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实施的深部探测专项"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SinoProbe-04),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并建成了一套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的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项目旨在通过重点突破地壳全元素(78种元素)精确分析、地壳深  相似文献   

2.
《岩矿测试》2018,37(1):正文前I-正文前II
正01铌钽元素分析技术新进展作者:李刚,姚玉玲,李婧祎,赵朝辉,罗涛,李崇瑛导读撰文:本刊编辑部近年来,从有关铌、钽元素测定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协作实验数据统计情况来看,与其他元素比较,铌钽测试数据离散明显,钽的分析结果容易出现偏低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铌钽的分析特性认识不够全面,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不合理,以及对测定方法的实验条件把握存在较大问题。当前,铌钽元素分析  相似文献   

3.
空气滤膜吸附采集甘肃某农场大气粉尘样品,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溶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溶液中铬、铜、砷、镉、铅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农田环境大气颗粒中的重金属元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验证不同仪器工作参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分析元素的检出限低,准确性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4.
扫描质子探针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毅民  朱节清 《岩矿测试》1990,9(3):222-227
扫描质子探针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区分析、痕量元素分析和元素空间分布分析手段。本文简要介绍扫描质子探针的方法原理、特点、实验装置及其应用,特别指出了在地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要求,结合我国自己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实验研究了在同一份样品溶液中连续测定铜、铅、锌、镉、铁、锰、镍、钴八个元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本文介绍了测定上述八个元素的仪器最佳工作条件、共存元素干扰试验、样品分解方法、标准回收试验,并对美国地质调查所地球化学探矿参考样GXR-1~6的分析结果以及在本实验条件下测定这八个元素方法所能达到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工作效率方面的数据,拟定了操作步骤,为我国区域化探分析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实验资料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高频电感耦合氩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多元素同时测定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实验并充分发挥了750原子光量计所具有的功能、编辑了可同时测定硅酸盐岩石中22个元素的分析矩阵,其中常量元素有  相似文献   

7.
高频电感耦合氩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多元素同时测定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实验并充分发挥了750原子光量计所具有的功能、编辑了可同时测定硅酸盐岩石中22个元素的分析矩阵,其中常量元素有铁、铝、钙、镁、钾、钠、磷、锰、钛9个元素:痕量元素有钡、铍、镉、铈、钴、铬、  相似文献   

8.
贵州玄武岩属稳定地块裂陷阶段—二叠纪非造山期产物,以海相喷溢和陆相喷溢为主,通过取样分析,得出贵州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化学成分因取样区域不同含量也不相同,大部分样品进行拉丝实验成功.稀土元素分析数据表明取样玄武岩属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实验显示相容元素Cr、Co、Ni和不相容元素V、Mn、Ti...  相似文献   

