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光 《黄金地质》2000,6(3):77-79
采用湿法预处理除铜-氨氰法研究了从含Cu,Pb金精矿中提取Au,Ag的新工艺方法。它与常规方法相比,Au,Ag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4.78%和12.58%,对于中小型黄金矿山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氧化技术和化学方法,利用堆浸工艺分步提取,对含Au 140~150 g/t、Ag 900~1 000 g/t、B i 9.0%~10.0%、Cu14%~17%的多金属浮选金精矿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研究。经小型搅拌试验,确定了生物氧化浸铜—氰化浸金、NaC l-FeC l3-HC l体系(氯盐法)浸出铋和银的技术方法。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利用该方法分步浸取Au、Ag、Cu和B i在堆浸工艺中的可行性。在10 t精矿的扩大试验验中,验证了柱浸试验所取得的工艺指标和参数。试验中掺入骨架材料,解决了精矿在堆浸中的渗透问题;生物氧化过程中,菌种在含高浓度铜离子浸出液中反复驯化,对铜的耐受力提高到30 g/L;在NaC l-FeC l3-HC l体系浸出B i和Ag时,用H2O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成Fe3+,使浸出液能循环使用,且B i和Ag同时浸出。Au、Ag、Cu和B i的最终浸出率分别为92.98%、65.09%、45.33%和53.49%。  相似文献   

3.
含砷难处理金精矿直接氰化浸出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需在浸出前对其进行预处理。本文介绍了3种含砷难处理金精矿的预处理工艺,包括氧化焙烧法、热压氧化法、生物氧化法,简要阐述了各工艺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为含砷难处理金精矿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铅精矿中金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干扰的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电解银中的铜、铋、铁、铅、金、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以 Ag 309. 91nm谱线作为 Cu、 Bi、 Fe等元素内标,提高了方法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地质调查局对美国大约99%的原始资源量在2 t以上的金矿、85 t以上的银矿、50000 t以上的铜矿、30000 t以上的铅矿和50000 t以上的锌矿进行了统计.从1996年的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开始,美国地调局系统地建立了这些矿床的数据库,统称之为"主要"矿床.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该数据库已收录了1118条单个矿床或矿区的记录.对于这种规模的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分析要比管理诸如"矿产资源数据系统"和"矿业地区系统"等超过100000条记录的数据库容易得多.然而这个主要矿床数据库却包含了美国这几种金属矿床几乎所有的历史产量和已查明的保有资源量.约有30%的金、22%的银、42%的铜、39%的铅和46%的锌产于二战后发现的矿床中.即使在一个主要矿床的数据库中,也存在个别矿床中的历史产量及保有资源量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每一种金属的最大10个矿床分别拥有了美国1/3的金、60%的银、68%的铜、85%的铅和75%的锌产量.从查明的保有资源量上看,最大的10个矿床分别占有43%的金、56%的银、48%的铜、94%的铅和72%的锌.每一种金属的主要矿床的查明资源量要低于1996年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对未发现矿床资源量估计的平均值.已查明资源量与累积的历史产量大体相当.假设未发现矿床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资源量比例,将有大量的主要矿床有待发现.  相似文献   

8.
9.
刘兴龙 《城市地质》1998,10(4):23-24
1998年5月,北京京地黄金选冶厂进行浮选工艺调试,在调试过程中使用的是河北丰宁官沟金矿的矿石。该矿产于闪长岩体内部的近南北向断裂中,矿石具有较强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呈豆荚状、透镜状和脉状,黄铁矿化呈细粒状、粉末状。矿石中硫化物含量较...  相似文献   

10.
含铜金矿提金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东会  王贵琴 《陕西地质》2003,21(2):102-106
铜金矿提金的二种工艺,即分步浸取和选择性浸金。文中详细介绍了每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优缺点和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金山金矿床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秀璋  单强 《地球化学》1999,28(1):10-17
金山金矿床由含金糜棱岩及含金石英脉型矿石组成。矿石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代年龄测定结果为406 ̄409Ma,这两种类型矿石的年龄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属于加里东期成矿。稀土元素分布模式、S、Pb及区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成分资料都说明这两种类型矿石的成矿物质均来自地层,成矿流体属于地层中的建造水及大气降水,矿床应为产于加里东期脆韧剪切带中由改造作用形成的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西藏尼玛砂金矿中金和银的提纯与精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纯与精炼西藏尼玛砂金矿中的金和银,在王水介质中制作供还原的Au液,选择草酸作为还原剂很容易将Au还原,而且不与其他金属离子反应。砂金的提纯与精炼要经还原Au液、排除HNO3和砂金的2次溶解及Au的还原。尾渣以NaCO3、硼砂、KNO3为配料在焦炭炉中进行熔炼和泼珠,进而分离出金、银。在提取银的操作中,采用饱和NaCl水溶液。制定的金、银王水法提纯与精炼流程所产出金锭的成色大于等于99.99%,银锭成色大于等于99.90%。  相似文献   

