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以承德市为例,论述工业结构、布局与环境质量关系,提出了调整工业布局的综合评判模型,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和谐的结构,齐全的功能和高效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3.
北京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北京地区发展工业最突出的优势是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缺乏,环境质量要求高。北京工业分布呈同心圆状从城区、近郊向远郊扩散,城区与近郊工业过于密集,远郊工业又过于分散。根据北京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作者建议:应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省水、占地少、污染轻的工业部门。根据这一原则,调整现有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同时,尽快建设远郊工业卫星城镇和相应的交通通讯系统。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工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利用对外开放的优惠地位,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发挥临海优势,以港口为中心,努力发展临海工业的工业发展方向。最后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工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工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着重从区域与综合角度,研究各种工业布局的因素与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组合(地域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发展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李文彦主编,陆大道、陈汉欣、陈航副主编的《中国工业地理》(1990年,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业交通室15名研究人员执笔。这部巨著16开,共380页,包括总论56页、部门工业地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通过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0年我国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各省工业结构的污染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西北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减弱,东南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有所增强,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地区是黄河中游、西北与西南等地区。最后本文构建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今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及时监控和预防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天山北麓工业带城市工业经济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选择新疆区域工业发展为参照系,用Shift-share方法对天山北麓工业带6城市工业增长与工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从动态角度判别各城市工业结构的优劣及存在问题并揭示其原因,提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洛阳市大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案例剖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工业企业区位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地理学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协调工业区位选择与城镇体系布局,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空间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现实意义重大.在初步探讨了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耦合的价值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不同时期内洛阳市工业布局指向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部门和典型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调查大型工业企业近期研发和管理、核心生产、配套企业等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布局区位指向,分析其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近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取向的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同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模式的耦合关系不尽合理,这不仅对城镇体系的完善、也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提出符合城镇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城镇体系布局意向及其对工业发展区位的期望,分析了在符合企业意愿和政府作为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向距离中心城市30 km县城集聚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中心城市与县城的快速通道建设、政府补贴弥补土地价格差价、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区间工业结构的异同与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省区之间工业部门结构既有趋同性,又存在趋异性;趋同性是基本合理的,而趋异性预示着各省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我国省区工业结构差异主要发现在综合专业化能力、部门深层结构、结构质量三方面。以此为依据,本文提出了我国省区工业结构转换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世纪工业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工业地理学发轫于20世纪初,在经历了启蒙和成长两个阶段后,终于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实证性学科,我国工业地理学面临国家工业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为此,实现以政府主导布局的传统理论思维向以市场主导布局理论思维的转变强调空间扩散和空间重组的协调发展和现实布局实践的科学总结将 国工业地理学未来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资源、人口、环境和工业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乌鲁木齐工业区环境容量与工业结构优化SD模型。模型以工业投资分配比例、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作为决策变量,对2010年以前环境容量进行了动态仿真模拟。通过多方案比较分析,认为增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和优化投资结构是乌鲁木齐工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农村工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山东省农村工业结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运用AHP对不同层次的区域上重点发展行业作了选择,并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工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9以来,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动的特征及其对区际增长和分工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绝大多数省市区工业结构变化高于国家水平,但由于各地人均收入、区位性以及结构性差异,这种变动具有明显地理分异:南大北小,东西部大中部小。(2)各地工业结构变动普遍表现为重加工业地位上升,采掘工业地位下降,且多数省市区原材料工业和轻工业地位下降,高加工度化和重加工业化十分显著。(3)广东、江苏、福建、河北、安徽、湖南、陕西、浙江、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结构调整有利经济增长,其它省市区结构调整相对不利经济增长。(4)资源型地区数量减少,加工型地区较大幅度地增加,基本形成沿海沿江地区和陕西省以加工业为相对专业化部门,其它广大地区以采掘、原材料为相对专业化部门的区际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乌鲁木齐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特点和工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该区域的工业结构调整原则和调整方向,论证了发展石油、纺织、机械、建材等主导工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工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其9省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多角度研究三大区域及九省市的工业结构特点,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上述区域分工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