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土地总面积7923平方千米,人口179万,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多人少地区之一;加之黄河水携带泥沙奔流入海,每年可造地数万亩,东营又是我国唯一土地面积年年增长的地区。区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大约有520多万亩,大部分是黄河改道,以及泥沙在黄河入海口的逐步堆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共和国最年轻的国土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是黄河以巨量泥沙堆积在人海口附近而形成的扇面状陆地,在自然地理上,它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三角洲叠加形成的复合体。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7200平方公里。1855年黄河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决口,经大清河故道于利津县东北老爷庙牡蛎嘴入渤海,建造了以宁海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附近的近代三角洲,陆上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约35万hm^2,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自2001年以来,东营市充分发挥后备资源优势,把握省委省政府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予以扶持的大好机遇,先后实施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7个,已竣工15个,项目总规模1.83万hm^2,总投资3.79亿元,新增耕地面积0.5万hm^2;省级项目22个,已竣工19个,项目总规模0.75万hm^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东营区针对全区土地资源“一少一多”的实际(即:耕地总量少,总面积29588.1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6%,人均耕地仅有0.12hm2,而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55.5%;耕地后备资源多,宜农土地面积8540hm2),精心组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东营区在福建漳州召开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2006年10月,非洲十国考察团到东营区考察学习土地开发整理经验做法;2007年被评为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才利民副省长到牛庄镇1133.33hm2(1.7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场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东营市河口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以往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和执行力度薄弱,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市场化配置还欠成熟,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如何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增加、土地结构与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政策与实施过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东营市河口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客商争相投资的热点,正确分析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面临的形势、搞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对于促进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土地管理特别是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营区作为东营市"四区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该文论述了东营区土地管理的现状及主要做法,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推动东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区村居改造建设,促进了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1加强组织领导强力保证村居改造工作东营市是在石油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受过去“随矿建镇”模式的影响,中心城建设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特别是有18个村居散落在城区之内,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该区把城区村居改造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重点调度,在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9.
东营市东营区通过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 ,历史遗留问题依法处理完毕 ,违法设立的园区全部撤销 ,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和利用秩序良好 ,国土资源和测绘管理纳入依法行政、规范有序、科学管理的轨道。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和管理到位 ;无闲置、撂荒耕地。矿产资源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 ,基本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依法管理土地、矿产、测绘市场。政府依法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 ,并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管理职责 ;土地使…  相似文献   

10.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中心区,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辖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7万人总面积为1156平方千米。全区宜农土地面积为1.55万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很大。多年来,东营分局立足于东营中心城区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管理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依法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努力实现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搞好用地服务,保障建设项目和油田打井用地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大村居改造工作力度,大力集约节约用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不断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按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国土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区)"、"全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黄蓝战略"出台后,东营市作为唯一完全纳入两大战略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加快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步伐。该文对东营市"黄蓝战略"前后的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东营市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上的经验,对其未来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利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东营市1992年、2000年及2010年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了东营市近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经对比分析发现,东营市土地利用年动态变化在2000—2010年间较为显著,景观水平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优势度、稳定性增加而多样性、均匀性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市是山东省内重要的沿海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地面沉降灾害制约了东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三维地面沉降模型可以实现东营市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的信息化、可视化。根据东营市地质条件及矿产资源赋存层位,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标准分层分为13层;而后收集了东营地区深钻540个,深度均在2 000 m及以上,其中有82个能够达到4 000~5 000 m甚至更大深度,按照标准分层,对所有钻孔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一步利用Mapgis K9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次实现了以矿产资源层位划分为依据的大深度的东营市三维可视化地质结构模型模拟分析。同时,结合东营市19座地面沉降监测站数据,构建了地面沉降模型,首次实现了地面沉降的动态预演及监测,为东营市地面沉降评估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禹城市城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陆块、华北拗陷区、济阳坳陷区、惠民潜断陷、临邑凹陷南部。通过已有钻探资料及近年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对禹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的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水文地质特征、地热流体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禹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属于层控型低温地热田,地下热水矿化度较大,成因主要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5.
东营市城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营市城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东营市城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长期开采石油、天然气、深层地下水,使地层应力增加产生压缩;新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上升、欠固结土自然沉降以及地面荷载是地面沉降的次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东营市地热资源丰富,近年地热资源开采量增加非常迅速。主要开采层位为东营组热储和馆陶组热储,其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以供暖、洗浴为主。由于综合利用技术不完善,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合理开采及尾水的任意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该文根据当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梯级开发模式,改善了尾水排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对东营市地热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作为开发建设的载体,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提供经济发展支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中不可替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瓶颈"效应日益显现。东营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外延扩展,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探索了一条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瓶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通过遥感解译、水土样测试、环境地质调查,从地表水、坑塘水、平原水库、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的质量评价入手,查明了东营市湿地的分布现状,分析湿地演变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构建东营湿地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脆弱性评价,为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与区域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进行及时补充,有力保障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兼顾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东营市"十二五"期间部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可以看出,在政府统管模式下的未利用地开发容易引发评审、设计、实施、管护等多方面问题。由于缺乏申请主体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合理区分,造成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相应环节难以客观公正地运行和落实。而且因缺乏合理的政府农业补贴机制及明确的产权构架,造成实际从业人员对未利用地开发的热情不高,缺乏发挥未利用地开发效益的长效机制。结合项目管理改革环节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采用基金化管理和开放式市场运行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则有助于实现部门职能整合,将项目建设与后期管护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基金模式的实现必须统筹考虑政府角色定位、职能转变、产权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改革创新审慎、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