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对于正的常数b和c,有一个非零的稳定平衡点b/c,由初等积分知,(1.1)的任一初值问题的解趋于b/c,当t→ ∞,Logistic方程一般认为是一种纯粹性描述方程,N是在时刻t的种群密度,b是内禀增长率,b/c是容纳量,主要是指在没有捕食作用下食饵所达的平衡密度,这是早期Volterra的工作。后来研究以下形式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星形柄裸藻种群的特征与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之新 《海洋与湖沼》1990,21(2):170-178
作者于1981—1983年,对武汉东湖进行藻类调查时,发现主要附生于小型甲壳动物体表的星形柄裸藻(Colacium sideropus),是冬春季节主要的藻类种群之一,其增长高峰出现在冬末春初(3月)。它的正增长时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J形增长曲线,符合指数方程:N_t=N_oe~(kt);它的负增长时期(每年3月至7月),符合另一种指数方程:N_t=ae~(b/t)。它种群内个体分布状况,用方差(v)和样方个体平均数(m)之比值(v/m)进行分析,其结果:绝大多数的v/m>1,为集群分布;只有当平均附着量很小时,偶见v/m≈1,为随机分布。 星形柄裸藻的种群密度(N,个/L)与它对宿主的附着率(R,%)之间的相关性为:N=0.0141e~(0.948R)(r=0.937,p<0.01);种群密度与它在宿主体表的平均附着量(m,个)之间的相关性为:N=1.353e~(0.0326m)(r=0.83l, p<0.01)。  相似文献   

3.
铅离子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一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Pb^2 对8种常见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在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Lorentz方程和GaussAmp方程,引入Pb^2 浓度项,建立新的方程来描述Pb^2 存在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验证该方程是合理的。实验拟合结果表明,高浓度Pb^2 (c(Pb^2 )≥2500μg/L)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普遍有抑制作用,而较低浓度Pb^2 (c(Pb^2 )≤100μg/L)则易促进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u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三角褐指藻(Pheodactylum tricormutum Bohlin)、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 Cleve)、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 Kylin var tsingtaoensis)、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生长,它们最佳的促进生长浓度分别为:1991、2523、101、1488、627、509μg/L,但对于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裸甲藻(Gymnodinium sp.)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应用该方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根据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推测相应海区的Pb^2 污染物浓度;而且也可以预测不同浓度Pb^2 条件下,相应海区的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4.
考虑如下的二阶方程 其中X(t,x,)是定义在域H:{0≤t< ∞,-∞0,n>0,f(t)为连续函数,f(t)≠0下讨论了方程(X)的不同类型解的渐近性态,给出了各种渐近解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弯曲扭转拓扑映射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如下结果:若a(t),b(t)是连续的T-周期函数,则小阻尼Duffing型方程x″+εx′+a(t)f(x)+b(t)g(x)=0至少存在四个调和解。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15℃和24℃相同温度下己知浓度为K的KCl溶液与标准海水电导率的比值Z_(k,t),Z_(,15),在0.96到1.04之间。发现Z_(N,15)=1的标准浓度(N或K_N)为K_N=32.4356gKCl/kg溶液。测量了在15℃或30℃范围内温度对Z_(N,t)的影响,以Z_(15)的函数和反函数关系给出了KCl浓度的方程,以Z_(24)的函数关系给出了Z_(15)/Z_(24)的方程,(用实验室盐度计对KCl和海水进行比较)和以温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Z_(N,t)。  相似文献   

7.
沈伟维  李萍萍  柯见洪 《海洋学报》2010,32(9):6681-6688
通过Monte-Carlo模拟,研究了基于NW网络的两种类集团不可逆聚集-湮没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在系统中,两个同种类集团相遇,将不可逆地聚集成一个更大的集团;不同种类的两个集团相遇,则发生部分湮没反应.模拟结果表明,1)当捷径量化参数p相对较大或较小时,系统经较长时间演化后,集团密度c(t)和粒子密度g(t)呈现幂律形式,c(t)∝t-α和g(t)∝t-β,其中幂指数α和β满足α=2β的关系;2)当p为其他值时,集团密度和粒子密度随时间按非严格的幂律形式演  相似文献   

