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东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2.9Ga,~2.7Ga和~2.5Ga三期TTG岩石,并确定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两期构造热事件。但是,有关胶东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认识几乎都来自对莱阳以北地区(主要为栖霞地区)的研究。该文对莱州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8个岩石样品开展了SHRIMP U-Pb锆石定年,首次发现~2.9Ga岩石(条带状英云闪长岩和片麻状闪长质岩石),发现大量~2.7Ga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确定存在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包括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中期构造热事件。研究表明,莱州地区与莱阳-栖霞地区具有类似的早前寒武纪地质过程,它们共同构成胶东太古宙变质基底。该文总结了胶东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具有早前寒武纪(> 1850Ma)结晶基底且发育有绿岩带的地台、地盾或克拉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金区,绿岩带型金矿也是我国重要金矿类型之一.鲁西地区泰山-新甫山-蒙山断块隆起区的绿岩带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韧性剪切带、断裂破碎带、岩浆长期活动,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鲁西陆块是中国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其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地体的划分与构造演化历来为学者们注目。通过系统收集近年来鲁西陆块前寒武纪SHRIMP U-Pb测年数据,利用鲁西陆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综合国内大地构造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鲁西陆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元古宙-大陆裂解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具有早前寒武纪(> 1850Ma)结晶基底且发育有绿岩带的地台、地盾或克拉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金区,绿岩带型金矿也是我国重要金矿类型之一.鲁西地区泰山-新甫山-蒙山断块隆起区的绿岩带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韧性剪切带、断裂破碎带、岩浆长期活动,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具有早前寒武纪 (>1 85 0Ma)结晶基底且发育有绿岩带的地台、地盾或克拉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金区 ,绿岩带型金矿也是我国重要金矿类型之一。鲁西地区泰山新甫山蒙山断块隆起区的绿岩带规模较大 ,保存相对完整 ,韧性剪切带、断裂破碎带、岩浆长期活动 ,与金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在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进行锆石SHRIMP测年结果显示,泰山岩群形成年龄大约在2770~2750Ma。新太古代发生3期岩浆侵入活动,每期岩浆侵入活动开始都有地幔岩浆侵入。早期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形成2740~2700M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期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形成2650~2600Ma的TTG质花岗岩;晚期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从地幔岩浆侵入到地壳深熔形成大规模的钾质花岗岩,导致大规模陆壳的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和中元古代,有少量岩浆沿太古代刚性陆壳裂解形成的张性裂隙侵入。对鲁西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按岩性+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变质深成侵入体(片麻岩)按时代+gn,依据其不同成分和不同结构构造的第一个英文大写字母进行表示,探讨了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陆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通常将华南克拉通的形成理解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于新元古代沿江南造山带的碰撞拼合,但对两陆块内部的组成和
演化关系的了解却相对有限。通过对比神农架地区和扬子陆核区前寒武纪地层碎屑锆石的年龄结构及其原位Hf同位素组成特
征,分析了扬子陆块西北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规律,并对其与统一华南克拉通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
前人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的结果表明,神农架群碎屑锆石年龄谱中记录了约1.6Ga的年龄峰值,且其原位Hf-O同位素分析指示
该期岩浆事件存在幔源物质加入,而相应的岩浆事件(锆石)在扬子陆块陆核区(崆岭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或岩浆岩单元中缺乏记
录。结合神农架群细粒沉积岩Nd同位素地层学特征,指示中元古代时期神农架地区位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且神农架群
沉积地层的碎屑物质并非由扬子陆核区的崆岭基底岩系经风化-剥蚀作用提供,即非扬子陆核区的边缘盆地。这些证据说明,在
新元古代以前,神农架地区与扬子陆核区之间属于两个独立的次一级微陆块。   相似文献   

