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魏斌 《地学前缘》2000,7(4):421-429
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柴达木盆地显生宙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盆地叠合过程。在寒武纪—泥盆纪 ,柴达木板块处于低纬度区 ,从寒武纪时的南纬 4 1°往北漂移到泥盆纪时的北纬 10 6° ,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块体有较大的纬度差 ,表明柴达木板块在该时期是一个并不隶属于其它任何板块的独立的块体 :与华北板块之间以北祁连洋相隔 ,与塔里木板块之间以阿尔金洋相隔 ,与中昆仑地块之间以东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板块内部也被赛什腾—锡铁山洋所分隔。这些洋盆经历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张裂阶段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聚敛阶段 ,最终于中泥盆世末期闭合。该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 ,叠合在震旦纪大陆裂谷盆地之上的是寒武—奥陶纪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 ,生物发育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柴达木盆地以隆起为特征。石炭纪—三叠纪柴达木板块继续北移 ,石炭纪时位于北纬 11 9° ,二叠纪时位于北纬 12 7° ,三叠纪时位于北纬 2 2 2° ,该时期柴达木板块已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拼合 ,但与羌塘板块之间以南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处于南昆仑洋的弧后部位 ,叠加在早期盆地之上的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晚二叠世—三叠纪柴达木盆地再度隆升。侏罗纪以来 ,柴达木板块缓慢北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石炭纪油气资源的找藏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高原的大型油气复合盆地,它具有多个叠置的含油气系统.经沉积古地理研究,本区石炭纪为滨浅海相沉积环境,气候温和,生物茂盛,特别在东北缘一带,分布含煤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有利于烃源岩生成.根据马北地区油源对比、深部有机质成烃研究及对石炭纪泥岩、石灰岩地化分析,为优质烃源岩,充分证明石炭纪油气资源丰富,可作为今后找油气藏的目的层.对东北缘的红山-德令哈坳陷及苏干湖盆地应是勘探评价的首选地带,可望发现海相油气田,力争找油气藏工作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是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挟持的构造地带,属于佳蒙地块中的镶嵌状微地块活动造山带,为中-新生代陆相含油盆地叠合于晚古生代海相盆地之上的延变型叠合盆地。盆地内中、古生代地层,均呈"水、火"二元结构;区内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并有三多(多期、多旋回、多侵入-喷发中心)特征;具有"双机"(有机和无机)、"双相"(陆相和海相)叠合成藏特点;"开"与"合"型构造活动是坍塌裂谷的表象,从地表(陆相盆地)—地壳(海相晚古生代残留盆地)—岩石圈的"三层式"构造格局研究,呈现了NNE-NE与EW向"立交桥式"构造样式。简而言之,松辽盆地为一破盆(断裂丛生、火山-岩浆活动破坏)、矿盆(盆内油气藏丰富、边缘多金属矿产广为分布)、热盆(地热梯度甚高)、浆盆(盆地内外大量火山岩及岩浆岩分布)、歪盆(中央隆起的两侧的凹陷和断裂均不对称)和水盆(自古生界至中、新生界沉积岩产出)。针对叠合盆地成藏作用,可将深部的海相碳酸岩型油气藏或火山岩型气田作为找藏主攻方向,提出了"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深部找藏建议。通过研究和预测,初步认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藏潜力,坚信定能实现"百年大庆"的宏伟规划。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光  徐嘉炜  孙世群 《地质论评》1995,41(5):452-456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这一平移时代与太平洋的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天然气碳同位素中δ13C1、δ13C2、δ13C3的组成与划分标准,将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划分为煤型气、裂解气、油型气与生物气四种类型,通过对天然气同位素中的δ13C1、δ13C2-δ13C1、δ13C3-δ13C2值的差异分析以及与对应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天然气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这对于探索柴达木盆地的成气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天然气勘探的目标选择都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盐湖资源,但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浅部易开采的优质资源不断减少,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风险,走向深部成为必然选择.与浅部相比,盐湖深部以卤水矿为主,具有储层质量相对差、富水性弱且不稳定的特点,开采难度极大.本次研究在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块以张性断裂破碎带作为深部富水区勘查的突破口,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王义天 《地学前缘》2000,7(2):484-484