8.
一、资料整理方法 根据英国Doodson(1936)的研究,海面的潮汐振动在实用上可以近似地用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波的和来表示,这四个分潮的振幅和相角是随具体的天文条件而改变的,时刻t的潮高可写成: H_t=∑BCHcos[qt-(b+c+g)] (1)其中,B、C和b、c是天文变量,H和g是上述四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q为分潮的角  相似文献   

9.
用4-氨基安替比林与苯甲醛在质量分数为0.1的醋酸钠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化合物C18H17N3O,并培养出了单晶,其晶体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化合物(C18H17N3O,Mr=291.35)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3.046(3),b=6.935 0(14),c=17.266(3)(A),α=89.91(3)(A),γ=90.08(3)(°),V=1 561.8(5)(A)3,Z=4,Dc=1.239 g·cm-3,F(000)=616,R=0.053 0,wR =0.153 8,μ0.079mm-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 03量子化学程序包,对该化合物的分子轨道成分及能级、原子自然电荷分布、自然键轨道及稳定化能等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相似文献   

10.
以5mg/L恩诺沙星浸浴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24h,取血液、鳃、内脏团、足、闭壳肌5种组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体内消除,在5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其在菲律宾蛤仔血液、鳃、内脏团、足、闭壳肌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6.995e-0.0853t,c=2.7957e-0.1177t,c=1.539e-0.1013t,c=1.7015e-0.1535t,c=2.010e-0.1414t,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284,5.889,6.483,4.516,3.679h。恩诺沙星在水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50μ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临床休药期不小于2d。  相似文献   

11.
温度及体重对娩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及体重对鲵鱼Miichthys miiuy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体重对鲵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相关方程为:Ro=0.168e^0.035 5T (R^2=0.96071);鲵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Ro=0.613 9W^-0.403 1(R^2=0.994 3),RN=25.055W^-0.287 7(R^2=0.9978)。O/N比也随着温度升高和体重增加而升高,不同温度下鲵鱼幼鱼平均O/N比值为21.963,呼吸Q10平均是1.415,排泄Q10平均是1.419;不同规格鲵鱼幼鱼平均O/N比值为21.855。10—30℃鲵鱼幼鱼主要以蛋白质为能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次。随着温度的升高,鲵鱼幼鱼的蛋白质代谢比率降低,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静注、肌注和口服氟苯尼考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所得数据用MCP-KP程序分析。结果表明,3种给药方式的血药经时过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符合一级吸收二项指数方程,血窦注射、肌肉注射、口服药饵的时间对药物质量浓度的理论方程分别是:C血注=16.38e-2.58t 0.32e-0.1t,C肌注=18.7e-2.57t 0.26e-0.12t,C药饵=15.08e–1.49t 0.65e-0.09t–15.74e–10.38t。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分别是:吸收半衰期(t(1/2)α)为0.269,0.270和0.465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921,6.494和7.903h,表观分布容积(Vβ)为1.287,1.293和2.421L/kg,总体清除率(Cs)为0.129,0.138和0.213L/(h·kg),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为0.755,0.681和0.666L/(h·kg)。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F)分别是90.20%和97.58%。  相似文献   

