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淮特大洪水与引潮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素琴  任振球  李松勤 《气象》1992,18(9):21-25
从天体引潮力角度,研究江淮特大洪水的成因。表明江淮特大洪水的准37年周期与月亮升交点运动18.6年周期有关。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都是随着多次持续性大范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而出现的。而此种持续性大范围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都与该地区在两天中遇到≥4个天文奇点的引潮力共振减压条件有关。引起江淮地区大暴雨持续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也与天文奇点的引潮力共振条件的叠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文资料,研究登陆北上台风特大暴雨与引潮力的关系。分析表明,台风在移动路径上:当遇天文奇点的引潮力共振减压影响时,其最大降水区在引潮力共振减压区内;当遇2个以上天文奇点的引潮力共振减压迭加影响时,其强度减弱较慢,移速减缓,在迭加区内,风雨势力加强,持续时间延长,能造成较大范围的特大暴雨及大风灾害  相似文献   

3.
王芙叶  吴君 《山东气象》1998,18(1):49-52
从天体引潮力角度,研究9711号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加强发展的成因,所得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生成后急剧加强发展,与日月引潮力在此时段叠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台风在登陆时强度强,登陆后深入内地,仍维持很强的势力,所经之地,相继遭到狂风和暴雨的袭击,与遇到天文大潮和几个天文奇点的引潮力共振条件的叠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天文奇点与1980年盛夏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振球  张素琴 《气象》1981,7(3):4-5
1980年盛夏,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梅雨。造成这次异常梅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7、8两月西北太平洋副高出现罕见的持续偏南。那么,副高持久偏南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分析认为,副高偏南与天体运行相对位置奇点的特殊配置,有着较好的关系。 在华北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文成因和天文奇点引潮力的半球气象效应等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影响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文因子,均系天体运行相对位置上的奇点(如朔望,行星与月亮、与太阳冲合等),且决定于此种天文奇点发生时刻的引潮力分布。一般在天文奇点发生时刻月下点的54.7°以内(引潮力垂直分力提升区),低压系统易发展;在其54.7°以外(引潮力垂直分力下压区),高压系统易发展。尤其在54.7°边界附近,高、低压均易发展,在54.7°以外10°地区,高压最易得到发展。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分析  相似文献   

5.
引潮力共振对热带气旋突变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任振球 《气象》1998,24(9):12-16
热带气旋突变的成因和预报是当前气象学中的主要难点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现,热带气旋在海上突然加强和登陆后后暴雨突然异常加大,都是遇引潮力共振减压而引起,热带气旋的路径突变和多速突变,则都是由引潮力共振导致热带气旋外围的副热带高压突变引起引导气流的方向或强度发生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6.
任振球 《气象》1997,23(10):21-26
1996年8月3—4日,9608号台风在河北南部连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前,8月1日16时在国家气象中心召开的大会商会上,本人预报:已经登陆福建的9608号台风将向北移动;8月3—4日,我国东部将连续两天处在三个引力波共振和一个引潮力共振减压的叠加区,到时台风只要在110°E以东,当天最大日降水水文站将达500mm以上,气象发报站也可达200—300mm。实况正确。分析表明,8月1—4日,该台风登陆后,其北侧每天均维持一个倒槽,同时东亚有一西风槽东移。8月3—4日,在连续引潮力共振减压的抽气作用下,使该倒槽和西风槽加速合并和冷暖空气的辐合,引起位势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而降特大暴雨。此次成功预报再次证明,引潮力共振减压的异常叠加与大气内部条件相结合,确是预测特大暴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素琴 《气象》1990,16(6):57-57
“引潮力与天气气候异常变化”研究成果鉴定会于1990年4月1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天文、物理、潮汐、非线性物理、动力气象。动力气候和天气预报等学科的专家共25人。会议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的统计事实可靠,工作细致,分析比较深入,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天文奇点引潮力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河南低温雨雪天气的中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省出现的低温雨雪天气的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以及高低层大气的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08年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沿副高边缘向北输送,影响河南;东亚地区500 hPa高度距平东西部差距显著,标志着亚洲中纬度地区槽脊加强,环流经向度加大;东亚有较强冷空气活动,东亚从36候850 hPa明显的经向风负距平,也反映该时段冷空气活动较强.分析结果还显示,河南省冬季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有紧密联系:从乌拉尔山阻高的建立、维持到河南省低温雨雪天气的开始,从乌拉尔山阻高的崩溃到河南省雨雪天气的结束,中间的时间间隔约为510天.因此,乌拉尔山阻高的建立、维持和崩溃,对河南省低温雨雪天气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义  杨书运 《高原气象》2012,31(3):723-730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共同作用,阻挡了来自极地冷气流的大股南下,使得来自北方的小股冷空气被阻高分离,南支气流南下与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交汇,造成降温和持续性降雪,而随着冷平流的输入使阻高原地崩溃,东欧暖平流使阻高西侧新生高压脊发展成新的阻高。北美阻高随着地形作用也导致2007年底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遭受暴风雪的袭击。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促使了阻高的形成,极涡南移过程中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大雪和暴雪,阻高的调整(崩溃和重建)导致强冷空气的爆发。  相似文献   

