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北京平原区全新世地震地质研究中,在建筑科学研究院、基建工程兵,市政机械公司,北京市勘察处等单位大力协助下,对部分基坑、钻孔、人工剖面进行了实地调查,1980年和1981年先后在宣武门、三里河口、建国门等处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2.
对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金马河以北)和川北丘陵区进行了地震液化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液化点主要沿河谷底部和低阶地分布,液化集中区平行于NE向龙门山地震断层,与断层的转折、终止、出现部位相对应,与地震动最大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主轴一致。液化喷出砾石最大粒径30 cm,最大喷砂量约15m3,堆积厚达4m,冒水高达775 cm,地表破裂长达1 000m。喷砂冒水与强震动相一致,强震过后,大部分液化点上的喷砂冒水现象消失。分析表明:冒水高度总体随震中距增加而降低,亦存在随震中距增加而增高和波动的趋势。液化砂土来自第四系不同地层,并出现了下更新统下段的红色强风化泥砾。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地震部门的鉴定,成都市的地震基本烈度定为7度。对成都地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时砂土地基是否可能产生液化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性作出正确的预测,已成为成都市当前大规模建设事业中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研究成都地区砂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及性质着手,根据国内外已有震例的分析和对砂土液化机理的认识,结合成都地区的具体条件,试图探索成都地区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成都地区的范围仅包括成都市区及其近郊。对于面积更大一些的整个成都平原地区,则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淮河大堤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历年汛期最大流量为11600米~3/秒,最高洪水位为22.18米,高于淮河一级阶地,两岸防洪大堤高8—10米。本区大部份为第四系所覆盖。南岸的阶地及山麓丘陵地带,第四系厚10—40米。北岸的第四系厚度,东部一般小于200米,西部为300—500米,最厚达800米。据勘探资料,淮河两岸广泛分布着粉土、粘土、亚粘土以及粉、细砂层。淮河大堤蚌埠段的堤基土层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在地震作用下,有液化的可  相似文献   

5.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是地基抗震的重要问题,基于对液化评判方法和认识的差异,往往导致对同一个场地的勘探会得出很大的不同结果。本文试以福州某工程场地四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实例和砂土液化的机理解读产生评判结果差异的原因,并阐明作者观点,以期深入探讨砂土液化的机理和评判办法,为场地地基抗震处理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淮河大堤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历年汛期最大流量为11600米3/秒,最高洪水位为22.18米,高于淮河一级阶地,两岸防洪大堤高8—10米。本区大部份为第四系所覆盖。南岸的阶地及山麓丘陵地带,第四系厚10—40米。北岸的第四系厚度,东部一般小于200米,西部为300—500米,最厚达800米。据勘探资料,淮河两岸广泛分布着粉土、粘土、亚粘土以及粉、细砂层。淮河大堤蚌埠段的堤基土层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在地震作用下,有液化的可  相似文献   

7.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余跃心 《岩土力学》2004,25(5):803-807
在进行液化评价简化法与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对比基础上,利用液化概率的对数回归方程,讨论了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其液化概率变动较大,对于烈度 Ⅶ 度,规范法的液化概率在0.17~0.42间,小于简化法概率0.36~0.43,偏保守。对于烈度 Ⅷ 度和 Ⅸ 度近地表场地,规范法的液化概率高达0.65~0.70,远远高于简化法的液化概率,安全裕度不够。对于含粘粒土质液化评价,规范方法的液化概率总体上都较简化法高,特别是烈度Ⅷ度高粘粒含量其液化概率为0.9。  相似文献   

8.
地震砂土液化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砂土液化机制的研究,建立了临界液化状态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地震地面加速度及地震持续时间的关系式,利用该模型可以确定砂土层达到临界液化状态所需地震持续时间及液化可能发生的深度,并根据唐山地区的砂土液化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定地基土液化可能性是抗震勘察设计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推荐判别方法与美国Seed判别法,推导出新的判别方法,该法具有判别准确、理论合理、计算简便、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饱和砂土地震液化虽然可以给出明确的定义,并与地面喷水冒砂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以下述现象作为区分有无液化的宏观标志:(1)平坦场地的喷水冒砂;(2)倾斜场地的侧向滑移;(3)地面建筑物的沉陷、倾斜以及某些埋藏构筑物的上抬等。由于地震液化现场多为平坦场地,加之在广大的液化区地面建筑物分布不  相似文献   

