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84年7月中澳海洋科学家在海南岛合作进行生态考察时。我们采到了锥头虫科截锥虫属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海南截锥虫Nainereis hainan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2.
黄海原环虫的研究Ⅱ——好转虫科和原须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转虫科是典型的小型底栖生物,体长在1毫米以下。主要特征是无头触手和疣足,刚毛退化或无,体腹面具有一条纵走的腹纤毛带。好转虫科有3个属,我们在青岛潮间带采到了好转虫属Dinophilus的圆毛好转虫D.gyrociliatus O.Schmidt。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继黄海的多毛类环虫,叶须虫科和鳞沙蚕科(乌沙科夫、吴宝玲,1959)一文后,对金扇虫科、吻沙蚕科和齿吻沙蚕科研究的报告。我们的标本主要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的青岛、烟台等地退潮时在潮间带采到的,其中还包括195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沿岸等地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研究的增补,报告中所描述的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考察队于1957一1958年在黄海北部(包括渤海)采到的。这批标本经过鉴定共有种和亚种18个,其中有三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12 种在中国海为首次记录,此外还发现了1933年Fauvel报告产于黄海而我们过去一直没有采到的长双须虫Eteone longa (Fabricius) 和囊叶齿吻沙蚕Nephthys caeca (0. F. Müller) 。1959年作者曾报告在黄海发现秀丽脆鳞虫Lepidasthenia elegans (Grube),但经过继续深入研究后,确定黄海的标本不是秀丽脆鳞虫,应订正为Lep. ocellata (Mclntosh,1885)。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五年五月,我所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琛航岛、金银岛和东岛等地调査采集,本文系将礁盘外水域所采到的放射虫中的一目——等辐骨虫(Acantharia)进行分类鉴定后携程。 这次采到的等辐骨虫共31种。 若将各岛所采标本的数量加以比较,则以金银岛为最多,琛航岛次之,永兴岛较少,东岛缺如。金银岛位于永乐群岛西南隅,标本采集点在该岛之南,面临外海而无屏障(指暗礁等),时值五月西南季风,等辐骨虫可随风海流从外海直接漂浮而来,所以出现较多。另方面,天气可以直接影响等辐骨虫的活动和分布,据以往较多的文献报道,该类动物遇阴霾风天即下沉至较深水层,这种现象从我们在金银岛的采集观察结果来看,确是非常明显;即使天气晴朗,有风与无风时采到的数量也有所差别。此外,它的分布也受着水流的影响,比如在金银岛与羚羊礁之间的水道出入口处,由于水流湍急,所采到的等辐骨虫数量则较礁盘外水域为少,在琛航岛的向风面其数量亦较少,但在琛航岛与晋卿岛之间风平浪静的礁湖水域内(背风面),数量则较多,尤以穿盾虫数量最大。至于在永兴岛码头外水域的采样中,则发现了大量的桡足类,等辐骨虫却很少,这与桡足类的大量生长是否有关,抑或由于码头位于岛之西岸,从外海漂浮来的等辐骨虫数量较少,原因尚未明了。这次在东岛所采到的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浮游蓝藻,如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等辐骨虫却未发现,其它类的放射虫,如棒网虫Dictyocoryne sp.、海绵星虫Spongaster tetra Ehrenberg等也非常稀少,这可能由于该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域内理化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了等辐骨虫的活动与生存,至于其它因素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报告的黄海的多毛类环虫研究的一部分——沙蚕科。研究的标本大部分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采到的(其中包括渤海塘沽的标本),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0年以来在黄渤海沿岸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共计16个种和亚种(内包括4个变种),由此可知黄海的沙蚕科环虫比日本海(大彼得湾)较多。  相似文献   

7.
黄海原环虫的研究Ⅰ——原(虫耑)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铃  孙瑞平  陈木 《海洋学报》1980,2(2):132-148
原环虫(Archiannelids)中除去囊须虫属(Saccocirrus)等个体稍大外,余均为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1962年以来,我们在黄海青岛沿岸采到5种原环虫.本文第一作者等曾就其中单殖囊须虫(Saccocirrus gabriellae Marcus*)作过初步报告;这里再根据日本北方的色丹岛、美国旧金山和我国黄海等海区标本,以及室内观察结果,对其不同种群间的变异和个体生殖发育情况作新的介述.很久以来普遍认为原环虫是环节动物门的一个纲,系比较原始的环虫.  相似文献   

8.
东海厚缘苔虫属两新种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3):289-292
厚缘苔虫属genus Crassimarginatella Canu 1900隶于外肛动物门(苔藓虫类)的丽苔虫科Calloporidae Norman 1903(唇口目无囊亚目软壁超科)。自Kirkpatrick(1890)报道一种厚缘苔虫分布在我国南沙群岛郑和滩以来,至今尚未有人记载该属种类在我国的分布。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浙江省进行海岸带调查时,在平阳县下关公社潮间带采到一个群体,附着在石块上,与日本厚缘苔虫C.Japonica(Ortmann,1890)  相似文献   