商 (城 )—麻 (城 )断裂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中西部 ,全长近 4 0 0km ,宽 2~ 5km。断裂带总体走向NE2 0~NE30° ,倾向NW 2 80~NW 32 0° ,倾角 30~ 6 0° ,是一条具多期活动性的强构造变形带 ,它在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对其形成却没有进行过精细的测年研究 ,缺乏对其运动学效应的认识 ,影响了对造山带整体活动性的理解。有鉴于此 ,我们研究了该断裂带的40 Ar3 9Ar年代学 ,首次报道了其形成时代 ,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普遍发育的NWW向和NE向两组大型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92,自引:27,他引:9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127.62±0.19Ma的40Ar-39Ar年龄,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Ar-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事件是伊泽纳崎板块突然发生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从而造成了郯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晚第三纪初期起动的挤压活动,使郯庐断裂带上的断陷盆地同步抬升和闭合;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则断续延至今日,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响应,而印度板块碰撞的构造挤出起着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表明 ,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与各种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陆相盆地中油气受层序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以及更次级的层序地层界面的影响与控制 ,形成不同类型的隐蔽型油气藏。因此 ,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含油气盆地中不同构造和古地理单元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分析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沉积地层中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陆相盆地中不同古地理、古地貌单元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阐述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油气藏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并进一步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气藏提出简要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0.
马站盆地成因与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内马站盆地中沉积岩相和同沉积构造分布特征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盆内化石的研究,认为该盆地是一个形成于晚白垩世并与郯庐断裂带活动有关的走滑盆地。该盆地的形成表明郯庐断裂带,至少是其一部分,在晚白垩世时期仍存在明显的走滑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刘林 《铀矿地质》2008,24(1):12-16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的块断带,中新生代盆地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岩席呈不同的展布形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构造部位构造样式的分析、中下侏罗统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的阐述,认为在与盆地蚀源区相向的目的层,即对冲构造样式是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部位,而相一致的单冲构造与斜坡带构造样式是现代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红沟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分析其沉积物质来源,可以揭示柴达木盆地潜在物源区隆升、剥蚀历史,为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过程提供证据。本文以红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约束,对剖面晚渐新世-上新世的碎屑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物源示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3.7~12.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20~290 Ma,锆石ε_(Hf)(t)集中在—13.53~9.27,Hf同位素t_(DM)范围524~1456Ma;大于300Ma的锆石,ε_(Hf)(t)介于—31.77~13.44,其中76.3%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484~3727 Ma。采集自12.5~7.6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400~500 Ma(峰值~440 Ma),ε_(Hf)(t)值(—27.75~10.75)的90%为负值,Hf同位素t_(DM)介于615~2115 Ma之间。6.8~5.5 Ma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400~500 Ma,ε_(Hf)(t)值(—26.8~8.97),t_(DM(Hf)))介于668~2093 Ma,但220~290 Ma的锆石显著增加,其ε_(Hf)(t)值(—11.86~9.42),Hf一阶段模式年龄范围549~1399Ma。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显示红沟剖面220~290 Ma的锆石与东昆仑山锆石Hf同位素特征相似,而400~500 Ma的锆石则与南祁连山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揭示东昆仑山在24 Ma开始抬升成为柴达木盆地的源区,~12 Ma南祁连山开始隆升,为柴达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与地貌边界。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以来发生多期次的走滑运动,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进而影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本文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区域地层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对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发现盆地中褶皱形态指示了近东西走向的褶皱构造带与近南北走向的褶皱构造带的叠加干涉效应,其中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带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东扩展过程的响应,近南北向褶皱构造带是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响应。