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迴旋共振辐射和轫致辐射的联合机制出发,计算了双极黑子活动区中的太阳射电SVC辐射,获得了有关SVC辐射的亮度和偏振的二维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阳射电观测和统计分析表明,当质子活动区中3厘米的缓变分量流量密度S_3大于25sfu和它对8厘米的缓变分量流量之比S_3/S_8大于1时,活动区发生质子事件的概率很大,本文对这样的质子活动区的缓变频谱作了理论计算和解释。利用磁迥旋辐射机制计算的缓变频谱(SVC)表明:质子活动区中传导流量比宁静区中的大十倍左右,双极黑子的磁场提高了3厘米射电波的迥旋共振层,这是使S_3>25sfu的主要原因。活动区中日冕磁场梯度增大,而使3厘米的迥旋共振吸收的光厚变薄是使S_3/S-8≥1的重要原因。而正是这样的活动区有利于质子事件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的模型中,采用了最新的色球-日冕过渡区的远紫外(EUV)资料;并假定活动区上空的物理条件从中心到边缘连续地改变到宁静区上空的物理条件,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和磁场这三个物理参数皆为光球上空的高度和离黑子轴线的距离之函数. 本文研究了单极黑子活动区SVC总辐射机制——包括迴旋共振辐射机制和韧致辐射机制的联合辐射机制.得出的SVC辐射的总体特性,即流量频谱和偏振频谱的峰值分别在波长6厘米和3厘米处,这与观测事实基本一致,这也表明我们的模型基本正确。其次探讨了SVC辐射的分布特性(相应于0'.'3—4'.'8的高分辨率)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本模型表明,在SVC辐射中,迴旋共振辐射的贡献占压倒优势,而向内的非常波的反射成分的贡献小到完全可以忽略.这一结论,正好与Shimabukuro等人的相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台7.5厘米太阳射电总辐射流量1976年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该仪器较好地反映出7.5厘米太阳射电辐射的宁静成分、缓变成分和爆发成分;分析了观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绝对测量工作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磁拱底部非线性等离子体密度波传播期间,损失锥分布的反射电子驱动着电子迴旋maser不稳定性的增长,激励出二次谐频波模,支配着太阳射电毫秒Spike辐射。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本文着重研究了太阳射电毫秒Spike辐射的频带宽度问题。对于典型参数,计算结果发现:辐射带宽一般为几MHz到几十MHz,最高为100MHz。而且通常折射出的二次谐频z模辐射带宽较窄,而二次谐频o模辐射带宽较宽。  相似文献   

6.
太阳射电天文学从1942年诞生到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并证实了的太阳射电基本辐射成份有三种:它们是太阳射电爆发分量、太阳射电缓变分量和太阳射电宁静分量。 本文报导的是,在经过太阳活动22周峰年的国内联合观测以及参加Fares22和Max’91 Compaign国际联合观测中,我们已经观测到并从大量观测资料中证实了的是,太阳上存在有第四种射电辐射成份——太阳射电快速变化分量。  相似文献   

7.
定标是射电天文观测中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定标工作可以得到太阳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太阳射电辐射流量,可以扣除射电频谱仪的通道不均匀性,清晰显示射电频谱特征.结合紫金山天文台射电频谱仪的观测数据,详细介绍了定标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定标常数的变化情况,最后给出了定标结果,并与野边山射电偏振计以及RHESSI(The Reuven Ramaty High Energy Solar Spectroscopic Imager)卫星硬X射线波段的几个太阳耀斑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耀斑的光变特征.其中对一个耀斑脉冲相硬X射线流量和微波光变的相关性的分析表明这些观测可以用来研究有关的辐射机制以及相应的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过程.  相似文献   

