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区地处欧亚板块东缘、横跨太平洋构造带北段第二和第三隆起带及其间的松辽沉降带。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大陆的俯冲作用,使本区成为活动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岩浆活动强烈(图1),与之有关的矿产十分丰富。按本区中生代构造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侏罗纪陆缘造山带、裂谷系形成阶段与白垩纪陆缘裂谷形成阶段,新生代  相似文献   

2.
一、松辽盆地东缘聚煤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印支运动以来,由于太平洋底扩张的不断增强,使太平洋大洋板块向亚洲东部大陆壳俯冲,导致亚洲东部大陆壳与太平洋板块接触处附近岩石圈的破裂,形成我国东部地区的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嗣后,我国东部大面积上隆剥蚀。到了晚侏罗世开始,沿着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导的断裂系统发生张裂,沿张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河沿岸一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印支运动对东缘构造影响相对微弱,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区内形成了一套挤压应力近NS向的共轭节理。燕山运动对东缘的形成演化意义重大,其基本构造形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受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俯冲产生的远程构造效应的影响,区内发育NE—NNE走向的褶皱带;离石断裂受到SE—SEE方向的挤压,以脆性变形为主;节理解析获得的燕山期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地东缘的挤压方向转变为NE—SW向,其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及碰撞期后陆内俯冲所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语:欧亚大陆东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所控制。然而,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作用是何时开始的?中生代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历史如何?这些问题一直存在较多争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厘清中生代中国东缘受泛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下,其可能形成的地质记录的时空分布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前者主要从岩浆、构造、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等角度出发,后者的运动学参数集中在俯冲角度、速度、方向等维度。结果显示:俯冲角度、速度以及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形成与之对应的地质事件;但是中国东缘(东北、华北和华南)区域地质记录间的差异也表明,即使都可能遭受俯冲作用,由于个体特殊的构造背景,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对于中国东缘中、新生代的这一特殊构造现象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三联点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华北和华南碰撞拼合后,中国大陆东缘可能存在TTT、TTR或者TFT的三联点,而不是简单的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另外,中国华南早、中侏罗世近东西向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法拉隆板块和伊泽奈岐板块洋中脊俯冲有关;晚侏罗-早白垩世的板片后撤由NWW向的伊泽奈岐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洋中脊扩张作用所致;而华北克拉通东部记录侏罗纪伊泽奈岐板块俯冲的证据不足,可能并没有发生板块俯冲作用,表现为板块运动与作为中国东部最为薄弱地区的郯庐断裂带的强烈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瑶琪  赵士宝 《地球科学》2004,29(5):575-582
回顾了太平洋撞击成因假说的主要内容, 重点围绕太平洋古陆消亡的内外动力学机制进行讨论, 认为P/ T之交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撞击事件撞裂了岩石圈板块, 导致岩石圈下的地幔对流方式发生重大转折.在这种全新的对流方式驱动下, 太平洋古陆板块伴随新生洋壳板块的俯冲和碰撞而逐渐消亡并拼接到环太平洋大陆边缘, 与此同时, 环太平洋构造域开始形成.这种以太平洋构造域为中心的深部构造热体制深刻地影响了环太平洋大陆板块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7.
杨林龙  唐宏宇  刘惠民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9-67z1130
正众多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构造自中生代以来受到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以及印度板块远程效应的影响,形成了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种相互关联却又相互独立的构造现象(李三忠等,2018;任建业,2018)。渤海湾盆地的北缘和东缘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其走滑构造样式、变形时间及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梁光河 《地学前缘》2020,27(1):244-259
日本列岛是位于欧亚东缘和西太平洋过渡带上的大陆板块,其来源和成因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上认为其成因是由太平洋俯冲形成的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地形地貌、地震勘探剖面和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古地磁测量和古生物等诸多证据,将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和东海盆地及冲绳海槽的构造迁移进行统一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陆板块在新生代由两个区域分别漂移而来。北海道来自赤道附近,而本州、四国和九州来自华南大陆边缘。其成因动力机制与欧亚板块从北大西洋的裂解东漂和印度与欧亚碰撞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位于欧亚板块东缘的日本三岛首先发生了裂解,之后发生了漂移。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合理地解释了沟弧盆体系的形成机制和过程,说明了弧状岛弧的成因机制,也给出了所形成的盆地内油气富集的规律。本研究为大陆漂移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地区晚侏罗—白垩纪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东北地区主体构造特征置于东北亚大地构造背景中进行分析,可将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古近纪的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时段:1)中—晚侏罗世,特提斯洋扩张及古北美大陆板块与古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致使蒙古—鄂霍茨克湾闭合,形成大规模深层次逆冲构造;并在南蒙古和华北地块北缘产生远距离的构造叠加效应。2)晚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板块、古太平洋构造域(包括古太平洋和伊泽纳奇板块)与古欧亚大陆之间的联合作用,导致亚洲东部大陆地壳向东蠕散、伸展和断块活动,伴随发育小型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3)早白垩世末(阿尔布晚期)—新近纪(中新世),特提斯洋板块(后期包括印度大陆)、太平洋构造域与欧亚大陆间的联合作用,导致古太平洋(或伊泽纳奇板块)消失及鄂霍茨克海微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在大陆边缘叠加形成火山-深成岩带和坳陷盆地。在100~40Ma期间,太平洋构造域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产生重大影响,在导致大陆岩石圈-地壳减薄、地幔类型转变和强烈深成构造-岩浆活动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与大陆边缘断块活动有关的浅层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古太平洋起源于泛大洋,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绕泛大陆的全球性大洋。随着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和泛大陆的裂解,逐渐形成了古太平洋板块,以及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板块等等。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古太平洋板块(或伊佐柰琦板块)向东北亚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始于早侏罗世,俯冲带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其中夹杂着微陆块或地体,构成了多岛洋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最终闭合已被大部分学者认同,但松嫩—张广才岭东缘早中生代火成岩的构造属性是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还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晚三叠世双峰式火成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相邻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特征与空间分布,确定了该区早中生代的构造属性,并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在欧亚大陆下俯冲开始  相似文献   