对NW-SE向穿过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的盆山结合带地震反射剖面的再解释,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发育的多层生长地层,记录了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信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分布等厚图褶皱干涉样式的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14.9Ma)阿尔金断裂活动已经明显影响到柴达木盆地,而狮子沟组沉积时期(8.2~2.6Ma)断裂活动对柴达木盆地改造最强。通过对研究区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和沉积、构造、磁性地层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在新生代至少存在三期(~30Ma,~8Ma、~2.6Ma)强烈的构造活动和隆升作用,在柴达木盆地内表现为相应地质时代沉积速率的加快、沉积物岩性的变化、构造地貌的变形和同构造生长地层的出现。其中后两期(~8Ma、~2.6Ma)构造活动在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广泛存在,为准同期构造事件,而月牙山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则表明阿尔金断裂带现在仍在强烈活动,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并影响和改造了柴达木盆地,可能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然而,前期研究主要侧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部地区,对盆地中部深层卤水赋存情况所知甚少,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中部一里坪和西台吉乃尔盐湖周边的深层卤水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深钻获取的深层卤水样,开展水化学及B同位素组成研究,阐明柴中地区深层卤水水文地球化...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叠层石成因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一带发育了大量湖相叠层石,主要存在于新近纪中新世地层中。柴西地区的叠层石形态各异,成因各具特点,而且部分叠层石与现代叠层石完全不同而是更类似于前寒武时期的对应物,根据国内外叠层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因分类标准,柴西地区主要发育了骨架、凝集和细粒叠层石。对应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其成因也各不相同,细粒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钙化作用和生物膜上过饱和碳酸盐等物质以及微生物的引发的沉淀作用;凝集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与原核生物和真核藻类共同发挥粘附作用有关;骨架型叠层石的形成主要是真核藻类等的钙化与原地碳酸盐的沉淀综合作用的结果。柴达木盆地频繁变化的湖相水体条件和周围的构造运动是叠层石形态多样,成因各异的主要外部和环境因素。对各类叠层石的深入细致研究将对沉积学和环境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现代对应物。  相似文献   

16.
生物气是产甲烷菌代谢的产物,其在沉积地层中形成及分布预测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产甲烷菌分布规律的研究。目前研究地层中产甲烷菌分布的主要技术方法是地层水中产甲烷菌记数法。考虑产甲烷菌对环境要求苛刻,微小变化均会改变菌群结构,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之间偏差明显;另新鲜地层水样系统采集实现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导致该方法实际操作中的不可实现性。而利用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特征化合物浓度来反应一定时间阶段内产甲烷菌的分布可以弥补细菌记数法的不足,而且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本文利用该方法系列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两口井中古细菌醇的变化规律,结果可见盐度无论在横向上还是纵向上均控制着产甲烷菌的分布:盐度相对高的沉积凹陷区,浅层(400m以上)产甲烷菌受到明显抑制,随后产甲烷菌活跃性增强,而且持续深度深达2000m;而凹陷边部涩北1号气田区,盐度相对较低,浅层抑制作用稍弱,产甲烷菌主要分布范围在1000m以上,1000m以下则由于埋藏过程中产甲烷菌的持续活动导致有机质大量消耗致使产甲烷菌活动减弱。最后,结合该区沉积古环境和盐度特征,划分出不同深度产气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相似文献   

18.
周肖华 《铀矿地质》2004,20(1):29-34
本文运用地质、物探、水文等多种手段 ,分析了海流图盆地铀矿化异常区的沉积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及铀矿化特征 ,认为矿化异常受交替作用迟缓的浅层地下水控制 ,由蒸发浓缩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开屏沟纯橄岩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岩石发生强烈的蛇纹石化,因此很难解析其性质和形成环境,本文通过对橄榄岩内发育的铬铁矿进行研究,探讨纯橄岩的性质及形成过程。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测试表明,铬铁矿具有明显核边结构,核部为铝铬铁矿,具有相对高Al_2O_3,低FeO~T、TiO_2、Cr~#特点,指示寄主原岩形成于俯冲带(SSZ)环境,寄主原岩为俯冲带橄揽岩。核部铝铬铁矿为岩浆型铬铁矿,通过计算得到其结晶温度平均为1372℃,结晶压力平均为2.96GPa,Δlgf_(O2)/sub平均为-1.42,表明其形成于地幔软流圈。边部为高铁铬铁矿,具有低Al_2O_3,高FeO~T、TiO_2、Cr~#特征,指示铬铁矿边部受到蛇纹石化蚀变与富Fe流体的共同作用。综上,推测开屏沟纯橄岩原岩形成于SSZ环境,后期受到流体交代改造发生蛇纹石化,最终暴露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