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间隔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郴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4年8月18—19日发生在郴州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辐散,500 h Pa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是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过程各层虽未出现明显的急流配合,但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K指数和假相当位温(θse)都表征此次过程不稳定能量较强,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供应。(4)列车效应是造成西部和北部降水较强的主要原因。(5)风廓线(VWP)出现第1条完整的垂直风廓线对强降水的预报有指示意义,VWP高层大风的下传表明高空动量下传,是短时临近预报判断雷达站点附近回波是否增强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8"特大暴雨过程从动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季风低压与西南季风配合下造成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该次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特大暴雨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为暴雨维持提供有利的条件。850 hPa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700 hPa以下湿位涡MPV1均为负值,表明暴雨区对流层中低层均为对流层不稳定区;MPV2的正值区逐渐向850 hPa以上移动,说明大气的斜压性特别强,一旦有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将发生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3.
对2006年8月14日夜间及2007年8月8日夜问关中中西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一系列相似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别。其共同点是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带状高压带中高压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大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高空冷空气、两高之间的上升运动、切变辐合区汇合、叠加,为该地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雨产生在深厚的水汽层结、水汽辐合及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区,小尺度辐合区形成与大暴雨过程同步,辐合中心附近出现大暴雨,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不同点是在对流发展过程中,中小尺度辐合区差异决定大暴雨落区;能级差大小、水汽增长(辐合)快慢、高层抽吸作用强弱决定大暴雨强度;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有效配置,整层是否形成较强的持续垂直上升运动,决定大暴雨发生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对2006年8月14日夜间及2007年8月8日夜间关中中西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一系列相似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别.其共同点是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带状高压带中高压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大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高空冷空气、两高之间的上升运动、切变辐合区汇合、叠加,为该地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雨产生在深厚的水汽层结、水汽辐合及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区,小尺度辐合区形成与大暴雨过程同步,辐合中心附近出现大暴雨,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不同点是在对流发展过程中,中小尺度辐合区差异决定大暴雨落区;能级差大小、水汽增长(辐合)快慢、高层抽吸作用强弱决定大暴雨强度;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有效配置,整层是否形成较强的持续垂直上升运动,决定大暴雨发生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王爱明  尹春光 《四川气象》1998,18(3):9-12,24
针对8月8日黔江地区区域性暴雨,本文通过500hPa环流形势的演变,中低层流场以及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的演变分析来提示该暴雨发生、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对贵港市2007年8月21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9号超强台风"圣帕"登陆后台风槽北抬的环流背景下,台风登陆前的高温天气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云图的发展,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96·8”阿克苏暴雨的个例分析,认为阿克苏暴雨是在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稳定维持下产生的,暴雨的产生与强弱主要取决于副热带低槽的位置和强度,而影响系统又是受伊朗副高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所制约。同时,阿克苏上空高中低层次上三支气流的存在所造成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低空偏东急流的形成与加强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泉 《四川气象》2011,(4):24-28
用尺度分离方法对自动站风场进行处理,结合多普勒雷达对2010年8月18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风暴影响地区的地面风场从非常零乱逐渐变得有组织性,这个组织性表现在风向的一致性和风速的增强;对流回波生成的源地是在地形的作用下,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的地区和中尺度正涡度长时间维持的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加强;对流回波移入辐合区,有利于回波加强,强回波移入辐散区,则回波属于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河源市2014年3月30日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降水是属于华南前汛期中纬多波型暴雨;200 h Pa高空急流与850 h Pa低空西南急流的配置产生耦合作用,为该次暴雨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边界层弱冷空气东路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是该次暴雨的触发抬升机制;高、低空急流的建立分别使高层由辐合区转为辐散区,低层由辐散区转为辐合区,形成抽吸作用,使该次暴雨过程中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高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假相当位温锋区等物理量的分布都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90·8”远安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双柱 《气象》1992,18(2):26-31
本文分析了1990年8月14日发生在湖北远安县的特大暴雨过程。发现:中低层切变线近于垂直的强烈辐合产生对流云团,对流云团在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阶段,在卫星云图上分别表现为云体强核反气旋式转动合并、气旋式转动和反气旋式转动过程;强降水与雷达回波上强单体的稳定维持相关联,强单体不断发生分裂、合并、分裂的过程;中尺度低压和地形辐合带等中尺度系统在暴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 1998年 8月上、中旬清江流域的典型致洪暴雨过程 ,就雨洪关系、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及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等方面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 ,清江流域洪峰直接由致洪暴雨形成 ,而雨团总时次与暴雨过程累积面雨量紧密相关。致洪暴雨的产生与 50 0hPa副热带高压位置 ,高、中、低各层中尺度环流系统及其配置和演变密切相关。几种数值预报产品对清江致洪降水面雨量都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其中尤以武汉区域中心的MAPS产品更突出一些。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APS2.0提供的分析工具对2003-08-24-25发生在咸阳市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在高度场高通滤波场上存在2个次天气尺度气旋,其一导致了副高分裂东退,该气旋对环流形势场调整有指示意义;其二直接造成暴雨,该气旋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良好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暴雨出现之前K指数存在一个聚集剧增的过程,K指数与暴雨落区对应较好,暴雨就发生在K指数大值区附近。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地面天气图、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图等资料对临汾市2004年6月16日局地降雹的天气背景、形势演变、层结稳定度、云图和雷达回波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以往冰雹预报经验对新一代雷达的探测能力进行了初步检验。分析发现,这次降雹过程属典型的西北冷涡影响型,此类型降雹相对于西北气流型和西风槽型降雹具有其自身特征;从多普勒速度图上,可分析出降雹过程中飑线前后较明显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11年17号台风“纳沙”的路径,环流形势,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等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第二阶段则是冷空气渗入后与台风减弱后的环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T 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16.
王正旺  庞转棠 《山西气象》1994,(1):42-43,55
“93.8.4”暴雨过程分析王正旺,庞转棠(长治市气象局046000)1引 言1993年8月4日长治市所属12个县区降了大一暴雨和大暴雨。雨量为28.8~127。0mm,其中5个县区(襄垣、沁县、黎城、潞城、长治市城区)雨量在100mm以上,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自动站数据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EARdata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5月20日信宜市一次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等系统的影响,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散度场辐合-辐散-辐合-辐散的垂直配置等为该次强降水过程提供的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特殊地形结构为强降水的增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等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α中尺度雨带中镶嵌着β中尺度的雨团;α中尺度MCC后部不断有γ、β中尺度对流云团从西侧或西南侧合并补充;中尺度滤波后发现造成京津冀"7·21"暴雨的系统为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东移过程中加深为中尺度低涡扰动,中尺度切变或低涡位于对流层中低层(为近乎直立的正涡度柱),高层为辐散场(负涡度),但负涡度值与中低层正涡度值要小得多,说明主要是中低层的系统强;分析VDRAS资料同样发现对流层低层强辐合,存在中尺度涡度柱,其上方是中尺度反气旋,热力结构为上暖湿下冷湿。  相似文献   

19.
唐毓勇 《广西气象》2005,26(A02):67-67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纂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 4,对“99 8”山东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 ,探讨了弱冷空气、地形、东南气流对本次过程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 :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本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其空间上的倾斜特征是本次特大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 ;弱冷空气是特大暴雨的直接触发因素 ;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是暴雨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 ;东南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