13.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西藏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嘎拉勒铜金矿床是该成矿带中发现较晚、研究程度较低且具代表性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矿石有用组分中金、银的赋存状态研究相对开展的较少,限制了矿床进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采样,采用光学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仪测试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矿石成分组分做了详细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矿床中金、银的赋存状态及主要载金矿物的特征。嘎拉勒铜金矿床金矿物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其次为金银矿,可见粒间金、裂隙金及相对较少的包裹金形式,主要的载金矿物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及自然铋等。银矿物主要以金银系列矿物形式存在,少量自然银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此外,还有少量辉银矿。研究成果填补了该矿区金、银赋存状态研究的空白,对矿床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配学 《矿床地质》1995,14(4):355-361
河北金家庄金矿是一产在透辉石岩体中的矿床。本文用多种方法对该床中的主要矿石物进行了矿物化学、矿物标型和金、银赋存状态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发现了含铂、钯的黄铜矿和闪锌矿,而且还找到了针镍矿。为探讨此金矿床的成矿特点提供了一些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医,医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亚成矿域中的斑岩型铜(钼金)矿,有别于滨太平洋区的斑岩铜矿,它们大部分是形成于大洋消亡之后,与A型俯冲或后碰撞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有关,并非都形成于岛弧发展阶段,且常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产于陆相-亚陆相火山岩内)时间相随、空间相伴,两者属于一个统一的岩浆系统;浅部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深部是高温斑岩型铜(钼金)矿,其成矿特点表现出两者元素组合连续、过渡与转化,两者类型相随相伴。  相似文献   

17.
邱宏喜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406-1412
本文采用HCl-HNO3-NH4HF2-KClO3封闭溶样,在(NH2)2CS介质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Au、Ag。方法能有效避免AgCl、PbCl2沉淀和Au、Ag的硅酸盐包裹体,以及W、Mo和Sb、Pb等在Au富集过程中的竞争吸附与容量法测定的终点干扰。应用ICP-AES可在该介质中完成金矿样品中Ag、Cu、Pb、Zn、As、Sb等的同时测定。方法绿色环保,操作简单、快速,稳定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合于大批量金矿样品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ve content ratios of Cu, Pb and Zn in soils and sediments tend to have stability compared to those in meteorites, rocks and organisms. This stabi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ir 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as no relationship to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s if it is not disturbed by an anthropogenic factor. In addition, it can serve as a background reference in determining th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9.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5):1885-1901
The Dachang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ate Triassic Songpan-Ganzi Fold Belt, NE Tibetan Plateau. Gold ore is concentrated as veins along secondary faults and fracture zones in the Bayan Har Group metaturbidites. No exposed felsic plutons are presen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deposit. The auriferous veins contain <15% sulphide minerals, mainly arsenopyrite, pyrite, and stibnite. Gold is commonly enclosed within arsenopyrite and pyrite. Typical alteration around the ore bodies includes silicification, sericitization, and weak carbonatization.

Gold-bearing quartz samples have δ18O values of 16.9–21.2‰ (V-SMOW) from which δ18OH2O values of 6.2–9.6‰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fluid inclusion temperatures (or 10.0 to 12.7‰ if we used the average arsenopyrite geothermometer temperature of 301°C). The δD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range from –90‰ to –72‰. δ34S values of gold-bearing sulphides mainly range from –5.9‰ to –2.8‰ (V-CDT).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in ores have 206Pb/204Pb ratios of 18.2888 to 18.4702, 207Pb/204Pb ratios of 15.5763 to 15.6712, and 208Pb/204Pb ratios of 38.2298 to 38.8212. Thes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of metamorphic origin, and the S and Pb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host metaturbidites of the Bayan Har Group. The Dachang Au deposit has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similar to orogenic gold deposits. We propose that the ores formed when the Songpan-Ganzi Fold Belt was intensely deformed by Late Triassic folding and thrusting. Large-scale thrusting resulted in regional allochthons of different scales, followed by secondary faults or fracture zones that controlled the ore bodi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建立矿床成矿模型,论证矿床物质运移动力学过程,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矿山经过系统的勘探和开采,将暴露于地表580~620 m的矿体直至延深到地下-200 m,均得到钻探和探硐的完整揭露。采用常规、可靠的地质论证法全面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宏微观的岩矿鉴定及部分电子探针分析,对研究标的进行综合论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矿化角砾岩筒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相带:震裂相、震碎相、隐爆相、上部通道相及下部通道相。从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体侵入围岩接触关系、角砾特征、胶结物成分等一系列现象判断,矿床为矿浆隐爆成因。源于壳幔过渡带深部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的富硅、富铁熔浆,富硅熔浆先一步上侵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及潜火山岩的侵入,富铁熔浆滞留于"源地",俘获硫化物液滴,储集形成混合矿浆。物理性状及运移动力学特征表明,在外驱动力作用下,矿浆沿着石英斑岩"岩浆热场通道"上侵,在古地表之下2.0~2.5 km处,石英斑岩硅帽隔挡层下聚集、隐爆、定位成矿。石英斑岩为容矿围岩,与矿床有密切的时空关系但与成因无关。深部钻探验证表明隐爆角砾岩筒尾部在石英斑岩中收敛,矿化随之结束。"矿浆隐爆"作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大家族中新成员,目前尚未见报道。该新类型的发现,为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成矿理论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将有助于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同类型金矿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