9.
于1987年11月在青岛附近的脱岛采到属于异触虫科的小型砂间多毛类数条。经研究表明,这些标本为异触虫属的新种——滑毛异触虫Pisione livisetosa。本文对该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韦晟  姜卫民 《海洋与湖沼》1992,23(2):182-192
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鳀、脊尾褐虾、太平洋磷虾等优势饵料生物在黄海鱼类食物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黄海多数鱼类间的食物竞争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相似文献   

12.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的初步研究(甲壳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甲壳纲蔓足类的研究,过去在我国做的很少,解放后董聿茂等(1956,1965)进行过东海舟山群岛、黄渤海和南海的蔓足类调查.1978年任先秋等发表了藤壶属Balanus的研究报告.1939年Hiro调查过我国台湾省的蔓足类,Зевина于1963年曾简略报告过我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的蔓足类.其他都是些零星记载.截至目前,根据文献及我们掌握的资料,中国近海蔓足类有95种,30属.作者等自1955年以来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搜集了蔓足类标本80种,分隶2目13科29属,其中有27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现本文就上述资料对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待今后采到更多标本后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类区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79,1(1):127-137
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区系,自十九世纪末随着海洋考察的发展就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相继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报告和专著,本世纪以来,调查研究向远洋深海发展。近期来,较系统的工作是Kramp(1959,1961,1965,1968),相继发表了几部专著,详细记述和综述采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其邻近水域的水螅水母,并进行了动物地理区划[15,18,19]。连同早期Mayer(1910)和Russell(1953,1970)等人的工作,为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分类区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我们初步统计,全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约有450种左右(不包括可疑种和未定种)。  相似文献   

16.
隔鳃类(Septibranchia)又称孔螂超科(Poromyacea),由孔螂科(Poromyidae)、旋心蛤科(Verticordiidae)和杓蛤科(Cuspidariidae)组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呼吸器官——鳃已经退化,在外套腔中产生了隔膜,隔膜具有一定数量的小孔,呼吸的水流通过这些小孔进入隔膜腔内。鳃的消失也导致食性的改变,多数双壳类以鳃滤取食物,而隔鳃类却都是肉食性者,它们是双壳类在演化上比较特殊的一群。隔鰓类全为海产,在潮间带没有其踪迹,在深水区其种类多、数量大,是双壳类中的主要类群,标本的采集要由调查船进行。本文所鉴定的材料是1957年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金星号下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国海域进行的历次底栖生物调査中所获得。 对中国近海的杓蛤从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曾报道Cuspidaria chinensis (张玺、齐钟彦,1960), Cardiomy sinica (徐凤山,1980)产于中国近海,然而我们至今未采到前者的标本。本文记述了14种杓蛤,其中13种在中国近海是首次记录。在这些种中,发现于南海的有7种,东海有9种,其中4种是东海、南海所共有;黄海只发现2种。 杓蛤科,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壳的后部通常延伸成喙状。外韧带很弱,内韧带通常附着于铰合部的匙状着带板上,有时有一钙化韧带片附于内韧带上。铰合齿变化较大,但除个别情况外,右壳的后侧齿通常是恒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东海虾类的生态群落与区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东海的虾类,刘瑞玉(1959,1963,1964)、董聿茂(1959,1980,1986)等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近10多年来,由于东海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食虾类的鱼类减少,因此,使虾类生存空间扩大,这有利于虾类资源的繁衍生长,使虾类资源发生量增多,数量增长较快。东海区三省一市近几年虾类产量达到80×104~90×104t,其中浙江省为60×104~70×104t,拖虾作业已成为东海区一大作业方式,对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展了东海虾类资源开发调查,尔后又继续与拖虾生产船相结合进行监测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就东海虾类生态群落结构与区系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相似文献   

19.
共栖于对虾体表的致病性纤毛虫Ⅰ.(纤毛动物门,缘毛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代通行的蛋白银染色法及Foissner干银法对共栖在对虾体表的钟虫属11种致病性纤毛虫做了形态分类学研究。报道了5种国内新记录。对所涉种类的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首次揭示与描述,并列表对诸种的分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学界定。  相似文献   

20.
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亮  李超伦  于非 《海洋与湖沼》2013,44(4):853-859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对南黄海进行浮游动物采集, 以了解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南黄海冬季仍然以温带和暖温带种为主,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细足法Themisto gracilipes等温带和暖温带种类在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具有较大优势。与此同时, 一些暖水种在调查海域局部出现。2009年12月暖水种仅分布在南黄海东南部黄海暖流源地附近。位于黄海中部的调查区东侧温盐层化现象明显, 近底层低温、高盐、高营养盐的水文特征体现了黄海冷水团的残留; 2010年1月在35°—36°N区域暖水种种类明显增加, 截平头水蚤Paracandacia truncat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出现的位置与暖流路径相吻合, 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rimana数量相比12月有明显向北推进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暖水种的分布与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Shannon-Weaver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 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不如种类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