8.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豫西地区兵马沟组作为其早期陆源碎屑充填沉积,对于探讨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结合岩性及粒度特征划分沉积相,探讨渑池地区兵马沟组沉积环境演化,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沉积环境演化提供约束。豫西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剖面自下而上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垂向上沉积物粒度特征具粗-细-粗的变化,概率累计曲线揭示其水动力条件先减小后变大,兵马沟组下段为河控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亚相,上段为滨海相的临滨-前滨亚相,其代表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活跃期-稳定盖层沉积期之间初期海进-海退旋回;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表现为北东高南西低的古地形特征,兵马沟组是该时期熊耳群或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遭受快速剥蚀的产物;对比不同地区的兵马沟组沉积特征,其在区域上的沉积差异可能是沉积时间及古地形差异性造成的。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在该时期仍受华北克拉通熊耳裂谷活动的影响,兵马沟组记录了裂谷盆地充填早期的演化过程,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区古吕梁期构造变形,是继五台运动之后较强烈的一次构造变形,它是华北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最后一次构造热事件。早期在伸展机制作用下产生了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在太古宙克拉通上形成陆内裂谷,接受滹沱群沉积;晚期在收缩机制下形成一系列的北东向褶皱及冲断构造,叠加在五台山花岗绿岩带之上,记录了吕梁造山运动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冲断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昆仑北段祁漫塔格造山带工作和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一套中、晚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套基性、超基性岩为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反映了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后,祁漫塔格地区在中元古代一晚元古代早、中期一直处于拉张伸展环境,为祁漫塔格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昆仑北段祁漫塔格造山带工作和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一套中、晚元古代基性一超基性侵入体,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套基性、超基性岩为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反映了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后,祁漫塔格地区在中元古代一晚元古代早、中期一直处于拉张伸展环境,为祁漫塔格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其古—中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一系列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康滇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使其成为研究扬子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随着各种定年技术的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有大量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被报道。总结和评述了有关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以及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在该区没有找到有太古宇—古元古界底部地层出露,但大量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康滇地区很可能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地层;康滇地区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分布的古—中元古代岩浆活动,指示扬子地块在1.5~2.0Ga可能经历了碰撞造山到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与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一致。因此,扬子地块很可能就是古—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4.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柴达木陆块北缘首次发现古元古代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获得成岩年龄为1952±15Ma,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反映出该地区克拉通在古元古代(19亿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裂解(洋)事件,对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代结晶基底地质构造演化及进一步探讨柴达木盆地的起源及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地质线索。  相似文献   

15.
鲁西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占基底变质岩出露面积的90%左右,由晚太古代泰山期TTG质花岗岩、变闪长岩类杂岩体和早元古代傲徕山期二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组成,均侵入泰山群。 TTG质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2700—2600Ma,岩石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Na/K比值较高,(~(87)Sr/~(80)Sr)比值较低,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为硅铝质基底活化并有泰山群地层部分熔融而形成。变闪长岩类杂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2595—2483Ma,岩浆演化系列完整,为地幔岩浆分异形成。二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2490—2284Ma,块状构造,Na/K比值较低,(~(87)Sr/~(80)Sr)比值较高,为泰山群、泰山期侵入岩经部分重熔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6.
鲁西地区基底岩系为一花岗—绿岩区,绿岩区内又分早(?)、晚两期太古代绿岩带。泰安纸房地区是发育较完整的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即具有绿岩带三位一体组合的下部超基性—基性岩群,中部钙碱性火山岩群和上部沉积岩群。泰安纸房地区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在其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带,产有几公里长的太古代绿岩带变质热液型金矿化带(含低品位金矿体)。该金矿化带明显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相似文献   

17.
河南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及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衔接地带。华北板块18亿年前形成古陆块。以后经历了中元古代陆缘火山弧、弧前与弧后盆地及陆缘增生;晚元古代陆内裂谷及陆缘增生;古生代陆表海及陆缘增生;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系等构造发展演化阶段。以缝合线为一级构造单元分界;依据结晶基底有无来确定二级构造单元;依据地质背景、地壳演化历史及构造层组构的不同来确定三级构造单元等原则,对河南板块构造单元作了系统划分。  相似文献   

18.
从早期地幔热对流的动力学特点出发,针对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内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认为不少绿岩地块或地体之间,绿岩与花岗片麻岩之间并非是因垂直运动造成的原地不整合接触,而是因大规模水平运动产生的叠瓦拼贴,这一思想将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克拉通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并进一步指导填图和地层划分以及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云中山区基底岩系中广泛发育花岗伟晶岩,依据不同的产出样式及矿物组成将其形成时代划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三个阶段。新太古代变质花岗伟晶岩比例最大,为变质地层重熔作用的产物,形成于较深构造层次,形态以肠状为主;古元古代花岗伟晶为岩浆结晶成因,以脉状、囊状(团状)形态为主;中元古代花岗伟晶岩为岩浆成因,以平直脉状形态为主。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是地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应该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带矿床类型、成因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地质演化、含矿岩系、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典型铁矿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含矿建造的特征、时代、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块原"布伦阔勒群"实际上发育古元古代(2 100~2 500 Ma)、寒武纪早期(510~540 Ma)等两期沉积成矿事件,同时在中晚元古代(800~1 800 Ma)和海西期—印支期(200~410Ma)分别发生过强烈的变质和变形作用,局部富矿的形成可能与后期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有关。区域铁矿可划分为两类:一为条带状铁建造遭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如赞坎、莫喀尔和吉尔铁克沟铁矿床,其形成环境为早元古代活动陆缘的弱氧化—还原的浅海相沉积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液对基性火山岩的淋滤及少量陆源物质的风化;二为早寒武世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床,如喀来子、老并和叶里克铁矿床,其形成条件为半深海—浅海相、弱氧化—半氧化的断陷盆地环境,成矿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水沉积及陆源物质。根据区域成矿规律,推测卡拉本—喀来子—莫拉赫一带是寻找早寒武世与海底喷流成矿系统有关的铁-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吉尔铁克沟—赞坎北地区、莫喀尔及其以南地区是赞坎铁矿带的北延和南延,是寻找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