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威 《海洋世界》2006,(2):41-44
满载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16名队员的“雪龙”船,经过一个月、12850多千米的航行;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在距离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停航。此次科学考察的各项工作任务即将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杨威 《海洋世界》2006,(3):38-42
南极大陆——新的开始20海里、15海里、14海里、12海里……距离南极中山站的距离越近,冰雪就越厚,“雪龙”船前行的速度也变得越缓慢。当地时间2005年12月18日凌晨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在距离中山站12海里的陆源冰区,这艘行驶了12580多千米的万吨巨轮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至  相似文献   

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1):44-47
第22次南极考察队度夏考察工作结束前往格罗夫山进行科学考察的11名队员于2006年2月19日上午顺利回到中山站。至此,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度夏考察工作全部结束。当地时间19日上午6时(北京时间19日上午9时),中山站外约4千米的出发基地彩旗飘扬,在这里等候已久的队员手捧鲜花,敲起锣鼓,热烈欢迎格罗夫山队凯旋。  相似文献   

4.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2):42-47
再见,回想一生的地方!2006年2月24日,风暴骤然远去,南极宁静得像刚刚出世的婴儿。我们约好临行前去告别中山站附近陪了我们60多天的冰川,那是冰雪的精灵在湛蓝的海面写下的诗句。它们有的豪放,像直指长天的寒剑;有的柔情,像飘逸的荷花仙子;更有的像是郑和大将军,面向北方,守卫着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雪龙”船就停在不远的海面上,它告诉我们这一刻不会凝固,我们还将回到人头攒动的城市,我们还要继续忍受日夜不休的汽车噪声,我们还要去货仓爆满的超市购物,我们还要参加激烈的职称晋级考试,我们还要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然后去医生那里检查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杨威 《海洋世界》2006,(5):36-41
上站几天以来,随行记者已经适应了中山站的日常作息。当地时间每天早上8时、中午12时、晚上6时,主楼食堂的开饭钟声会准时响起。在北京,一块馒头、两个鸡蛋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早餐内容,但在12578千米之外的南极中山站,能吃上这样的早餐是非常幸福的事了。因为在中山站,一切生活  相似文献   

6.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7.
王自磐 《海洋世界》2004,(11):24-25
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鼓浪屿外海刚才还风和日丽,就这么一会儿,云层不知什么时候已偷偷爬上头顶,海面上出现波峰浪谷。长城站两艘小艇,一前一后拐出了长城湾。船到开阔海域,上下起伏,坐于左侧迎风面艇沿上的人,衣服很快被排浪溅起的水花打湿。20来分钟之后,小艇绕过东南角进入菲尔德斯海峡。前方灰暗的云层下,雾蒙蒙一片白,那就是神秘的纳尔逊岛。捷克姑娘帕芙拉正翘首以待,俊秀的脸庞上挂满成滋滋的水珠。前些天她一直住在俄罗斯站,就等着我们出艇送她去纳尔逊。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于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改造一新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中国海洋报》记者徐小龙作为特约记者,随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本刊将在今年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栏目中隔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夜行中俄车道 中山时间2007年12月15日晚,由两辆CAT挑战者雪地车、一辆凯斯鲍尔雪地车、一辆推土机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中俄车道,开始了“内陆队集结地”探路工作。中俄车道是连接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1站、进步2站的崎岖山路,沿途既有地势险峻的大陡坡,又有风景如画的米尔湖,  相似文献   

10.
徐小龙 《海洋世界》2008,(10):66-67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大洋上遭遇一个西风带气旋的袭击,浩瀚无际的南大洋以狂风巨浪的形式迎接“雪龙”号的归来。从2008年2月14日开始,暴风雨天气已经持续了近4天时间,瞬时最大风力达九级以上,最大涌高达5米,蓝黑色的海面泛起一片片白浪,温度骤降,天空飘满雪花,狂风卷着雪花砸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雪花在厚厚的玻璃上聚成一片片冰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