8.
太阳射电爆发的动态频谱观测是研究太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对2015年8月27日蒙城太阳射电频谱仪(Mc SRS)所观测得到一个M2.9级太阳耀斑光变特征的分析,发现由于仪器电子学上的问题,传统定标方法给出的结果并不理想.利用日本野边山的射电偏振仪(NoRP)/射电日像仪(NoRH)以及地球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的观测数据,结合有关辐射机制可以对定标方法进行改进.和传统的定标方法相比,改进后的定标结果和NoRP/NoRH的观测结果显示出更好的相关性,更好地揭示了耀斑射电频谱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不同能谱指数Γ的非热电子,在不同传播方向的迴旋同步加速辐射的发射因子h_(1,2)(s,θ)的详细结果。其结果表明,对同一谐波数s而言,h_(1,2)(s,θ)随着θ值(波矢量k与磁场方向Η的夹角)的增加或Γ值的下降而增加,而对同一θ和Γ值而言,h_(1,2)(s,θ)还随着s 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而当Γ=1时,h_(1,2)(s,π/2)随着s的增加而下降的程度十分缓慢,表明在横传播条件下,非热电子具有比似纵传播高得多的发射能力,其相应的辐射流量密度要比似纵传播高出几倍。 采用 Sturrock 的耀斑爆发源模型,计算了θ=π/2情况下的迴旋同步加速辐射的射电爆发谱。我们发现对具有Γ=1的非热电子的低次谐波辐射,分别在Ⅳ型爆发的300MHz和9000MHz附近有个峰值,而在他们的高频端的低次谐波的迴旋同步加速辐射遭到强烈的迴旋共振吸收而使辐射迅速下降,从而形成两峰一谷的U型射电爆发谱。 计算表明,1972年8月4日的大爆发,很可能是一团具有能谱指数为1.5,总数为10~(32)—10~(34)的非热电子,在横传播条件下的迴旋同步加速辐射和热电子的迴旋共振吸收机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太阳射电尖峰辐射(spike)的窄频带是一个具有特征性的参数,不但可从它计算出Spike辐射源区的小尺度结构,而且观测结果与Spike辐射理论可相互验证.我们利用云南天文台0.5 MHz频率分辨率的射电频谱观测资料,作出了230—300MHz频段上单个Spike带宽分布,并由此给出一群Spike源区的最可几尺度为151km,最大源区尺度为830km.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云南天文台2902MHz、3653MHz、9375MHz三台射电望远镜的每日射电辐射流量与SMM/ACRIM辐射计测量的太阳常数作相关分析,探讨了太阳缓变辐射流量与太阳常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胡汉明  尚琼珍 《天文学报》1998,39(1):106-110
本文利用10米天线上21cmms级连续无间隙快速记录系统,在第22周太阳峰年期间观测到大量的分米波段的太阳射电尖峰辐射的快速活动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发现尖峰辐射的快速活动至少包括:毛刺型、缓变型、缓变脉冲型、脉冲型、开关型.同时也对太阳射电尖峰辐射与其它共生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尖峰辐射的形态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王霖  谢瑞祥  汪敏  许春  刘玉英 《天文学报》2004,45(4):389-401
利用太阳射电宽带频谱仪(0.7-7.6GHz)于2001年10月19日观测到的复杂太阳射电大爆发,呈现出许多有趣的特征,结合NoRH(Nobeyama Radio Heliograph)的高空间分辨率射电成像观测及TRACE(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在远紫外(EUV)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爆发的射电频谱特征和微波射电源的演化以及它们与复杂的EUV日冕环系统的关系,该爆发是一个双带大耀斑的射电表征.前一部分以宽带(从厘米到米波)爆发为主,机制是回旋同步辐射,所对应的是环足源的辐射;后一部分以窄带(分米到米波)分米波爆发为主,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和回旋共振辐射的联合,对应的是环顶源的辐射。  相似文献   

14.
<正>电子回旋脉泽辐射是一种重要的天体射电辐射机制.电子回旋脉泽辐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由于受非相对论共振条件的限制,直到1979年,吴京生和李罗权考虑了弱相对论近似下的共振条件后,电子回旋脉泽辐射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相干射电爆发现象.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类损失锥各向异性分布.事实上,观测显示太阳和其它天体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87年1月—1989年11月期间,2cm、3.4cm、6cm、10.7cm和21.2cm五个波段每日总辐射流量与日面上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区黑子视面积之间的关系,对第22周上升段若干大活动区的射电缓变成分的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几个大活动区在日面时S-Ay图上处在平均曲线之下,当黑子面积增加时,射电流量的增加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1997年3月9日昆明日偏食过程中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结果,通过掩食和露放黑子前后射电快速起伏率的变化现象,推测日冕缓变源存在电子加速过程,它可能对射电快速起伏率的增强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 MUSER)能够在0.4--15GHz超宽频带内实现高时间、高空间、高频率分辨率的太阳射电成像. 而射电亮温度是描述太阳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研究不同射电辐射机制、太阳磁场以及太阳爆发过程中非热粒子加速等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对MUSER观测的图像进行亮温度定标. 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射电日像仪图像强度定标的方法. 太阳射电图像中包含着太阳圆盘的结构信息, 利用射电日像仪短基线的可视度函数拟合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可以得到图像中宁静太阳圆盘的射电半径和强度, 再利用瑞利-金斯定律和每天的太阳射电流量可以计算得到每天图像的定标因子$G_c$, 从而实现对MUSER图像强度的定标. 将该方法应用到MUSER的实际观测数据中, 包括宁静太阳和有太阳射电爆发等不同的情况, $G_c$的误差基本不超过10%, 得到的宁静太阳亮温度与其他宁静太阳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1997年3月9日昆明日食偏过程中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结果,通过掩食和露放黑子前后射电快速起伏率的变化现象,推测日冕缓变源存在电子加速过程,它可能对射电快速起伏率的增强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太阳射电IV型爆发U形谱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质子耀斑爆发相期间太阳射电Ⅳ型爆发U形谱的形成机制:U形谱系由Ⅳ_μ塑爆发频谱和Ⅳ_dm型爆发频谱两部分组成,舞一爆发的频谱是由非热电子(l00keV2McV)的迥转-同步加速辐射和热电子的迥转共振吸收所产生;这种非热电子,与质子是在爆发相期间同时受到加速的。在取爆发源体积为圆柱体的近似下,对1972年8月7日的Ⅳ_μ型爆发和Ⅳ_dm型爆发的射电流量密度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同观测结果比较符合。从Ⅳ_μ型爆发到Ⅳ_dm型爆发的偏振旋向反转是由于两个源中磁力线的反向平行所引起的。文中还讨论子Ⅳ型爆发U形谱同质子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1990年7月30日伴随日面2B级光学耀斑发生的射电爆发,在2840、2640、和1420MHz波段上同步观测结果,其中包括射电爆发在以上波段的秒级时间轮廓和毫秒级时间尺度的spike辐射活动.对它们的形态和频率特征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spike辐射的迴旋电子脉塞增长率、相对辐射频宽和准周期振汤的某些特征及辐射源区的某些物理参数,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量级的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