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技术学报》2000,(Z1):51-52
1997年6月10日晚8时零1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1997年6月18日上午10时在地面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下,成功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这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2.
李丽云 《海洋科学》1983,7(2):60-61
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空间研究与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卫星发展比较迅速。1960年4月1日,美国曾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命名为《泰罗斯》系列,1966年和1972年又先后发射了《艾萨》卫星系列和《诺阿》卫星系列。1978年10月13日美国发射了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N系列八颗卫星中的第一颗,它代表了气象卫星技术中的最新水平。几乎与美国研究气象卫星的同时,苏联于1966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红外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学研究是从本世纪60年代初气象卫星(后称环境卫星)的发射成功开始的.海面温度场可以在气象卫星拍摄的热红外谱段图像中反映出来.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大范围同步海面照片上,人们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湾流、黑潮、涡旋、罗斯贝波等大尺度海洋现象的综观影像和精细结构.20多年来,红外遥感资料在海洋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海洋卫星资料的地理定位及相关几何参数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卫星原始遥感图像的应用都需要几何校正,即对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元点都必须进行地理经纬度的定位、太阳及扫描仪的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计算.通常由已知足够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或近似的插值法来实现.对于广阔的海洋,很难找到地面控制点,因此以卫星的轨道参数和扫描仪的视场角等参数为基础,研究一套较完整的地理定位法和相关的几何参数法,大大地简化了现有几何校正的方法.经过美国海岸带水色扫描仪资料(CZCS)、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和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FY-1B)反演验证和局部区域的实际地面点对比表明,地理定位精度——纬度RMS为0.0001°,经度RMS为0.0005°,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的RMS为0.0007°,完全可以满足气象和海洋等环境卫星及陆地资源卫星MSS等资料几何精校正的要求,同时可作为TMT和SPOT的粗几何校正.该算法不仅适用于升轨的卫星,而且也适用于降轨的卫星,同时还适用于前、后向倾斜和垂直等三种扫描状态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中国FY-1B卫星海洋通道应用于水色遥感的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0年9月3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2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FY-1B.当时,正好中方科学家在德国研技部GKSS研究中心,参加中德海洋水色遥感合作研究.FY-1B上的海洋通道引起了中德双方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立即从事FY-1B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海洋水色遥感潜力研究.通过一系列FY-1B模拟数字条辐图像和在德国实际接收到的图像,评价了FY-1B卫星所安装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机(VHRSR)的两个海洋通道(480~530和530~580nm)图像的利用率和辐射分辨率;研究表明,VHRSR的波段配置科学地结合了气象和海洋两者的应用.两海洋通道资料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海洋沿岸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和大洋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的测量.为了今后中国气象卫星上加海洋通道获得更佳应用效果,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88年5月建立的一套风云极轨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该系统可接收我国“风云一号”卫星(尤其是其中的海洋通道)资料,兼容接收美国正在运行的TIROS-NOOA系列卫星资料。接收的信息是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其中包括AVHRR五个通道的数字图像,图像分1024个灰度等级,地面分辩率为1.1km,扫描覆盖的地面宽度为2800km。该系统对每颗星每昼夜能接收4—6次。  相似文献   

7.
卫星的问世,为大面积同步探测大气及海洋带来了可能性。从1960年4月至今已有百余颗气象卫星进行工作,目前仍有10个左右的卫星围绕地球工作,其中极轨卫星三个,同步卫星五个,它们构成了地球大气的立体监视系统。1977年7月14日,日本第一颗  相似文献   