11.
由于砂土地震液化危害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砂土地震液化危害的概率分析方法,即用概率表示不液化、轻微液化、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并给出了采用Monte Carlo法(蒙托卡罗法)计算液化危害概率的表达式.对一算例进行了分析,认为概率分析方法能较清楚地反映液化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砂土地震液化的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要分析BP算法的基础上,应用BP网络的理论与方法,选取砂土的平均粒径(d50/mm)、相对密度(Dr/%)、标准贯入击数(N63.5/击)、上覆有效应力(σv/kPa)、地震烈度(I0)作为指标,预测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液化的可能性,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砂土液化内部应力变化规律与工程液化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对砂土液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水平场地、自由应力场条件下有关地基液化机理与判别等问题的研究。通常将Δu=σz=ΔUmax作为地基土液化的判据,而对工程结构物和场地条件的影响考虑不足。基于当前砂土液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工程特性,提出了将液化分为理论液化和工程液化。前者主要研究地基土液化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后者则针对具体工程结构物而言。其液化标准是以地基土在遭受地震液化时是否会导致工程结构物的破坏为依据。通过对砂土在震动液化过程中内部应力变化规律的理论分析,阐明了水平应力σx或σy对斜坡场地地基土发生侧向液化的作用机理,不能将斜坡场地的地基看作半无限空间体处理,提出了液化膨胀侧扩势Ψ的概念与计算式。指出:对斜坡场地,为避免这种侧向液化流动变形破坏,采取加强可液化土体的侧向约束、缩小偏应力差是必要的。根据工程结构物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提出工程液化的判别准则:(1)可液化土体的地基强度τ降低到工程结构物所允许的强度值[τ,];(2)可液化土体的膨胀侧扩势Ψ增加到其侧向约束强度[τh];(3)可液化土体地基的变形s增大到工程结构物所允许的变形值[s]。  相似文献   

14.
从砂土路基液化机理人手,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对该地区路基砂土液化做现场振动试验,找出影响砂土路基液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因有土体的密实度、含水量和土体中是否存在软弱区;主要外因有荷载的大小、作用时间和荷载频率。并针对砂土液化的内外因,结合青银高速公路强夯处理案例展开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饱和砂土液化有了很深的认识。在Seed简化法,剪切波速法和标准贯入试验等判别的方法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广泛应用的标准贯入试验的方法,以及应用数值方法如何更好的判断场地的抗液化性。提出应用室内的微型贯入试验来判断饱和砂土液化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砂土液化的评定、评价及对策虽然要概念不同,但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液化判定、评价及对策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地震活动十分频繁,特别由地震引起土工建筑物和地基的振动液化问题,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尤为严重。为了预报和预防地震引起的灾害,迫切需要加强对振动液化试验的研究。 目前,振动三轴仪是室内研究振动液化的主要仪器设备。按施加振动力的激振方式有惯性力式、电磁式,气动式和电液式等。由于仪器设备的不同,对同一种土的试验结果能有多大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振动液化的机理应如何理解,单向与双向试验结果差别有多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对修订统一的振动液化试验操作规程,了解试验因素的影响及探讨振动液化的机理等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饱和砂土爆炸液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在Byrne有效应力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够考虑主应力轴旋转、饱和砂土含有少量气体、饱和砂土液化后的应变软化和应力重分布特性的弹塑性模型。将该模型编制成分析模块,并与通用岩土分析软件FLAC接口,进而对饱和砂土分别在单点、两点(微差)和多点(微差)爆炸地震波荷载作用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考虑了水平、微倾以及斜坡场地等3种工况,并且对爆炸地震波荷载与天然地震波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表现饱和砂土的爆炸液化气特性;不同动载和不同场地条件下,饱和砂土表现的动力特性以及液化行为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