9.
沉积物中元素碳的提取、鉴定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氧化方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物质,采用拉曼光谱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元素碳是介于单晶石墨碳和无定形碳之间的一系列物质,是一种操作上的定义;化学氧化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是可靠的,控制好氧化条件和时间,则能有效去除有机碳,保留元素碳成份。鉴于目前不同工作者由于不同的实验条件和方法下得到了不同结果,我们认为确定标准样及其浓度,统一实验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统一这种碳微粒的名称,明确其定义,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横向对比和深入。而在纵向研究方面,我们利用该实验流程提取灵台黄土剖面长时间序列黄土—古土壤样的元素碳,并进行元素碳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元素碳记录能有效揭示古气候环境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元素碳记录有不同的气候指示意义,并且与其他气候环境指标能进行较好的对比,元素碳记录为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一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并结合煤样灰分实验及消解实验,对淮北煤田任楼煤矿、袁庄煤矿煤样中过渡金属元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淮北煤田煤中Fe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其次为Ti元素,而Cu、Mo、V、Mn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相对较少;Fe与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好,主要以硫化物黄铁矿的形式赋存于煤矿中;Mn元素具有较强的亲硫性,并以硫化物的形式,以黄铁矿为载体赋存于煤矿中;通过对原煤与去除铁元素的煤进行热解烃含量测试,可于得出淮北煤田煤中铁元素对煤成烃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裂隙概化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试验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的试验装置.为检验试验装置的可信度和试验原理的正确性,并初步探讨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特制作了一阶梯开度的裂隙概化模型(本文称之为“S-H”裂隙模型),并在上述试验装置上进行了“S-H”裂隙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初步阐明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一些基本水力特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本文试验装置和试验原理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叙述了利用低强度中子源进行萤石矿中子活化的室内实验研究。并提及实验模型和实验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应用此种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实验岩石学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来模拟地球内部状态,正演研究矿物、岩石及其组分的物理化学行为,与天然矿物和岩石样品反演研究相互补充. 从20世纪初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建立地球物理实验室算起,实验岩石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认识地球内部状态和过程以及矿物和岩石成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实验岩石学研究开展约50年,进入21世纪以来在实验平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学科发展趋势方面,实验岩石学表现出以下6方面的特点:(1)新的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不断涌现;(2)实验与分析测试技术高度融合;(3)实验模拟与计算模拟相结合;(4)从热力学平衡扩展到动力学研究;(5)从干体系扩展到对挥发分和流体的深入研究;(6)应用场景从固体地球扩展到类地行星. 通过进一步开发或改进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加强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结合,实验岩石学有望在破解地球内部流体的性质和作用、地幔演化和岩浆分异、变质反应速率和机制、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方面作出关键贡献.   相似文献   

14.
矿物,岩石对纳米金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验方法配制成了纳米级大小的微粒金,使存在于溶液中,并加以保护,以免纳米微粒金自动凝聚长大,在此基础上,用各种矿物和岩石进行吸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矿物和岩石对纳米金的吸附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杨坪  陈安 《探矿工程》2006,33(3):9-11
介绍了均匀设计试验方法的特点及优越性,利用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的均匀分布,能大大减少试验次数且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将均匀设计方法引入到注浆试验研究中,并对试验进行了详细设计,实践表明,均匀设计试验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试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章军锋  周永胜  宋茂双 《地球科学》2022,47(8):2744-2756
实验流变学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手段研究地球内部主要组成物质在差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流动的学科.伴随着流变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流变学在过去30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的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简要介绍了实验流变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围绕岩石圈、软流圈、转换带和下地幔流变学实验研究和中深源地震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实验流变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提出由物质成分和热结构控制的地球不同圈层流变学性质的三维结构是当前实验流变学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实验流变学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非饱和土中镉离子传输模型参数反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自行设计的的真空实验装置,采用一维实验室土柱实验方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了15组实验,并基于实验所得的穿透曲线,使用梯度正则化方法反演得到了镉离子在8种葡萄牙土样和1种比利时土样中相应的传输模型参数。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了梯度正则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而证明所得结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潜水蒸发系数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柱 《地下水》2008,30(6):27-30
利用河北省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安徽省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实测的潜水蒸发资料,对潜水蒸发及潜水蒸发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同岩性、不同潜水埋深在有无作物生长条件下的潜水蒸发系数。为华北地区水资源平衡计算潜水蒸发系数的选定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From a determin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x for three pyrolysis product experimental data sets, an examination is given of both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data to the modeling of oil cracking in a sedimentary basin, and of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n inverse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data sets, which were done under different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and using different sources, show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x varies over each data set and also with tim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heck the data sets before applying them to a basin for hydrocarbon modeling.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data taken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over longer times appear more pertin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il-cracking kinetic model suitable for geolog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粘弹性本构模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是影响土工格栅加筋支挡结构长期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室内蠕变试验,针对不同荷载和温度组合,对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综合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土工格栅载荷-应变等时曲线、蠕变曲线及松驰曲线的变化特征,由此并基于粘弹性理论提出了能够反映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的粘弹性本构模型,提出了模型参数的合理确定方法。并通过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论证了所建议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