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楚 《地质科学》2008,43(2):227-227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长篇传记——《揭开黄土的奥秘——刘东生》(潘云唐著)于2008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社出版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包括了刘东生院士及2002年度至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4位得主(金怡濓,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的传记。此丛书的首发式(新闻发布会)于2008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研究》2008,28(2):263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的权威钜子刘东生院士的传记《揭开黄土的奥秘———刘东生》(潘云唐著)已于今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此书与2002~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4位得主———金怡濂、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的传记共同组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  相似文献   

3.
顾国华 《地质学刊》2006,30(3):207-207
刘东生(1917-),辽宁沈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专业,1946年进入地质调查所。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2年获美国颁发的“泰勒”环境成果奖,2003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4.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2):320-32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家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研究》2008,28(2):I0001
刘东生同志生平刘东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  相似文献   

6.
《地质论评》2006,52(5):585-585
2006年6月9日,国土资源部在京隆重举行纪念程裕淇院士座谈会暨《程裕淇文选》首发式。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程裕淇文选》编委会主任寿嘉华同志介绍了编辑出版情况,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同志主持会议。王鸿祯院士、刘东生院士、董申保院士、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2009年3月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开.大会举行了"刘东生星"(58605号小行星)的命名仪式、<纪念刘东生院士> 文集和<黄土与干旱环境>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8.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前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共同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古全球变化计划(PAGES)和EGU共同资助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2007年8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和学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有刘东生院士、汪品先院士、安芷生院士、符淙斌院士、丁仲礼院士等;国外著名学者有EGU名誉主席Andre Berger,EGU创办主席Peter Fabian,PAGES国际…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4月 1日设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泰勒 (Tyler)奖委员会公告 ,我国现代第四纪研究的创始人、著名古环境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荣获 2 0 0 2年度国际环境科学的最高奖———泰勒奖。这是这一重要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科学家 ,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还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allaceS .Broecker教授。泰勒奖委员会公告认为 :刘东生院士借助于分布在中国北方巨厚的风成沉积物———黄土的研究 ,开创性地发展了一整套研究方法 ,利用陆相沉积所记录的古环境变化信息 ,重建了过去 2 50万年来地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正式出版1995年农历10月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孙云铸教授的学生杨遵仪、孙殿卿、叶连俊、王鸿祯、董申保、刘东生、马杏垣、郝诒纯等8位院士发起倡仪,筹备出版孙云铸教...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4):F0002-F0002
刘嘉鹿院士 男,1941年5月生于辽宁省北镇市,满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1967年于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68年被分配到辽宁省地质局营口地质大队任技术员,1973年调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任室主任;1978年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先后师从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德封、刘东生主修地质年代学和火山地质学,以优异成绩先后于1981、1985年分别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相似文献   

13.
4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一道,在美国洛杉矶被授予2002年度“泰勒环境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大陆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后记     
韩家楙 《第四纪研究》2004,24(5):600-600
在这一期刊物已经编辑就绪时 ,收到了刘东生院士的论文“关于是否在地层系统中取消‘第四纪’(Qua ternary)一名词的讨论与危机” ,就不久前刚刚出版的 2 0 0 4年 6月“Episodes”发表的、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即将提交 32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新的“国际地质年表”中 ,关于“第四系”这个地层单位的重新定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见解。由于此前的讨论一直是在网上展开的 ,很可能如刘东生院士文章所指出的 ,疏于网上浏览习惯的我国一些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并不十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为便于读者理解 ,文中介绍和原文转载了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  相似文献   

15.
潘云唐 《第四纪研究》2006,26(5):878-878
2006年6月10日,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一部分,“李捷生平事迹展”在北京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吴新智为李捷先生塑像揭幕,北京市房山区副区长李惠英主持仪式,区委副书记崔国民致辞,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委、区政府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及李捷先生亲朋、各新闻媒体记者共100多人出席。  相似文献   

16.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12):12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6日上午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李春昱院士的生前同事、学生和家属代表共计50多人出席。座谈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耿元生研究员主持,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炎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王鸿祯、肖序常、任纪舜和李廷栋,李春昱院士的家属代表廖复疆和李春昱院士…  相似文献   

17.
后记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7,27(5):900-900
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交,海陆交互作用与悠久的人类活动影响,赋予我国在气候、地貌、生物,尤其是陆地延伸到海洋的“海陆过渡带”以独特的环境效应。长江、黄河贯通东西,是联系海陆与传输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动脉,研究河海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非常感谢刘东生院士的关怀指导,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刘嘉麒院士、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斯文·赫定在1933年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百年诞辰而作,介绍了李希霍芬在中国有关地层、黄土、构造、地貌等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原文为英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1933年第12期,315~321页。值李希霍芬逝世100周年之际,承刘东生院士推荐,请潘云唐译成中文,刘东生亲自校对,在本刊重新刊登此文,以纪念这位对中国地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和中国地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2002,22(6):589-594
1972年刘东生院土撰文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正式成立,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学学术观点聚焦于: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30年来,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了基本目标,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和界面机理3个发展阶段,研究重点是典型区域环境演化的发生学原理,谱系特征以及健康和生态效应,云贵高原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显示出青藏隆起对周边现代环境的影响。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相似文献   

20.
二十几年前,当我们走出校门,师从刘东生院士求学时,先生已是著作等身,名满学界.转瞬间,我们都已年过半百、两鬓成霜,奈何资质愚钝、生性慵懒,对先生博大精深之学问,尚不知掌握其中一二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