的触发作用,尤其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在矿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矿震与构造地震在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讨论了上述结果在震源物理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大尺度的地震监测台网数据结合鹤岗小区域的矿山地震监测台网监测数据为证据,通过数据统计的规律来找出天然地震和矿震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地震活动与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的相关性研究。经过分析可知天然地震与矿震、煤矿瓦斯爆炸之间存在某些关联,即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煤矿瓦斯的异常涌出,这是矿山安全生产的最大威胁之一。探讨了天然地震、矿震及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的相关性,为矿山的安全开采提供预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上西里西亚煤田,由采矿过程引起的矿震危险性是与岩爆密切相关的。地震法可用来预先识别地震危险区。该法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岩石应力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并由测定所研究的岩石段内人工诱发地震波的速度场确定波速异常的范围。波速异常区的位置及其强度,是估计矿山巷道前方的矿震危险性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湖南典型矿震震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湖南的矿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出发.对近年来发生在不同矿区的几个典型震例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矿震的生成不仅与开采形成的重力场有关.还与断裂构造的原岩构造应力和现今应力场有关。矿震的发生频度和震级的大小,除与矿区的地质构造有关外,主要与开采的深度、强度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抚顺矿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88年以来抚顺矿震资料,用李治平等人建立的矿山地震能量冈贝尔Ⅰ型极值分布模型,并结合其它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对抚顺矿震活动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近几年矿震活动水平急剧增强与矿区断裂构造活动无关,主要是由于煤矿采掘所致;今后一定时期内,如果采矿条件不变,矿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可能仍分别按约33.3次/年和0.08级/年自然增长速度增长;未来几年内矿震的最大强度为Ml4.0左右(概率为0.58-0.72)。  相似文献   

11.
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与盆地内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近20年来所发生的6次4.5级以上地震为例,通过对这几次地震前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对应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特别是盆地内发生的3次地震,每次震前两测向曲线均统一表现为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为判定该地区的震情趋势提供了信度较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Effectsofmining-inducedearthquakesonwatertableindeepwellsYong-TatCHE;Zhi-Feng;You-PeiWANG;Jin-ZiYU;Ji-GangHUANGandQiWANG(车用太,...  相似文献   

13.
Izvestiya, Physics of the Solid Earth -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mining-induced earthquakes to generate successive shock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Khibiny...  相似文献   

14.
甘肃华亭地区矿震记录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十五"数字网络项目兰州宽频带地震台网资料,对甘肃华亭地区矿震记录波形采取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剔除噪声干扰、滤波后,分析解释了甘肃华亭矿震的典型记录特征。结果表明:华亭矿震的宽频带记录表现为近台记录大周期面波发育,持续时间较长;平凉台(PLT)场地放大作用明显,所计算的震级偏大。  相似文献   

15.
甘肃平凉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1年以来甘肃省平凉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比较突出问题,通过遗传算法重新定位地震深度,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平凉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震相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认为平凉地区地震主要为煤矿诱发地震,可能发震机理为煤体压缩、顶底板拉伸、断层矿震等.  相似文献   

16.
陈雯 《湖泊科学》2012,24(1):1-8
流域空间开发和土地利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剧烈影响,迫切需要在流域综合管理中充实完善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等研究内容,因而成为推动湖泊-流域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相关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研究基础上,从流域自然地理单元特殊性和管理目标复杂性出发,探讨了流域水陆系统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的研究重点与基本思路,提出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区的技术路线及关键方法,并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提出严格保护区、适度发展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发展区四种类型区及其空间管制要求,符合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流域可持续开发和保护提供指导.最后,讨论了未来流域土地利用分区空间管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立新 《地震》2008,28(4):59-67
对松辽盆地的构造环境、 演化历史和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在中国东北前中生代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简单剪切作用形成的, 根据中浅层构造和地层特点, 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1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此基础上, 对东北地区中强浅源地震进行了期幕分析, 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具有20年活动的周期特征, 1900年以来可以分为5个活动期, 目前正处于第5个活动期的末期(1999—2010年), 未来几年东北地区仍有可能发生1~2次中强地震。 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松辽盆地内部中强地震成对特征,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及邻区将是可能的发震区域。  相似文献   

18.
崔伟中 《湖泊科学》2004,16(Z1):77-82
流域管理是以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它的目标是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流域管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局.通过分析我国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流域管理经验,提出要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快流域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流域管理的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科学规划决策、有效配置调控和有力监督控制的作用,进一步探索适合不同流域的管理模式,加大构建公共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力度,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gover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hydrochemical situation in the rivers of the upper part of Ural R. basin are analyzed. Pollution transport is partially taking pla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ampered water exchange, caused by the structure of river channels and runoff regulation. The study confirm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river water in different seasons, which is most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river runoff characteristics. The long duration and the high intensity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have considerably weakened the stability of riv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