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升西落”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太阳运动,当然,这只是人们的直观感觉,一种视觉效果,因此称“视运动”。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是我们地球自转造成的,故称“周日视运动”,另外太阳还有一种在星空背景中的缓慢移动,一年在天空运动一周,这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古人对太阳的这两种运动都非常关心,因为前者形成一天昼夜的变化,后者形成一年四季的变化,这都是历法中相当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2.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过去在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叫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认为地上的人口与天上的星星是对应的。这种民间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对流星的认识大有关系。古人认为,流星是天上的恒星掉下来形成的,地上的一个人死去,天上那颗与他对应的恒星也就坠落了,夜间人们时常会看到有流星在天穹划过,这数量与人们心目中的人口死亡发生率也很吻合,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有趣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天文爱好者》2008,(9):14-15
“超新星”SN 2008D,第一个人们实时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见《天文爱好者》2008.7“宇宙信息”),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惊喜。最新研究表明,它并不是一次纯粹的超新星爆发事件,也不是能量更高的伽玛射线暴,而是两者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4.
一、测地领域的一次革命当今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一个社会能否准确而迅速地掌握各种信息 ,是社会进步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又提出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数字地球”新概念 ,这是旨在把地球上每时每地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以数字的形式储存起来 ,提供给人们。把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都定量化 ,更能体现出它的可靠性 ,如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变化 ,人类活动制造的各种环境变化都定量化地作为信息储存起来 ,为保护我们这颗行星以及这颗行星上的一切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储存这些信息的同时也必须把此事件发…  相似文献   

5.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除了可见光以外。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一定有着某种联系。观测发现,太阳每时每刻往外喷射着高速带电微粒流——也称为等离子体流,人们已习惯地称其为“太阳风”。它有时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十分强劲。产生名副其实的“太阳风暴”。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幸亏有地球磁层作为天然防线,人们才得以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古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尽管古代就有一些睿智的杰出人物也曾怀疑过太阳的周日运动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但当时许多“铁的事实”都使“地心说”成为金科玉律。直到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日心说”,才使人们领悟到,周而...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的科学,而宇宙空间的波澜壮阔使得人们往往将天文学看作是一门很“大”的科学。提起天文数字,我们都会倒吸一口凉气,惊叹道“太大了”!这一点虽然不假,但除此以外,天文学往往还与一些很“小”的东西打交道。天文数字中也有许多小得超乎大家的想象,不信?下面我们就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占代称木星为“岁星”,“岁”是“回归年”的意思,木星为什么与“岁”发生关系呢?原来,古人发现木星在天空行走的既不快也不慢,恰好12“岁”运行一周天,而12是个既整齐又好分割的数(所以有一昼夜分为12时辰、年序分成12属相的做法),于是人们把黄道附近的周天分成12份,称“十二次”,每“次”都取个特别的名字(如星纪、玄枵等),  相似文献   

9.
宇宙画廊     
在刚刚过去的6月,我们一些读者朋友参加了高考数学(理)(北京卷)中,选择题出现了天文学的内容一位朋友打趣道“据说学好天文,高考数学加5分”在我国古代,人们用“紫气东升”来预示好运,这里我们不妨也选用一幅紫气氤氲的画面.祝愿各位参加考试的读者朋友们,拥有大大的好运,去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府。  相似文献   

10.
回首2008,可谓精彩天象不断的一年,尤以8月1日的日全食最为壮观。而年末的“金木合月”却似一匹黑马,成为了受公众关注的天象。不过几大流星雨的观测条件普遍不佳,也没有类似明亮彗星出现的“意外”天象发生,2008年的天空还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遗憾,同时也让我们对2009年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1.
大约100年以前,埃德温·哈勃的两个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首先,他第一次测定了仙女星系的距离,这一距离远远超过了银河系恒星分布的边界,人们这才发现拥有上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也不过是宇宙众多“星系岛”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约翰内斯·开普勒是大家最熟悉的科学伟人之一。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的立法者”,也为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在光学技术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对伽利略的望远镜进行改进后制成的望远镜被称作开普勒望远镜,流行一时。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说起宇宙,头脑中往往就会浮现出浩瀚无际的太空;讲到天体,则总是想到庞大无比的星球。的确,一般说来,“天文数字”都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大数,可是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就有着一种“迷你型行星”——小行星。 19世纪的“见面礼” 早在17世纪时,开普勒就觉得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隙似乎太大,它们中间应当还有天体存在,否则宇宙就会显得“不和谐”。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更坚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与月相@苏宜古典诗词与月相·苏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唐朝诗人李贺有一首诗,叫“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是汉武帝时...  相似文献   

15.
世间就有这样的稀罕事儿,晴空万里,却从天上掉下大冰块,实在令人惊诧。它是怎么来的呢?见仁见智,人们议论纷纷。在未查明其来由之前,研究者可以谨慎地称之为“坠冰”或“落冰”。它也可能是天外来客,比对太空来的石块——“陨石”,称它为“陨冰”。那么陨冰的性质和来源天体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6.
月亮的圆缺周期变化可以说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了。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下,经常把天象与地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古人对月相变化也作过类似的联想。比如,古代认为,河海里的蚌蛤具有“灵性”,它们体内珍珠的光芒与月亮是相通的,会随着月相变化而转明转暗,这在古代的诗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几点了”,那是非常方便的,但在古代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明清之交,人们主要使用的计时器是“漏刻”,即靠累计流水量来指示时间的“铜壶滴漏”。不过,这一般只有皇家和官府才用得起。好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所以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镇居民听钟鼓楼报点,  相似文献   

18.
天体运动和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们测量时间最初是观测日出日落,看到昼夜交替使人产生了“日”的概念,并以此当作最初计量时间的单位。 大约六千年前古埃及的祭司发现,每年一度,明亮的天狼星在拂晓升起时,其路线与太阳上升的路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一现象称为“偕日升”。人们发现,偕  相似文献   

19.
从观测者的角度,当一颗行星穿越太阳表面时,这一现象就叫做“凌日”。对于探测系外行星来说,“凌日”现象称作”凌星”,这是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之一。行星出现“凌日”现象可稍微改变恒星的亮度,大约只有一万分之一的亮度变化,“凌星”现象大约可持续2~16个小时。如果“凌星”现象完全是由行星自然运行而导致的,那么这种运行变化将完全具有周期性。此外,相同行星产生的所有凌日现象都应当具有相同的亮度变化,持续相同的时间。因此,行星“凌星”探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信号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地理》“月相及其变化”部分,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见附图1)。学会灵活使用这幅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而且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后者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月相成因示意”插图既可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