13.
论构造耦合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构造耦合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现今东、西太平洋的构造差异及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差异与俯冲的洋壳板块性状有关,即:①俯冲角度;②俯冲角度的改变;③俯冲速率;④俯冲速率的改变;⑤俯冲深度;⑥俯冲板块前缘与海沟间的水平距离;⑦俯冲板块在670km上、下地幔界线处的构造形态;⑧俯冲板块的位移及位移方向。这种深部构造活动对浅部构造形成的制约和影响,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耦合现象的具体表现。中国西北部的盆山耦合现象是大陆内部的构造耦合作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导致中亚地区产生陆内A型俯冲,A型俯冲是造成盆地消亡、山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环太平洋带的明显分区可由火山、地震、山系、盆地、岩浆和矿物表示出来。所获得的大尺度分区相当于4个象限区:南东区、北东区、北西区和南西区。在一定经纬度上,尤其在中低纬度(60°~0°)带上,宽度具百公里的中尺度分区表示出等距和交替重复性发现的分区特征。在东太平洋底部中的一系列转换断层不断地把大洋板块切割成一系列条状断块,条状断块相应显示出独立运动称之为“条状板块构造”。部分条状板块有关不同类型板块舌状构造在大陆显示形状变化底部下倾,使板块舌状构造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分区。亚洲东部大陆板块也被分离成东西扩张构造带。这些大陆板条向东运移,相当于西太平洋岛分区。舌状板块变形机制(包括弹性弯曲,弹塑性弯曲)和承受洋脊压力和舌状板块弯曲将被分析,同时对分区的起因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其东受太平洋板块的作用,西南受印度板块的作用,这就是施加于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两组应力系统。因此,除了板块移动和俯冲本身是第一级的新构造运动外,中国广大地区的新构造单元布局,以及挽近构造型式的发育等等,都不能不首先归因子板块边界的活动。甚至在板块学说诞生以前,很多学者已经直觉地认识到太平洋和印度地区的活动对中国构造型式的影响和控制。例如黄汲清在一九四五年提出“古亚洲大陆”向南推进,受到太平洋的“回击力,因而形成“太平洋褶皱”;同时又受到向北挺进的冈瓦纳大陆的“抵抗”,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强祖基  张立人 《地质论评》1983,29(5):448-448
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壳和岩石圈构造演化与西太平洋弧沟系有关。本文将提出中国东部地震活动性自北而西南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由于西太平洋弧沟系自北而南各段弧沟系消减类型不同及弧后具有不同的应力状态。喜山运动早、中期,太平洋—库拉板块活动脊消减到亚洲大陆东缘,弧后强烈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早侏罗世火山作用的研究,对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认为华南地区的早中生代火山作用是印支运动后造山大陆裂解(伸展)形成的,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中侏罗世是区域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时期,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作用导致印支后造山裂解大陆的闭合,构造域转换发生在中侏罗世。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碰撞和持续挤压,早侏罗世的火山-沉积盆地逐渐开始闭合,开始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后造山阶段的伸展应力体制转换为挤压应力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触带,把大洋、岛弧和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板块俯冲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松辽地堑为主体,联合伊通—依兰裂谷、抚顺—密山裂谷及一系列地垒、盆地呈北东向平行分布的大陆裂谷系。在这样一个构造环境中,广泛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大陆  相似文献   

19.
高亮 《地质力学学报》2021,27(5):835-854
根据西南极已发表的中—新生代古地磁数据,对西南极不同地块进行了古大陆重建。识别出古太平洋板块对西南极构造演化影响广泛的两次构造事件:一是120~100 Ma古太平洋板块内翁通爪哇-马尼希基-希库朗基大火成岩省的喷发与全球板块洋壳扩张速率高峰期引起的西南极瑟斯顿岛-埃茨海岸与东玛丽·伯德地快速南向移动;二是古太平洋-凤凰板块洋中脊在~100 Ma俯冲至西南极之下导致的以罗斯海区域为主的岩石圈伸展、瑟斯顿岛-埃茨海岸与玛丽·伯德地远离东南极以及南极半岛发生南向运动与顺时针旋转。证明太平洋板块俯冲与西南极板块运动的耦合关系。未来需要在西南极获得更多具有准确年代学限制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这将对西南极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更多的制约,并有助于深入理解南极大陆的构造演化过程、板块生长与裂解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尚鲁宁  张勇  姚永坚  吴浩  胡刚  田陟贤 《中国地质》2020,47(5):1323-1336
晚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主要集中于东海东缘。中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台湾弧-陆碰撞等一系列重大构造过程,塑造了现今琉球沟-弧-盆体系、台湾碰撞造山带和南海东北部的构造-地貌格局。本文基于对重磁和多道地震资料的解译,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了冲绳海槽构造演化史,阐明了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和台湾弧-陆碰撞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中新世以来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南海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模型。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板块汇聚背景下东亚大陆边缘深部动力-热力过程对浅部构造格局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