13.
Defant在长渠的潮波方程中引入了分潮波的时间因子exp(-iσt)(其中σ为分潮波的园频率,t为时间变量,i=√-1),从而建立了不含时间变量的分潮波方程,并首先使用了数值解法.电子计算机问世后,Hansenc首先将这一方法推广至二维真实海域——北海,给出了所谓“潮波边值问题”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轮虫对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培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曾庆民 《台湾海峡》2004,23(1):69-75
本试验在水体为1000dm^3、仔鱼密度为15ind./dm^3条件下,研究不同轮虫密度(10、25、40、70、100ind./cm^3)对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至仔鱼12日龄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的培育过程中,投放轮虫对水质有影响,特别是在2~6日龄间,DO值和pH值都有一降低过程,但随后即回升并相对稳定;轮虫密度越高则pH值越低,pH值最低出现在4~6日龄,4日龄时10ind./cm^3组的pH值比100ind./cm^3组高0.32.在10~100ind./cm^3的轮虫密度范围内,较低的轮虫密度对仔鱼的生长有利,12日龄10ind./cm。组仔鱼的全长比100ind./cm^3组高31.83%,但100ind./cm^3组仔鱼的成活率比10ind./cm^3组的高出近一倍;不同轮虫密度下仔鱼摄食轮虫数量的差异并不明显;但9日龄以后,过高的轮虫密度100ind./cm^3下仔鱼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考虑两类带有分布型超前或滞后量的方程 (Ⅰ)x'(t)=a(t)x(t)+φ, (Ⅱ)x'(t)=a(t)x(t)-φ.其中β(t)>a(t),t+a(t)→∞(t→∞),f(x)和φ(u)是满足某些条件的非线性函数。 本文给出了方程(Ⅰ)和(Ⅱ)的所有解振动的若干充分性判定定理。作为应用,我们又讨论了如下方程的振动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定准则。 (Ⅲ)x'(t)=a(t)x(t)+φ[sum from i=1 to n a_i(t)f(x(t+τ_i(t)))], (Ⅳ)x'(t)=a(t)x(t)-φ[sum from i=1 to n a_i(t)f(x(t+τ_i(t)))] 本文的结果是张炳根的若干结果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差分方程Δnx (t) + p (t)Δn-1x(t) + H (t,x(g(t) ) ) =0 ,其中  P∶ D→ R,H∶ D×R→ R,0≤ p (t)≤ 1,g∶ D→ D,limt→∞t∈ Dg(t) =∞ ,D={ t0 ,t0 + 1,t0 + 2 ,… } .得到保证这个方程的一切解都振动的若干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的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壮丽 《台湾海峡》1997,16(2):212-2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Ⅰ龄时性成熟,生殖期2~10月。VonBertalanffyvay又长生长方程Lt=609.26×[1-e-0.085(t 2.8767)],总体重生长方程Wt=1075.68×[1-e-0.1393(t 2.5215)]3,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和总体重分别为171.3mm和69.1g。目前,该渔场单拖作业捕捞群体以Ⅰ龄和ⅡI龄鱼为主,其优势又长160~200mm。较1977年减少约20mm,且小于最佳最小可捕叉长个体多达35.7%,应引起渔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大亚湾大鹏澳周边河流中营养盐的分布及入海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1年8月(夏季)和2002年1月(冬季),测定了大亚湾大鹏澳3条主要入海河流南涌河、王母河和龙歧河水体中NO2-N、NO3-N、NH3-N、PO4-P、SiO3-Si的浓度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并估算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N、P营养盐浓度夏季高于冬季,Si的则相反.无论夏、冬季,这3条河流水体中的NO3-N均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N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农田氮肥的流失,其次是生活、工业区的排污;水体中P营养盐主要来源于生活区的排污,其次是农田磷肥的流失;人类活动对水体中Si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最小.夏季N、P、Si营养盐入海通量分别约为67.363、3.645、11.718g/s,冬季分别约为0.934、0.515、23.285g/s。N、P入海通量夏季比冬季高得多,Si的别相反.营养盐入海输送量中N:P:Si的原子比夏季约为13:1:4,冬季约为4:1:50。  相似文献   

19.
高压海水密度(ρ,kgm~(-3))可根据实用盐度(S)、温度(t,℃)和所加压力(P,bar)按下列方程计算得出: ρ(S,t,P)=ρ(S,t,O)/(1-P/K(S,P)) 式中ρ(S,t,O)为如上所述的1980年一个大气压下的国际海水状态方程,K(S,t,P)为正割体积模量,由下式给出 K(S,t,P)=K(S,t,O) AP BP~2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中部黄土沉积有机质记录特征及C/N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N比值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广泛用于反映有机质的来源;在冰缘冻土区、热带和地中海地区主要用于指示有机质的分解程度。然而,有关C/N比值在中国黄土沉积中指示意义的研究目前讨论的较少。选取位于干旱一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竖井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剖面磁化率、T0c和TN含量及C/N比值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古土壤层的TOC和TN含量及C/N比值相对黄土层偏高,而TN含量值在整个序列均在0.03%~O.05%的低值范围,波动很小。因此,初步认为c/N比值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响应上覆植被TOC输入的多少,即C/N比值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沉积序列更多地指示上覆植物生物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