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低涡与广西暴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低纬高原西南涡暴雨分析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张秀年  段旭 《高原气象》2005,24(6):941-947
选取了由西南涡造成的低纬高原暴雨的8个个例,利用中尺度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低纬高原西南涡暴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向东南方向移出的西南涡是造成低纬高原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涡的西南象限的中尺度辐合线、变形场和气旋之中。造成低纬高原暴雨的西南涡是比较深厚的,其正涡度区在垂直方向通常可达300-400hPa。这种西南涡不仅具有动力性的作用,而且其后部常伴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正是由于西南涡的动力扰动、冷空气活动和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坡抬升共同导致了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西南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福均  肖洪郁 《气象》1989,15(8):3-9
本文用综合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各层合成西南低涡所对应的大中尺度流场,并给出其物理图象。应用每小时雨强、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揭露了西南低涡的某些中尺度特征。这对进一步了解西南低涡的形成、发展及其内部的结构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4.
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岚  郝丽萍  牛俊丽 《高原气象》2011,30(6):1435-1443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逐时卫星云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与4次暴雨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西南低涡。结果表明,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相对于环境场是湿涡,南边界是主要水汽输送方向。在西南低涡形成阶段,整层均为正涡度,一般维持深厚的上升气流,具有较为深厚的暖心结构。在其发展旺盛阶段,正涡度呈上升趋势,对流层中低层...  相似文献   

5.
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CMWF 2.5°×2.5°客观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和16日两次西南低涡影响,造成广西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12"过程西南低涡深厚,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而"6.16"过程西南低涡较浅薄,其发展过程中无西南低空急流的配合;(2)"6.12"过程低涡发展强盛,涡旋度大,正涡度值达200 hPa高度,上升运动强烈;而"6.16"过程低涡发展较弱,涡旋度小,正涡度值只到500 hPa高度,上升运动相对较小;(3)"6.12"过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辐合强;而"6.16"过程水汽仅来源于孟加拉湾,水汽辐合较弱;(4)两次西南低涡影响,对流层上下之间的风垂直切变小,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南低涡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1981年7月11-15日的一次与西南低涡有关的四川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变化,发现湿位涡由负变正预示着暴雨的威弱和消失;同时利用湿位涡方程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趋势与位涡变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位涡变率的正负转换对预报大暴雨的形成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南低涡暴雨的边界层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限元方法,诊断分析了1982-1986年西南涡暴雨天气,重点是1983年5-9月四川6次西南涡暴雨天气的边界层动力特征。得到:行星边界层与西南涡暴雨具有密切关系;成都边界层东北风对应西南涡暴雨过程;边界层内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的出现、增强、减弱与西南涡暴雨的发生、发展、结束相联系;与青藏高原地形相关的边界层风场的动力作用,是西南涡暴雨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邵阳市西南低涡型暴雨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天气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850hPa影响系统为依据对1969-1998年5-7月邵阳市47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类,划分为低涡型,切变线型,台风型3类,以西南低涡型为例,根据预报经验,选取相应的起报条件和预报因子,用以预报邵阳市5-7月未来24h的暴雨,用此方法对2001年5-7月进行试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李国平  陈佳 《暴雨灾害》2018,22(4):293-302