10.
阻塞高压形成、消失与波包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宋燕  缪锦海 《高原气象》2006,25(3):413-417
利用NCEP 500 hPa高度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滤波及富氏谱方法,诊断分析了阻高形势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在阻塞形势出现和维持期间的波包特征分布为,在阻塞高压区内无波包强中心,而在阻高区外东西南北四面中至少有两面出现明显的强中心。一般情况下,阻塞形势形成前1~3天在波包分布图上常常出现阻塞的波包特征分布,而在阻塞形势消失前1~3天,波包强中心进入阻塞区域,随后阻塞高压崩溃、消失。  相似文献   

11.
东亚地区夏季阻塞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阻塞过程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现象 ,它一旦出现会造成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对阻塞过程的定义多种多样 ,有根据阻塞的气候特征进行定义的 ,也有根据阻塞的天气特征进行定义的 ,研究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定义。人们用平衡态理论、外源强迫下的共振理论、非线性孤立波理论、斜压性及波流相互作用等理论对阻塞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华北地区的干旱、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梅雨和洪涝灾害等都与东亚阻塞过程有关。人们对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 ,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后 ,Rossby波的传播、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暖湿空气的传输和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激发的遥相关波列等对东亚夏季阻塞过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异常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了1979-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认为夏季东北亚500hPa平均高度偏高(低),东亚地区“+-+”(“-+-”)的距平波列,是典型的东北亚阻塞高压强盛(稀少)的环流型,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激发东焉地区的遥相关波列,致使东北亚500hPa高度场异常,可能是东北亚阻塞主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亚少中高续高度场平均偏高的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册地区的阻塞高压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1998年乌拉尔山阻塞高频繁也是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频繁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Ⅰ)再分析资料,按照国际通行的阻塞高压(阻高)定义,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天气图人工主、客观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获得了1979—2018年5月和6月逐日北半球中高纬度阻高活动的无缝隙分布;并利用线性相关和信息流因果关系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北亚(鄂霍次克海)阻高与北半球其他阻高活动区特征及其联系。根据阻高活动集中程度与占北半球活动总天数的百分比,选定8个5月阻高主要活动区和10个6月阻高主要活动区。从统计结果来看,5月北太平洋、北美和乌拉尔山阻高活动占前3位,6月东北亚阻高活动天数跃升第1位。值得注意的是,初夏在贝加尔湖以南、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阻塞形势,称为青藏高原北阻高。5月和6月北半球各阻高活动中心集中的纬度分布,自西向东具有"正弦波"特征,其主要活动区引起的同期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的异常虽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一定的遥相关特征;5月和6月东北亚阻高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分量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5月东北亚阻高是6月贝加尔湖阻高活动年际变化的稳定影响源,是6月青藏高原北阻高活动年际变化的不稳定影响源;唯有5月北太平洋阻高...  相似文献   

