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黄海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纬31°—35°、东经119°—125°范围内的南黄海地震区,中强地震活动频繁,这主要是由一组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共轭走滑活动断层及张性铲形活动断层引起的,该区内的中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震中呈东移趋势,区内地震在原地或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且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海域地震强度明显高于陆域地震,在第Ⅲ、Ⅳ地震活跃期内,中强震主要发生在北纬33°±1°、东经121°±1°所在的南黄海海域的南部盆地,本区第Ⅳ活跃期内中强地震的活动水平与近期内中小地震的活动水平相当,同时,海域地震还具有成丛性及57 年、6 年的节律,地震震中具有南北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地震活动的综合概率预报方法,并对宁夏及青海地区(35°00’-41°00’N,100°00’-107°40’E)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对1992年-1993年该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预报效能检验。并据此对该区1994年-1995年的地震趋势做了估计。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2年6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9次,无M_L4以上地震发生。与历年月活动水平相比,本月地震活动频度和能量释放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顾方琦 《华南地震》1989,9(3):17-24
本文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讨论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北纬19°—27°,东经106°—120°)自1500年以来M≥4(3/4)级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据此,文章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6.
1993年6月份华北地区(33°—42°N,111°—125°E)共发生M_L3.0地震7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6月26日太原发生的M_L4.5地震(见下表)。地震活动水平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8级大震,7≤M<8级地震发生36次,平均复发周期为3年左右,其频度居全国首位。6≤M<7级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数次甚至数十次,至于5级左右地震活动则更加频繁。对于这样一个强度大、频度高的地震活动区,研究其5至6级中强震活动的震兆显然是困难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地区两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中的空区图象。 本文1900年至1978年的资料选自谢毓寿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的资料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印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研究区域为120°—123.5°E,21°—25.5°N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1993年5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_L≥3.0地震5次(见表),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5月15日黄海发生的M_L3.4地震。较上月地震活动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范围内,1992年12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8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2年12月27日山西运城发生的 M_L3.9地震。本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月份华北地区(33°—42°N,111°—125°E)共发生M_L≥3.0地震9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1月1日山西运城发生的M_L4.2地震。自1992年12月以来,山西南部运城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水平有所增强。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学者对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特别是地震异常活动图象之一“地震活动空区”的探讨更为活跃。1970年1月5日通海发生7.7(Ms)级地震之前,中强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出现了有趣的变化。 分析通海地区(北纬23.5°-24.5°,东经102°-103.1°,图1)1910年以来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发现有如下规律:1913年峨山大震后到1939年6月,共发生(M_s≥4.7)地震6次,平均发生0.23次/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月份在首都圈(38.0°—41.°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10次,震级最大为1月6日河北蔚县东南 M_L3.1地震。地震活动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13.
1993年3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7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3月28日黄海发生的M_L4.9地震。本月地震活动集中在辽东半岛和渤海湾地区(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陈强  董旭光 《内陆地震》1992,6(2):167-173
选取山东地区(φ_N34°—39°,λ_E114°—123°)1970年以来的地震(M_L≥4.0),应用模糊信息检索法对山东地区未来一年(1990.6—1991.5)内发生的最大地震强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Ⅱ类;对比分析其结果认为,该区地震最大活动强度不会超过4.8级。实际本区1991年3月14日在长岛东北海中(φ_N37°54′,λ_E121°06′)发生了以4.7级为主震的震群,其能量相当于一个4.8级地震。 本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的从属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此可估计出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域、资料和地震活动概述 滇西地区(本文选择λ_E:97.5°—101°,φ_N:24°—28°的3.5°×4°区域)位于众所周知的川滇菱形块体西北侧南段,该区以三大经向构造为主:怒江断裂、澜沧江断裂及著名的红河深大断裂,还伴有少量北东向构造。这里地震活动除频度较高外,强度亦颇大,历史上曾有1515年永胜7.0级大震,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生了1925年大理7.0级和1976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6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10次(见表1),无ML4以上地震发生,22日13时43分发生在牟中的ML3.8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6°以西)地震活动保持以往的水平,华北东部(118°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有所减弱,而华北中部,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8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6次(见表1),17日23时17分发生在威海的ML3.8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4.5°E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和前几个月相比,明显降低;华北东部(118.5°E以东)的地震活动恢复以往水平,而华北中部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9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7次(见表1),其中ML≥ 4.0地震1次.9月12日5时38分发生在左云的ML 4.7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4.5°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和上月相当;华北东部(118.4°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月持平;而华北中部则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9.
1992年7月份在首都圈地区(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9次,其中小于等于2.5级地震7次,震级最大为7月22日宁河 M_L4.9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偏低(见下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时空扫描方法,对1990年10月景泰Ms6.2地震前1979年1月至1990年9月震中周围5°×5°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的闭锁区段。在发震构造带的东、西两段Ms≥2.0地震的活动具有相互呼应的特点,西吉—海原段的地震活动较门源—古浪段滞后3年。结合对b值异常区的空间变化图象的研究,本文还讨论了用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长时段的时空扫描的方法确定构造的闭锁区段和闭锁起始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