西南涡是我国最强的暴雨系统之一,它所造成的暴雨的强度、频数和范围仅次于台风及其残余低压,可造成我国西南乃至东部广大地区灾害性天气。本文回顾了西南涡及其暴雨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探讨了应用新资料、新方法研究西南涡中尺度结构演变及其诱发强降水机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涡的气候变化趋势等科学问题。根据西南涡及其暴雨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应用趋势,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新方向。目前对西南涡精细结构的了解非常有限,西南涡引发高影响天气过程的物理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对西南涡的气候学统计特征的认识分歧仍然较大。因此,对这一既经典又前沿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索与拓展,不仅对推动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可为高原灾害性天气与盆地气象预报的应用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总被引:24,自引:27,他引:24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8年盛夏西南低涡活动的主要特征。指出该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偏强,该年长江上游暴雨偏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动站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0年重庆地区的西南低涡暴雨进行了统计,并按照西南低涡的移动路径,将影响重庆暴雨的西南低涡分为偏东路径型、东北路径型和停滞少动型。综合分析以上三种类型天气背景后发现,影响重庆暴雨的西南低涡移动路径主要受大尺度环流形势场影响。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EM)对此三种类型典型个例进行模拟和分析发现,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低涡具有一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西南低涡造成的降水落区通常位于低涡中心附近(以东侧为主),整个降水过程雨带分布与低涡移动路径相一致。垂直运动强度与低层位势高度的大小成反比。低涡发展增强阶段,垂直运动最强,低层大气以东南风为主,大气稳定度也最低。最大辐合辐散出现时间与垂直速度极大值出现时间相一致,最大涡度出现时间略滞后于最强辐合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天气形势配合涡度,散度及相对辐散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桂西地区夏季暴雨天气的预报模式,进行24或48小时的暴雨预报,提高了暴雨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高层以散度辐散为主,700 hPa附近为气旋性旋转,800 hPa及以下以辐合为主,且700 hPa正涡度中心南侧由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升运动更显著,这一区域恰恰对应暴雨落区。分析v分量发现,暴雨落区主要位于南北风最大值中心连线附近,或其连线北侧等值线密集区,对重庆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分析低空急流和水汽条件表明,重庆地区充沛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加拉湾是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15.
李丽荣 《气象》1997,23(9):54-57
对产生怀柔县暴雨的三类低涡(蒙古低涡、西北涡和西南涡)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各类低涡暴雨的个例对比分析发现,三类低涡暴雨有相同的不稳定度和水汽条件,但垂直运动条件则不同,这些为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涡动动能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sed on the 6-hour-interval reanalysis data with 1°× 1°resolution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EKE) budget of a southwest vortex (SWV) that caused heavy rainfall in Guangxi over South China (from 1200 UTC 11 to 0000 UTC 13 June)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The SWV is a kind of subtropical vortex,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an extratropical vortex and a tropical vortex. (b) In the case examine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other perturbation fields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WV. (c) When the SWV moved from weak large-scale circulation EKE areas to strong ones, the EKE of the SWV increased, and vice versa. (d) Sub-grid processes and frictional dissipation were the main sinks of the SWV EKE,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decay of the SWV. (e) The residual term (RES) and the Total (composite effect of all right hand side (rhs) terms except the RES in the EKE equation) varied almost in the same tendency, which kept the EKE varying in a moderate way. (f) The EKE between 550 hPa and 850 hPa increased most intens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vertical stretching of the SWV.  相似文献   

17.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玉华  杜钦  赵大军  何跃  李江 《高原气象》2012,31(6):1562-1573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 1°×1°格点资料和MICAPS实时观测资料,使用水汽散度垂直通量、湿螺旋度等新型诊断物理量,对2009年8月2~4日发生在重庆地区由西南低涡东移引发的暴雨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水汽主要在大气低层850hPa附近积聚,上升运动强,水汽的辐合上升区域与降水大值区较吻合。500hPa湿z-螺旋度负值区水平分布与相应时段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对应较好,垂直分布上:暴雨区低层正涡度、水汽辐合旋转上升与高层负涡度、水汽辐散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有利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清远地区汛期西南低涡型暴雨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1990~1999年Mieaps和ECMWF2.5°×2.5°再分析资料,对清远汛期暴雨与西南低涡活动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西南低涡中心位于107.0°~113.0°E、22.5°~26.0°N和117.5°~121.0°E、30.0°~33.0°N时,清远地区当日最容易出现区域性暴雨降水,并给出西南低涡型清远地区汛期区域性暴雨预报思路,为该类型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2007年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