14.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亚洲中纬度3个区域(鄂霍次克海区、贝加尔湖区、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指数,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3个区域阻塞高压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且与华北夏季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2、-0.6763、-0.6713。在阻塞高压的频发期,中纬度西风在东亚地区发生分支,分别形成极锋和副热带锋区,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造成华北夏季干旱;而在阻塞高压的少发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日宇 《大气科学》2001,25(3):289-302
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分析了一次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期间(1991年6月27日至7月16日)高频波活动强弱的分布和传播的特征,发现在阻塞高压上 游的巴伦支海上空有明显异常的高频波活跃区,从该活跃区和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常年活跃区,高频波不断东传,传到东北亚时,变弱消亡。据此,作者推测高频波的能量传给了阻塞形势,使阻塞形势得以维持。利用Eu矢量分析的高频波能量传播也表明了这一点。此外,利用Eu和Ev矢量讨论了高频波对纬向平均流和经向平均流的反馈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高频波的强迫作用使得时间平均纬向流在急流分支处呈减弱的趋势。高频波对时间平均的经向流反馈强迫作用更加明显,这种强迫使得急流在阻塞高压的上游产生分支,而在下游产生南北分支气流的汇合。最后,分析了高频波和低频波对热量的南北输送,表明在阻塞期间高频波在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附近产生非常清楚的向北热量输送(冷空气向南输送或暖空气向北输送),而低频波(可用来表示阻塞流型)的向北热量输送作用表现在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来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李松勤  张素琴 《气象》1996,22(6):42-45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入梅期后西太平洋副高的演变,发现,无论是入梅副高形势的建立,还是入梅后副高的稳定发展,都与引潮力有密切关系,并归纳得到预示长江中下游入梅的天文判据。  相似文献   

17.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have recently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cus in China because they often cause droughts and floods. Unfortunat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limat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se ev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actors favorable to frequent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upper YRV.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a weakened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trough, intensified Eurasian-Pacific blocking highs, an intensified South Asian High, a southward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and an intensifie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increas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and enhance th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over the upper YRV, which result in mor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The snow depth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P) in winter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over three key regions in summer are important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Deep snow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winter can weaken the subsequent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bove by increasing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summer and weakening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over East Asia. The positive SSTA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y affect south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NPSH and the blocking high over northeastern Asia by arousing the East Asian-Pacific pattern. The positive SSTA in the North Atlantic can affect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frequency in the upper YRV via a wave train pattern along the westerly jet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East Asia. A tripolar pattern from west to east over the Indian Ocean can strengthen moisture transport by enhancing Somali cross-equatorial flow.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逐日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在分析了2015年浙江省梅汛期强降水特征、水汽输送和局地环流的基础上,从西南季风进退、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西风带波动等方面对2015年形成梅汛期暴雨的控制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整个浙江省梅汛期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浙江中部地区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接近一倍。丰沛的水汽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向东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相合并,在梅雨锋南侧形成异常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这次持续强降水由三次强降水过程构成并由西风辐合型锋生引起。第二次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强对流性不稳定利于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导致强降水呈现明显的局地性。而第一次和第三次过程中梅雨带附近大气基本处于对流稳定或中性,以斜压性降水为主。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较常年偏东偏南,其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与北侧冷空气交汇于浙江省,利于梅汛期强降水集中期的出现。在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较常年位置偏东,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东亚急流核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利于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中层,贝加尔湖阻高的东侧有明显的波动能量向东向南传播并在长江中下游积聚,利于浙江地区扰动的维持,形成持续稳定的梅雨锋和中低空切变线,造成梅雨强降水过程的持续。2015年春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分布有利于梅汛期降水偏多的异常环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林纾  徐启运 《干旱气象》2005,23(1):84-89
给出了1991年以来甘肃省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评估,对甘肃省夏季降水的影响因子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指出对甘肃省汛期预测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北半球极涡活动、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登陆的热带风暴数、越赤道气流与季风、夏季东亚地区阻塞高压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其阶段性的综合演变特征;夏季高原高度场持续偏高的态势已经削弱了它的信号作用;太阳活动对甘肃省夏季旱涝的影响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近几十年来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特征及与其相联的大气背景场。结果表明,1980—2019年冬季(12月—次年2月)该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的主导模态存在明显月际差异:12月表现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1月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与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即偶极子模态,2月则为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与同期局地纬向西风、纬向风垂直切变、经向位涡梯度等大气背景场异常偶极型变化相联系。当乌拉尔山地区关键大气背景场为负异常,而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为正异常时,两个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分别增加和减少,呈现偶极子模态;反之亦然。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及相关的背景环流异常可通过调节水平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等来影响1月欧亚北部气温和降水,以及它们的极端事件频次。当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处于正位相时,乌拉尔山北部(南部)和欧洲南部增温(降温),极端暖、冷事件频次分别增加(减少)和减少(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