8.
1990年9月3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2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FY-1B。当时,正好中方科学家在德国研技部GKSS研究中心,参加中德海洋水色遥感合作研究。FY-1B上的海洋通道引起了中德双方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立即从事FY-1B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海洋水色遥感潜力研究。通过一系列FY-1B模拟数字条辐图像和在德国实际接收到的图像,评价了FY-1B卫星所安装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机(VHRSR)的两个海洋通道(480~530和530~580nm)图像的利用率和辐射分辨率;研究表明,VHRSR的波段配置科学地结合了气象和海洋两者的应用。两海洋通道资料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海洋沿岸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和大洋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的测量。为了今后中国气象卫星上加海洋通道获得更佳应用效果,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欧洲空间局经过长达10年之久研制成功的第一颗欧洲遥感卫星(简称ERS-1)已于1991年7月发射。这是一颗为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研提供实时数据,进行全球环境监测,同时兼顾陆地资源探测的多功能卫星。星上装载有主动式微波仪、雷达高度计、沿轨迹扫描辐射计及微波探测仪、精密测距测速仪和激光回复反射器等遥感仪器,其中微波仪器能全天时全天候地工作,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ERS-1的设计寿命为3年,到1994年左右,将发射ERS-2,取代ERS-1,这两颗卫星可提供现在的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无法提供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回顾我国极地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的发展历史,从躲避气旋和灾害性天气、冰区导航、指导大洋作业3个方面举例说明了高分辨卫星接收系统在极地航海气象保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我国极地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1日本H2A火箭搭载发射"向日葵8号"气象卫星日本于当地时间10月7日14时16分(北京时间13时16分),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利用H2A火箭搭载发射了"向日葵8号"(Himawari 8)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是日本发射的第八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代航天器的启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1号”卫星在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海洋1号A”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2002~2003年冬季,该卫星首次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建立了从卫星1B级数据开始的海冰反演系统,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与冰外缘线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介绍所发展的“海洋1号A”卫星海冰反演系统的流程、算法和反演参数,海冰反演结果,及其在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1985年2月份,在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支持下,在海军航空兵和其它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共同组织,进行了首次渤海湾和辽东湾冰情航空遥感试验,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大量资料。一、试验目的海冰遥感工作,世界上较先进国家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开始,如第一颗气象卫星《泰勒斯—1》发射后,几小时内就发出圣劳伦斯湾的冰图象。后采在卫星和飞机上装备的传感器就愈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由于气象卫星在海洋调查与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愈来愈多的海洋工作者更加关注气象卫星的图象与数据.已为所知,气象卫星历经廿年的更新换代,由低轨道发展到高轨道,由旋转稳定发展到三轴姿态控制,由定性的二维探测发展到定量的三维探测,由比较单纯的气象实验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其以第三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与第二代静止业务气象卫星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气象卫星的轨道,有低轨道(极地轨道)和高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两种.极轨气象卫星南北向绕地球旋转,飞行高度达15,000公里,可以获得全球观测资料,但对某一点来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被命名为HY-1卫星,这颗卫星将有效实时探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和海岸水色、水温,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的管理提供所需的空间探测卫星图像资料。HY-1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海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宝库。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  相似文献   

16.
日本水产厅的外围团体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建立了使用小型计算机通信手段向各地水产试验场高速传送美国气象卫星“诺阿”图像信息的体系。把海水温度信息传送到各地,使信息起到发现渔场的作用。该中心使用主计算机处理气象厅的气象卫星中心从“诺阿”接收的海水温度观测数据。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17.
一、ERB卫星观测的历史和现状 地球-大气系统(下简称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交换是影响地球气候演变和异常的决定因子,所以地球辐射收支(ERB)历来是气象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地球环境的最初阶段,就考虑到了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观测地球辐射收支的问题。人类第一颗用于气象观测目的人造卫星——探险者7号(Explorer-7)装载了用于ERB观测的仪器——威斯康星半球型黑白传感辐射计,用于观测直接太阳辐射通量、地球和大气反射的短波太阳辐射及地球和大气的放射长波辐射。在其后的实验气象卫星(TIROS系列卫星)、NOAA第一代极轨业务卫星(ESSA系列卫星),NOAA第二代极轨业务卫星(ITOS/NOAA系列卫星)、NOAA第三代极轨业务卫星(TIROS-N/NOAA系列卫星)、NOAA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OES系列卫星),以及 NASA(国家宇航局)的试验卫星——NIMBUS(雨云)系列卫星上先后装载了各式各样的专门用于或可用于ERB观测的仪器。  相似文献   

18.
《海洋技术学报》2000,(Z1):55-56
美国气象卫星NOAA系列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定时地进行全球大气监测,提供大气温度、水汽、云分布等资料,观测的资料直接向地面发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分辨率达到1m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高分三号卫星(GF-3),通过典型溢油案例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了双极化与单极化图像预处理性能,分析了不同的极化组合对海面油膜识别结果的影响。得出结论:同向极化与异向极化成像差异明显,VV极化明显比VH极化回波强度高,并且油膜识别度较高;相反,双极化VHVV方式与单极化VH方式图像效果区别不大,双极化方式并不能绝对性地提高地物识别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气象卫星观测体系逐步形成。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建立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拥有各自的气象卫星。与卫星发展初期相比,现在的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波段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之相伴,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资料处理方法不断涌现,数据使用也完成了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本文将在总结目前气象卫星遥感载荷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环境灾害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